马娜/何建明

邱光华这个名字是与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连在一起的。

邱光华这个名字是与中国当代革命英雄史连在一起的。

与邱光华这个名字连在一起的还有他的妻子与儿子。

2010年4月3日的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成都市区的一个部队家属区。邱光华的家就在这里,平常得很。只是我们带着一束鲜花让门卫的师傅马上猜到了我们要到“英雄”的家去。“就是二单元三楼。”门卫师傅往里指了指。

推门而进,我们来到一个普通而平静的宿舍。

邱光华的妻子李弟燕和儿子邱锋及邱锋的女朋友在家。很热情,我们就像到了一个新朋友家串门。

我们自我介绍说:两年前“5·12”地震的抗震救灾时曾经到过邱光华的陆航团。两年过得真快,如昨天的事——那次我们“中国作家抗震救灾前线采访团”一行应邀到邱光华的部队采访时,邱光华正与他的战友们紧张地参加灾区救援。部队领导们把那些正在休整的几位一级飞行员和特级飞行员与我们见了一面,邱光华也仅仅是与我们打了个照面——当时的他是全陆航团最忙的一个飞行员,因为他技术好,他必须随时出征,所以不可能与我们这些作家们多聊。

“辛苦了,向英雄们学习!祝你们平安归来!”这是当时我们向整装出发的英雄们所说的话。

“谢谢你们这些作家,我们一定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这是邱光华和战友们留给我们的话。

邱光华留给我们的记忆和印象是个不多说一句话的人,而当时正是为了“采访和记录”大地震的每一个细节,故我们还都在笔记本上记下了“邱光华,特级飞行员,羌族”这些字样……

就在采访邱光华的第三天,我们回到北京,从新闻上得知了陆航团的一架飞机失踪了,而且很快知道了我们曾经作过短暂采访过的邱光华就在那架飞机上……一天、两天、三天……十天、十一天、十二天……直到第十几天后,失踪飞机的残骸才被找到。邱光华和机组的另外四名机务人员全部牺牲……

这一幕我们永远记忆在脑海之中。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从此都知道了“邱光华”和“邱光华机组”这个英雄和英雄集体。

英雄邱光华的家乡就在此次“5·12”大地震的震区之一的四川茂县南星镇。这位羌族后代的祖辈们是一直在土司的皮鞭下过日子。其爷爷为了追求新生,在妻子还怀着身孕时就参加了红军,最后把鲜血洒在了他乡。伴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邱光华想,如果有一天能长上一对翅膀,飞出大山,像英雄的爷爷一样去为人民战斗该多好啊!

1974年4月,这位品学兼优的羌族小伙子,成为了周总理亲自选拔的我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中的一员,那一年邱光华17岁。两年后,邱光华以全优学员的身份从航校毕业分到成都。从那时起,部队一有任务,他总是抢着主动请战。新闻记者们在邱光华成为烈士之后对他的战友们进行了诸多采访,并且记录了许多这样的事——

战友们记得,在世界屋脊,广袤的雪域氧气含量低,气候变幻莫测,是航空界公认的“飞行禁区”、“空中陷阱”。特别是直升机,氧气不足,油料燃烧不充分,马力打折扣;空气稀薄,旋翼排气量减少,升力受影响。这片神秘蓝天,一直是直升机的飞行空白。1985年12月,邱光华和战友第一次填补了这一空白。

战友们记得,1999年10月,当接到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的命令后,邱光华冒着细雨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了一条新航线,挽救了同胞的生命。

战友们记得,在2000年的一次三军联合实兵实弹演习中,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飞行大队教导员向守友说,邱光华头发都花白了,还总把自己当做“新同志”。点名、集合,他比谁都先到,航理考试、体能考核,他总是前几名,打扫卫生,他总是第一个拿起工具。当一家直升机公司用丰厚的年薪邀请他加盟时,邱光华拒绝了:“人不能忘本,我从山里走出来不容易,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我要把我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从军35年,飞行33年,邱光华把生命的三分之二献给了蓝天,一次次用生命竖立起标杆。在陆航团年轻飞行员眼中,有着5800多小时飞行经历的邱光华不仅是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就像一根竖在眼前却无法超越的标杆。

