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孙海燕

人们对吴仁宝的名字和他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早已非常熟悉。然而公众们并不太了解他的许多家事。相信,你听完关于这个“天下第一村”的第一家庭里的故事后,一定会对吴仁宝和华西村为什么成为中国“三农”的一面旗帜有更深刻生动的认识,并产生更强烈的敬佩之意。

——题记

“我们一家要做到‘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凡是要求干部村民做到的,我吴仁宝一家人先要做到;凡要求干部村民不要做的,我吴仁宝一家首先不做。请各位村民认真监督我一家人的工作!”

2003年1月2日,吴仁宝率领全家祖孙四代28人,走上台,向全体村民作新年“誓言”!这是一个家庭的誓言,一个将全家人的品质、责任和使命与道义全都押在公众面前的最庄严的誓言!

这样的誓言,从2003年开始,吴仁宝一家每年都会在春节前后面对全村人庄严地说一次。吴氏家族现在已经是四世同堂了。而这样的誓言后来也增加了更多的色彩:通常先由吴仁宝誓言,再由代表第二代的儿女们誓言,再由正值青春年华的第三代代表誓言,这中间还有儿媳、女婿上台誓言,甚至是已经走进了吴氏家族的孙辈的吴仁宝的孙媳、外孙婿等。最后是那些上学的甚至是牙牙学语的第四代吴氏小辈们的誓言。

“我要好好学习,做太爷爷一样的永远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华西的新一代华西人!”这是2010年春节期间的又一次华西村村民团拜大会“吴氏家族”作誓言时最小的一位吴家小主人说的话。

这景象分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继承和光大的一个层面,它朴实、它时代,它形式、它又让人心服口服!

君子慎独,求大智,汇大德,有大悟,秉大情。

大智,是一种高度,一种力量,一种超越俗世、追求永恒的思维;大德,是一种风骨,一种境界,一种根底之德,一种天地之大、舍我其谁的德性;大悟,是一种智慧,一种品格,一种文化之悟,一种棒喝顿醒、淡泊名利的觉悟;大情,是一种激情,一种创造,一种赤子之情,一种提升自我、挑战生命的真情。

吴仁宝一家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心系华西,是吴仁宝一家人真实而美丽的写照。从华西的老百姓来说,吴仁宝在村民中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威望,关键是他有着宽阔的胸怀、远见卓识,不断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正如李源潮同志在《学习吴仁宝》一文中说:“对一个党员来说,做到一段时间先进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保持先进;对一个干部来说,得到群众的一时称赞并不难,难的是长久地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去过华西村的人没有不佩服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也几乎同时有人常常会窃窃私语:吴仁宝能做到这样,靠的是他的几个儿女,他的孩子们能像他一样全心全意为华西村民服务和奉献吗?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吴仁宝的家人能像吴仁宝这样无私和彻底地为别人和集体着想吗?

吴仁宝不止一次这样公开说:在我家,无论是儿女们还是孙辈们,在利益方面他们完全彻底地做得跟我一个样,那就是把华西和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远放在第一位!

这样的承诺不仅仅是说出来的,而且是有账可查的!村民们不仅相信,而且心知肚明。

吴仁宝一家惟其如此,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选择了牺牲个人利益以集体为重;惟其如此,当承担与放弃置放于眼前,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承担;惟其如此,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之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付出;惟其如此,当亲情与责任交融在一起时,他们坚定地担当起责任;惟其如此,所以所有的华西人都这样说:“致富不忘吴仁宝,幸福不忘华西村。吴仁宝是苦了一个人,奉献了一家人,幸福了全村人!”仅举一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同志在《我们可以称他是伟人——速记吴仁宝》一书中写道:“如果有几十亿元放在你面前,可以合法合理地去拿,你有没有这个勇气说‘不’?”吴仁宝敢说“不”!而且他会这样坦言:“我拿这钱干什么?我不愁吃、不愁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到马克思那里报到的时候,你有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和几百块、几千块、几万块都一样。在这一点上,我早就想通了!”吴仁宝有一句经典语:“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个床位。”这句话高高地凿刻在华西村头的一块巨型标牌上,还印在所有对外的宣传本子上。它像一面熠熠发光的镜子每时每刻都在折射着吴仁宝一家的心境……

把对百姓的情爱根植于华西

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磨砺。

她的羽毛美丽洁白,她的舞姿优雅而动人,那是她最完美的舞蹈,在所有的表情背后,是她最纯洁的心灵。“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做女人难,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更难。电闪雷鸣之后,那双被风雨淋湿的翅膀更加坚强。