1987年5月27日,一场暴风雪把原本就不通公路的墨脱变成了孤岛。这天,已连续飞行7次的邱光华,建议再飞一次,把乡亲们急需的小型发电机运进去。就在邱光华驾着战鹰飞到海拔4200多米多雄拉山口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直升机旋即像大海里的扁舟,剧烈起伏颠簸。邱光华沉稳操控,却没能成功返航。几天后,当地群众在茫茫雪山中找到他们,邱光华身负重伤。后经医生诊断,邱光华三根肋骨被折断。此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邱光华不可能再飞行了。

一年半后,邱光华奇迹般地再次通过飞行员体检关。体能考核时,单杠、双杠一如从前“杠上飞”;100米、5000米跑时,他如从前一样“飞毛腿”……“你们不知,老邱为之付出的艰辛啊!”妻子李弟燕回忆,邱光华一出院就坚持走回家,三天后就开始出早操。妻子心疼他,但又知道:飞行对邱光华来说是毕生的追求,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业,他绝不会因为一次失事,一次负伤,就轻言放弃!

给一片蓝天,雄鹰就能展翅万里。铭刻在邱光华心中的,唯有飞翔,为了使命,他用生命飞翔!

2008年5月12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袭击了天府之国的西北端,一时间世界瞩目着邱光华家乡的那一片山洼洼、地沟沟……大地颤动刚过,抢险救灾的战斗迅速打响。邱光华所在的陆航团就在灾区附近,战友们奉命投入战斗。最初邱光华这位老飞行员并没有被列入飞行名单。他急了,不依不饶地一次次找团领导请战:“我是老飞行员了,家里的事压不垮我!家乡的地形我最熟悉,让我飞!”

“那你老邱要上,我们能咋样?飞吧!”团领导看着比自己年龄长、资格老的邱光华,只好答应。

他飞了——

“喂、喂!”也是这一天,也就在邱光华飞上天的时候,他妻子着急地一次次打着手机……没有回音。是断了线路。

当天晚上八点以后,妻子才与邱光华通上话。“没事。我们可能都要参加抢救任务……你在家注意安全,我这里忙着呢!”老邱在震后第一次与妻子通话时这样说,像平常一样,话不多,但很朴实。

第二天,战友奉命飞赴茂县,登上直升机才发现,邱光华早已坐在机舱等候了。战友们好不容易把他“请”下去,邱光华转身又跳上了时任团长余志荣的直升机。“老余,你家也在灾区,你最理解我的感受,不能眼睁睁看着家乡人民遭罪啊!”拗不过邱光华,余志荣只好答应让他作为一名领航员跟着飞一趟。大震的第三天,团里终于同意让邱光华投入救灾战斗。

出征的那一天,妻子不放心,便赶到部队,当她看到丈夫平安归队时才踏实了。

“看你这儿这么乱,我留在这里帮你整整干净……”手脚麻利的妻子像平常来队一样,一边帮着丈夫脱下又脏又汗臭的衣衫,一边弯着腰动起了手。

晚上,妻子又添一份高兴——与丈夫在同一陆航团的儿子邱锋也平安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妻子格外高兴,又格外担心。高兴的是自己家的两位最亲的人都在部队,并且都在一个部队,他们都是好样的。在执行抗震救灾战斗任务,担心的是丈夫和儿子都在一线战斗,若有闪失,这不等于天塌下来了吗?

没事,回去吧。邱光华还是平常那个样。

之后的日子,邱光华一天比一天紧张地投入战斗。抗震救灾的激战让邱家三口忙得连打手机的空隙都没有。

5月26日,邱光华驾机进汶川运送伤员。险峻的地面,峡谷仅百余米宽,5道高压线依次挡在下降的航线上。由于山体滑坡河水上涨,原本的河滩变成了一片沼泽,找不到一处可供降落的地方。看到人们跟着直升机跑动,挥舞着各种颜色的衣服,邱光华很是着急。他一次又一次下降,又一次次拉起,在空中盘旋30多分钟,悬停下降11次后,终于穿过电线网强行降了下去。事后他说:“伤员在下面,我们冒死也得下去。”

突进汶川、飞赴青川、飞过茂县,邱光华和战友们一次次穿越生死极限,一次次把党的温暖和生的希望送到灾区。这一次,雄鹰留在了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空,永远地飞翔没能带出平安的纸条……“有一天,我到爸爸那里,看到他和机组带回来的纸条足足有一两尺高,都是灾民们让带回的。”儿子邱锋说:“其实我外公一家也在灾区,可爸爸根本没在我面前说过一句关于姥爷他们到底怎样了。”

其实,邱光华老家的房屋也已在地震中被毁,年过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直到地震发生5天之后邱光华才得知这些情况的。震后,邱光华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空投帐篷任务,投送点刚好在他老家附近,直升机悬停时,邱光华第一次清晰地看到自家倒塌的房屋,而他仍然没有落地回家。返回成都后,弟弟打来电话,说拾到了一顶他投送的帐篷,已经给年迈的父母搭好了。没想到,邱光华却严厉地批评了弟弟,并让弟弟立即把帐篷交给当地赈灾点,让给受灾更严重的乡亲。

5月31日12时,机组接到命令——运送10名防疫专家前往理县。当天已经执行2个架次任务,正闭目休息的邱光华一跃而起,直奔战鹰。如同此前的63次飞行一样,当邱光华驾机飞向地震灾区时,人们安静地等待着,等待他们带回伤员和一大堆替灾区群众报平安的纸条。然而,这一次,雄鹰留在了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空,永远地飞翔。怀着对亲人的愧疚,邱光华把大爱写在了蓝天上……

这一天中午前,邱光华一家三口其实都在机场,并且有过一次最后的小聚,像平常一样的那种小聚。

邱锋向我们回忆道:“那天中午前我妈从成都来到部队,我就给爸爸打手机,问他有没有时间。爸说什么事,我说妈在机场呢,如果你来得及就过来一家人一起吃顿饭。爸一听妈来了,就说行吧。打这个电话时大约12点20分。隔了20来分钟,爸就过来了,跟我和妈一起吃饭。我看他有些疲倦,身上穿着飞行服也没脱。这是我们一家三口最后一次相聚。妈看爸爸很忙的样子,便关切地问了一声:‘你要注意安全啊!’爸爸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地说:‘安全是不会有问题的。就是任务比较紧张’。我是知道爸爸的技术的,他是全团甚至是全军的优秀飞行员,什么险境对他来说都能对付得了的。爸爸自己也这么说,我心里是非常敬佩的,但确实也掠过一丝不安,毕竟是大地震的抢救任务太重,爸爸一定要千万注意安全。我这话没有说出口,但与妈一起重重地看了他一眼。爸爸似乎看出了我们为他担忧的样子,笑了笑,还想再说什么时,机场塔台的电话响了,让他马上回到飞机上。爸爸又有任务了。爸爸看了我们一眼,便直起身走了。过了一会儿,我打手机给他,问飞哪儿。爸爸告诉说,飞理县。我知道,飞一次理县大约来回两个半小时左右。于是便对爸说:妈在我这儿等你回来!爸只说了一句:好吧。两点四十分左右,有个飞行员回来说我爸爸的飞机不知飞哪儿去了。当时我听了并没有太在意,因为那个时候往映秀一带飞行极其困难,地面与飞机常一时联系不上。我想爸爸的飞行技术是最高的,不会有啥问题。但毕竟我担心爸爸会不会有什么意外,便在两点48分时打他手机,回音是‘不在服务区’。又过十分钟后,我又打,回音是:‘你拨打的手机已关机。’这个回音令我心头一惊,因为我知道真的与爸爸失去联系了。但当时确实并没有慌,我赶忙在爸爸的床头找他的手机充电器。爸爸有个毛病,他平时充完电肯定随手将充电器胡乱一扔。我想找充电器是想证明他今天有没有充电。如果找不到充电器,那他就可能没有充电,如果充电器就扔在床头什么的,那证明他是充电了。假如充了电,手机现在是关的,就可能真的情况不妙了。我当时想,希望找不到他的充电器,这样证明有可能爸这一天就没充电……充电器真的没有找到。我好像松了一口气,也连忙安慰我妈。可我妈已经非常紧张和敏感地抹起了眼泪。我连忙劝她‘没事。没事’。我妈毕竟也是过来人,她同样与我一样相信爸的飞行技术。所以我们当时都坚信我爸是不会出什么事的,只是一时失去了与地面的联系,而当时灾区几乎啥都不通畅,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但我和妈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天我的爸爸与我们永别了……”