吴仁宝在送走病重的母亲后,应母亲的嘱托,在最贫苦之时与赵根娣走到了一起,结成了患难夫妻。赵根娣与吴仁宝结婚后,过着虽清贫却幸福的生活。

“要不是穷,也不可能丧事、婚事放在一起。”这是吴仁宝后来的话语。如今,每当想起这件事,吴仁宝和赵根娣对“穷”字仍是刻骨铭心。用吴仁宝的话说:“正是因为穷的缘故,才使我们夫妻俩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当吴仁宝奔走田间、心系改变华西村穷苦命运之时,虽然赵根娣也面临着普通家庭所黯然神伤的时刻,也要担河泥,纺纱布,带孩子,泪水涟涟却又只能咽下,但却坚决支持丈夫的工作;当吴仁宝成为了被批斗的当权派、备受冷落之时,贤妻良母的赵根娣悉心安慰丈夫:“全家人可以一起守岁过年,还不是全家的福?”赵根娣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支持着丈夫。

在家中,赵根娣是不折不扣的“后勤部长”。她不仅要照顾奔波不停的丈夫。还要照顾5个子女的衣食。这么多年,她还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叫做“两问两不问”。所谓“两不问”:就是不问政务,不问村务。无论是谁托人、托情办事情,她总是说管不着,有事找吴仁宝当面说。所谓“两问”,就是一定要过问吴仁宝穿暖了没有,过问吃饱吃好了没有。这两条看似简单的规矩,却映照出赵根娣身上朴实无华的光芒。

吴仁宝对工作要求非常苛刻,但是在生活上却始终淡定如一,艰苦朴素。看着吴仁宝吃得心满意足,又有力气操持集体的事业,赵根娣十分快乐。如今,她虽然80岁了,依旧非常勤劳、节俭,在自家的庭院里,自己种上了丝瓜、茄子等等。在吴仁宝受人瞩目、已然成为农村基层带头人中的楷模时,她仍保持着这份豁达、淡定和从容。

赵根娣除了料理好家务外,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比如,到大会堂去打打杂、烧开水、扫扫地、拔拔草之类。在20世纪90年代华西的纺织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赵根娣也刚好到了退休的年龄。当她得知一线挡车工新手多时,主动到车间当起教练,把自己积累了40多年的挡车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华西的纺织工人,赵根娣这个不计工资的“义务教练”,一当就是5年……

当然,正是因为这么一位为自己解除后顾之忧的妻子,在吴仁宝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在困难时期、创业时期、胜利时期、辉煌时期,妻子赵根娣从没有一句埋怨,与儿女们一起支持他,使吴仁宝时刻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关于吴仁宝的家族,在许多人的眼里很神秘。其实这是一个简单得跟天下所有家族一样的家庭。这个家族在华西村是透明的,比任何一个家庭更具透明性,因为他们都在华西村工作,每天都在接受村民们监督。

吴仁宝有四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协东、协德、协平、协恩,希望4兄弟像自己崇敬的伟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周恩来那样,为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大业而奋斗。这份心思是吴仁宝夫妇俩的共同心愿和“吴氏家庭文化”。他们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他们对毛泽东和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充满着热爱和感恩。他们又是农民,朴素的感情,浅知而深厚的传统意识,解释了他们为什么给儿女们起这样的名字的全部心态。

从1961年建村起,吴仁宝就是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凭他的能耐与知名度,吴家祖孙四代几十口人完全可以“深圳上海、漂洋过海”,可他们为了带头建设华西,一家人全部留在华西村当了农民!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之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作为智者的吴仁宝自然深谙其中之道。

当吴仁宝的儿女并不意味着光环和骄傲,而是承受着比普通人更重的压力。吴仁宝对待子女的非常严厉,甚至让村民们不能理解。20世纪70年代,不满10岁的阿四和小伙伴去邻村游泳,摘了人家的瓜。苏南有句土话,叫“偷瓜不算贼,专拣大的搬”。小孩子调皮捣蛋,大人一般并不会去追究。然而回到家,阿四却被吴仁宝打了一记,并且让他带上钱和其他小孩一起送到户主那里。

1994年12月的一天,二儿子协德与唯一的女儿凤英兄妹俩在双方厂里的生产上发生了矛盾,争论不休。看到这个情况,赵根娣思前想后,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才能使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呢?晚上,她和吴仁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召开一家庭协调会(其实,每年吴仁宝都要召开多次家庭会议)来解决问题。当即,夫妇俩将二儿子、女儿召来,还叫来了三儿子协平做中间人,凤英理直气壮地说:“哥哥叫我厂子为他加工带钢,现在我厂产品供不应求,我不能为他加工。”

协德也胸有成竹地说:“以前都是你厂加工的嘛!”

凤英又说:“以前我厂流动资金少,周转不开,进的原料少,厂里吃不饱,所以才给你加工;现在情况不同,我要给你加工,就不能按时给客户供货,这影响我厂和华西村的信誉。”

此时,经过兄妹俩的两番轮战,吴仁宝终于弄清了原委,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当村书记的吴仁宝给女儿负责的华西带钢厂,1993年下达了完成利税500万元的指标,却完成了700多万元,超额200多万元。1994年,村里下达给她的利税指标是720多万元,现在由于市场形势吃紧,女儿的厂子必须要想办法多挣一分是一分呀。二儿子吧,也不容易。今年村里下达给他们厂的利税指标是1000万元,就是要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现在,他将房子和家庭财产都抵押了啊!