妻子李弟燕更不会相信自己的丈夫会突然离她而去。她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因为多少年来她从来是为自己的丈夫的飞行技术和人品所自豪的。他是世界上最棒的飞行员,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

大地震发生后,她去过丈夫部队三次,第一次是14号,第二次是20号左右,前两次一切都很正常。“只是觉得他和同志们挺辛苦,休息的地方很脏乱。我是家属,自然看到这个样会留下来帮他洗洗衣服,整理整理杂乱的东西。31日那天早晨起来,我好像觉得该去部队再看看他和儿子了,便吃过早饭往陆航团赶。先见了儿子。中午跟光华见了一面。他这个人平时就话不多,这一天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饭前后也就二十多分钟。一边吃,一边说着抢救灾民的事。我看他很累的样子,便说:有啥问题?要注意安全啊!他端着饭碗,朝我看了一眼,只说了一句:‘没啥。不会有安全问题的’。这是我们夫妻几十年的最后一次对话。不一会儿他走了,像平常一样走得很自然。我是当天晚饭时听说他的飞机没有飞回来,虽然当时也很担心,可绝没有想到他会出事,因为我相信他的技术。跟着他二三十年了,啥惊险的事都经历过,每一次他都平平安安回到我身边的。这一次我也相信他会回来的,可……”李弟燕有些哽咽起来。

5月31日晚,李弟燕从部队回到成都城里的家中,她在等待丈夫的消息,因此彻夜未眠。她的脑海里尽是丈夫邱光华和她风雨几十年的一幕幕景象……

什么时候与他第一次见面的?什么时候见他、见飞机的?

嗯——李弟燕想起来了:

第一次近距离见到真正的直升机,还是在刚认识邱光华的时候。她和女友结伴,到位于成都北郊的凤凰山机场看邱光华。头一眼看见那个草绿色的插着两个铁片片的铁疙瘩,她觉得不可思议:这个铁坨坨也能飞起来吗?

是邱光华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娇小的成都姑娘,他指着直升机的不同部位当起了解说员:这是机舱,飞机装人装东西的地方;这是驾驶舱,我就是坐在这里操纵飞机;这是旋翼,飞机靠它升空前进;这是尾翼——别看它小,作用可大啦,全靠它抵消旋翼产生的扭力,为飞机提供前进的动力。

他的眼神那么炽热地说:如果我们成了一家人,我就是这个大的旋翼,你那么小,就是这个尾翼,我们一起飞,谁也离不开谁,我们一起飞回我们羌族山寨,飞遍祖国大地,你知道吗?我们羌族,是祖国56个民族中唯一生活在彩云之上的民族。

哪个姑娘经得起这样的爱情攻势呢?

李弟燕的脸绯红发热,一直热到全身……

只是,娇小、柔弱的成都姑娘李弟燕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嫁给一个出身羌族山寨、先是成为空军、后来又成为陆军的飞行员,意味着什么?

第一次跟邱光华去他位于四川茂县的婆家,那是三月份。公共汽车在山间公路持续地颠簸着,李弟燕觉得自己就像一粒豌豆,在簸箕上筛,抖得骨头都要散架了。车子开了大半天,开到南星镇,前面没路了,天地之间只有白茫茫的一片,稠密的雪片粘成坨,一块一块地往下掉。邱光华的家呢,还在远远的山上。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姑娘,什么时候走过这样的山路啊!她咬着牙,冒着漫天大雪,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邱光华走在前面,时不时转身伸出手来拉她。她沿着笔陡笔陡的山间小路整整爬了三个小时。那山路陡到什么程度呢?她一路上都在担心,鼻子会被山壁碰扁了。

进了家门,这个家的简陋让李弟燕很是吃惊,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别说什么电器了,然而,李弟燕知道,既然爱上邱光华这个人,就要爱他的家,他的家人,包括他的生活环境。吃饭了,吃的是酸菜面蒸蒸。什么是酸菜面蒸蒸?就是玉米面搅上自家腌的酸菜汤。公公婆婆晓得她吃不惯,专门煮了白米饭,李弟燕不吃,叫邱光华吃,他是飞行员,营养要保证。我来尝尝新鲜。她大口大口地吃,很香的样子。她的表现,让公公婆婆弟弟妹妹们很是吃惊,连邱光华也不由得刮目相看:没想到,你一个成都姑娘,太吃得苦了!

然而,谁也不知道,从此之后,每当想到要回茂县老家,李弟燕那一夜就睡不着,那一路的颠簸,那爬不到头的山路,想想都害怕。即使如此,第二天她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归程,甚至比邱光华回去的还要勤。因为邱光华要飞行,这时,她已经懂得:飞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最忌讳的就是分心走神。公公婆婆病了,她得回去;家里房子倒了,她得回去;邱光华兄弟姐妹八个,邱光华是男孩里的老大,哪个弟弟妹妹有事处理不了,她也得回去;过年过节就不用说了,邱光华飞行忙,回不去,她就一个人回去。在弟弟妹妹的心目中,大嫂,不仅是这个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而且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向大嫂讨主意。大哥嘛,是不管事的。大家都知道,他就晓得飞他的飞机。对此,李弟燕不无得意,很有一种大权在握的良好感觉呢!当时,邱光华弟弟妹妹还小,家里经济十分困难。李弟燕每月存上一笔钱,半年往家里寄一次。一次一百元。要知道,那时,他们两口子一个月的收入也超不过一百元哪。1983年,因为年头久了,家里的房梁断了,房子垮了,幸好没砸着人,但是房子得重修。李弟燕得到消息,急得要命,却拿不出钱来,就找妈妈借了两千元,寄了回去。那时的两千元还是很值钱的,不仅把房子修好了,还多修了一间。

1982年,儿子邱锋出生了。这个飞行员之家开始完整了,开始充满了更多欢笑,也开始了更多的琐事……

别看现在的儿子邱锋身高马大、相貌堂堂,小时候的他却是个病秧子,把当妈的李弟燕折腾惨了。那时她在商业部门工作,要么上早班,要么上晚班,孩子全靠爸爸妈妈和哥哥带。下班回来,只要远远看见门口窗口挂满五颜六色的尿布,就知道大事不好,孩子又病了,等着她的是又一个不眠之夜。有一次,孩子患上病毒性感冒,高烧不退,半夜十二点抱到医院打针输液,偌大个急诊室,就她母子俩,她心里好害怕、好孤单。抱回家来,孩子仍然不退烧,眉眼不睁,她就不停地用冰水给儿子敷额头,抹四肢。妈妈闻讯赶来,劝她说:是你的娃娃,就是你的娃娃;不是你的娃娃,你想留也留不住。她哇地哭出声来:我就要留住他!我就要留住他!

当时,邱光华的部队驻在四川宜宾,天天有飞行任务。李弟燕几次冲出门,拿起公用电话,要给邱光华打电话,拨号拨了一半,又停下了。告诉他又能怎么样?赶回来吗?飞行离得开吗?如果离不开,不是白白给他增添思想负担,影响飞行?李弟燕咬咬牙,又回到了儿子身边。凌晨三点,儿子终于退烧了。赶去上班的路上,她给邱光华打了个电话:干什么呢?

去飞行。

哦,小心点。

你呢?

我……李弟燕差一点哭出声来,她想说,我好累,好困,好怕,好担心,还有满腹的委屈与抱怨。然而,这一切,三言两语怎么说得完?说了又能怎么样?她定定神:我还好,上班去了。

好!

嫁给邱光华的时间长了,李弟燕慢慢地习惯了这种把家里的大事小事一肩挑的局面,为了让邱光华安心飞行,李弟燕在儿子上中学以后就辞掉了工作,专心带孩子管家务。时间越长,她越深刻地体会到了当飞行员妻子、也就是当邱光华所说的“尾翼”的难处。

邱光华是他所在团最早的一批特级飞行员,也是飞行教员,我军装备的几种新型直升机都飞过,还带许多学员,论飞行技术,在团里是第一流的。对此,李弟燕很自豪,也很放心。然而,飞行毕竟是个危险系数比较高的职业,尤其是地处西南战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执行战备任务、执行抗灾抢险任务,说走就走,要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邱光华驾驶黑鹰直升机到西藏执行任务就碰到过意外,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唯独瞒着李弟燕,李弟燕居然还真的没发现。

一天中午,邱光华打来电话,口气跟平常一样:你在干啥?

上班啊!

好啊,我明天就回来了。

李弟燕很惊喜,这么快就回来啦!我给你做红烧肉!

好啊!

她放下电话,忙不迭地告诉父母和哥哥。哥哥问:真的要回来了?

真的。

是不是光华亲自给你打的电话?

是啊!

那就好,那就好啦!

李弟燕听得不对,追问道:咋个回事?你们有啥子事瞒着我?

哥哥这才告诉她:邱光华已经失踪三天了。

李弟燕大惊:你们为啥子不告诉我?

这是组织上安排的,怕你着急。

李弟燕急得在屋里打转。中午,邱光华回来了,是战友们把他搀扶进屋的,脸色苍白,人也瘦了一圈。在这次事故中,他摔断了三根肋骨。幸好当地群众发现了他,抬着担架走了一夜,才把他从雪山上送下来。

因为这件事,李弟燕自责了许久,丈夫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当妻子的居然一无所知。她揪住邱光华的衣袖:以后,不管有什么事,你都要告诉我,最早告诉我!

好不好?

好!

她久久地瞅着躺在床上的丈夫,几次欲言又止。

邱光华一眼看穿了她的心思,笑笑说:你呀,是不是想叫我改行?

李弟燕不吭气。

这话她在心里盘算过很久了,就是说不出口。其实,即使说出来,邱光华会听吗?她能在所有问题上当家做主,唯独在这个问题上,她得听邱光华的,飞行,是他的事业,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至爱!她甚至无法想象,一旦不飞行了,邱光华会变成什么样子。

邱光华早就告诉过她:他是羌族第一个飞上蓝天的人。1974年,重病中的周恩来总理指示,人民空军要在少数民族中招收一批飞行学员。邱光华正读高中,就和一大群十几岁的孩子一起到马尔康体检,满满两辆大卡车的人,最后只选上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他邱光华。然后,和更多的人一起,再到省会成都去体检,最后只剩下邱光华一个,体重还不达标。领导们把邱光华带到县人武部,每天好吃好喝,然后就是打篮球,一个多月的时间,硬把邱光华养胖了,达标了。邱光华这才走进了人民空军的航校,最终成为一名直升机飞行员。羌族是生活在彩云之上的民族,可是,真正飞在彩云之上的只有我。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飞,飞到不能飞了、组织上让我停飞为止。

这个时刻一天天逼近了。到2009年4、5月,邱光华就要按照规定停飞了。52周岁,是飞行员的最高年限,这时的邱光华已经飞行5000多小时。

5000多小时啊!这可是分秒必争的直升机,不是一条航线几小时的波音飞机。他已是老资格的特级飞行员,副师职,空军大校,带的学员更是桃李满天下,应该说是功成名就了。儿子邱锋也和女友办了结婚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以后,就该卸下旋翼,安安心心地休息,轻轻松松地旅游了。空闲中,两口子对着地图研究了好几次,最后决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到苏州、杭州吧。

这时,5·12大地震发生了。以往所有的打算和计划全都成了“空想”……

丈夫所在陆航团驻在成都市郊,第一时间接到命令:紧急出动,抗震救灾。邱光华立即驾机出发。登机前,他给妻子打了电话:余震不断,你还是住到部队来,我好放心。

李弟燕说:不,现在电话打不通,我住家里,也好不断地给茂县爸爸妈妈打电话,他们有事也能找到我。

那你千万小心了。

你要小心!

说来也巧,邱光华执行任务,第一站就飞到了重灾区茂县。停机坪上,茂县高副县长一见邱光华,立即叫来邱光华的二弟。二弟赶过来,远远地喊:哥,你放心,我们全家都好的。就是房子倒了一间,住进帐篷了。

邱光华后来告诉李弟燕:这下放心了,我就可以尽一切力量抢救灾区群众了。

地震之后,李弟燕每天都给邱光华打电话,从来没有打通过。她知道,那是因为丈夫正在天上。她心里急,就赶到部队,来到邱光华的宿舍。一进门,她小小地吃了一惊,宿舍里乱七八糟,全然不像平时那样整洁、井井有条。她叹口气,动手收拾。这时,邱光华回来了。李弟燕说,我给你铺床,你抓紧时间睡一会儿。

邱光华说,还在待命。他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叠纸条,开始拨电话,这是灾区群众托我们打的报平安的电话。

李弟燕心疼地看着丈夫,人已经瘦了一圈,神情也显得很疲惫。

哪天有时间了,我们陪你去改善一下伙食吧!

好啊!邱锋这两天也辛苦了!真是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是李弟燕记得自地震以来她和丈夫第一次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特别时刻,特别地点,一家三口能共享一次便饭也是金贵呵!

因为团里人手紧张,身在后勤部门的儿子邱锋先后八次登机执行警戒、投送物资的任务。跟着邱光华的米-171就飞过四次灾区。但是,有一天执行任务回来,邱光华盯住儿子,非常严肃、非常认真地告诉邱锋:你不要再跟我的飞机了,团里人手也够了,你不要再上飞机。邱锋觉得奇怪,后来才想起,有一次飞茂县的时候,飞机突然发生故障,但是,邱光华临危不惧,果断处置,把飞机安全地飞了回来。邱锋真为爸爸高兴、骄傲。然而,当他面对爸爸带着恳求意味的目光时,他认真地点点头。

两天后,抽了个空,邱光华回到家,一家三口吃了一顿邱光华最爱吃的北京烤鸭,邱光华这才第一次看见妻子搭的帐篷,脸上绽出一丝微笑,还不错嘛!说完,就又回部队了……

东方露白。6月1日了。李弟燕强打着精神从床上支撑起来。她还在想着昨天下午与丈夫最后分别时说过什么话。对了,我看他的鞋脏了,脱下来洗一洗。可他说:不用了,马上就要走。这个时候机场的塔台电话铃响了,是命令他起飞的。

他就是这样走的。

这一天电视新闻上播出了一则新闻:参与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某部陆航团的一个机组失踪。机上共五名机组人员,机组组长是特级飞行员邱光华……

李弟燕再一次被告知去见丈夫的时间是6月13日。这一天阴雨漫漫,苍天哭泣。由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和数千名官兵及地方干部群众组成的声势浩大的接送灵柩队伍出现在李弟燕的面前。那一刻,她眼睛是模糊的,只有无声的泪水在不停的流淌。

“光华啊,你总算回来了,我和儿子来接你了……”李弟燕的脸颊紧紧地贴在丈夫的那只冰冷的骨灰盒上,久久凝固了时间……

“爸爸是真正的英雄。他一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从来是把任务放在第一位的。他技术高超,胆识过人,如果不是因为特殊的天气和恶劣的环境,加上他驾驶的那架直升机的性能问题,他是绝不会出事的。”儿子邱锋说起父亲,神情里充满了自豪和敬意。

“我第一次坐他的飞机,大约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从那时起,我就觉得爸爸特伟大。如果不是因为我的眼睛有些近视,我肯定会像爸爸一样当名飞行员。”邱锋告诉我们,即便是这样,他在军校毕业后仍然要求了到父亲的陆航团工作。

父子同一个团,这在部队上并不算多。邱氏父子可谓特殊。

“他除了飞行,就在家里。我爸对家庭感情特深。”儿子说。“他是老飞行员,带徒弟非常认真,而且从不歧视谁。飞好飞不好,他都一视同仁,真心实意地传帮带。他一向认为,球员就是球员,球星就是球星。如何从球员成长为球星,这是需要努力和下苦功的。他对年轻的徒弟们经常这样传授道:是你跟着飞机走,还是飞机跟着你走,这是一个优秀飞行员必然超越的一个境界。”

“技术高超,胆大心细,忠诚老实,充满爱心,这是爸爸的全部品质。”儿子凝视着父亲的遗像,这样深情地说道。

墙上,挂着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到成都视察地震灾区时与邱光华烈士机组的家属们一起合影的照片。

在我们到邱光华家采访的前一天——2010年4月2日下午,成都市各界在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邱光华英雄机组烈士骨灰安葬仪式。艳阳下,鲜花簇拥下的那座英雄机组的大型浮雕巍然耸立在中心广场,从此每天接受着市民和前来瞻仰的人们的致敬。

而在邱光华的那个普通而温馨的家里,我们仿佛感觉英雄仍然活着,仍然以丈夫和父亲的身份在呵护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2010年清明节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