凤英说:“吴仁宝的子女难当啊!我在外边一直讲,在家庭,我是吴仁宝的女儿,在业务往来中,你们不要把我看作是吴仁宝的女儿,我是华西的一个村民,一个厂长,因为市场是只认我厂的产品。但话又说回来,作为吴仁宝的子女,无形中又给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压力,那就是只能比别人干得好,不能比别人干得坏,可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是平等的,给每个人提供的机会也是均等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今天是承包人,明天如果干不好,也是玩完,爸爸会把我们一撸到底,下去当工人的!”协平如是说。

凤英说:“爸爸,我讲句心里话,先请你不要生气。小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小孩父疼母爱,你不问我们的事,靠妈妈一人把我们带大,我们对你有意见,感情也不如对母亲深,长大后,我们才逐渐理解了你的事业,理解了你的一颗为集体的心。但感情上还是不如妈妈亲,我很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我退休后,我要写回忆录,重点写我的母亲,其次才是你!”

协德说:“妹妹讲的是真情,妹妹真厉害,斗败了哥哥,又来说爸爸。”

凤英说:“我们现在都扑在自己承包的厂子上,我们的孩子不仅是只对爸爸有意见,恐怕连‘世上只有妈妈好’也不愿唱了!”

吴仁宝说:“你们责任心强,市场经济意识强,强过了亲情意识,为了厂子的利益,为了完成集团公司的承包指标,不讲亲情,六亲不认,一母同胞之间也展开了竞争,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好现象,也是思想观念进步的表现。但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在厂与厂之间,既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又不要忘记了发扬互助协作的精神。”

凤英说:“爸爸,您放心,哥哥们到我家,我会和从前一样,递烟、泡茶、喝老酒都行,但牵涉厂子之间的利益,该竞争的我还要和他们竞争。”

一个小小家庭会,让人看到了吴仁宝一家为集体、为人民、为事业的热心和责任心。

为他人奉献是最大的仁爱

仁者爱人。仁者,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情是一种广度,也是一种深度。生命的过程注定由激越归向安详,由绚烂归向平静,但一切彩色的喧哗绝不会消隐。因为大情,因为赤子之心,生命才有返璞归真的体悟,才会有冷然的清醒和超逸的豁达。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华西搞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其他村民都赞成和加入,但孙家基的木匠孙阿才,不相信新农村能集中起来,执意不去。并在自己的老屋基上造了两间房子。过了两年,他看到大家都去了,自己又想来了。当时,吴仁宝并没有多说什么,不仅没有嫌弃,反而双手欢迎。同样在60年代,华西规划建设新农村时,正好经过吴仁宝家的房子,并与他家的屋角碰到了。吴仁宝一声拍板,掷地有声地说:“不能因为自家的房子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于是把影响到的那间屋子椽子截掉了一段。在过去农忙的时候,华西请别人来帮忙,不但提供伙食,还付给人家工钱;而华西人出去帮忙,不仅不要工钱,而且自己带粮食。70年代,华明村为了感谢华西一贯的帮助,每年都会送几十担山芋给华西村,而吴仁宝却送了他们拖拉机、汽车等。按吴仁宝的话说:“人家送我们一尺,我们要还人家一丈!”

长期以来,吴仁宝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集体和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寿富。华西村积极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使村民在充分就业中实现增收。村里70多家企业提供了近3万个就业岗位;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统一规划、规模经营、效率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从2001年6月开始,吴仁宝对周边20个村实施“一分五统”。8年来,中心村为大华西支付铺路修桥、绿化植树、粮食补贴、老年保养金等各种费用,总共有8亿多元。2006年初,吴仁宝又提出了“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新思路,花5年时间为全国培训5万名村支书。目前,全国各地前来华西进行互学交流的共有23个省、自治区,500多个县,3800多个乡镇,10000多个村的代表,累计10多万人。

大德是一种精神境界

吴仁宝个人历经了“三跌”、“三掼”、“三不倒”,但任何时候都挫伤不了他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他树立了“志当存高远”的理想和抱负,保持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毅力,胸怀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胆略和气魄。他对待集体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超越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强烈的进取心,这种克服困难的信念,这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勇气,也铸就了华西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再困苦、再艰难的工作,在华西人手上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一个人做事,要做到最好,必定穿越三个阶段:一是忘利,二是忘名,三是忘我。众所周知,吴仁宝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20世纪70年代起,吴仁宝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多年来,吴仁宝一家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赢得了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吴仁宝提出:“只要我们做到‘有福民先享’。老百姓也不会让我们做干部的穷到哪里去;只要做到‘有难官先当’,当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老百姓也一定会支持我们的。”“欲人诚于己,必先诚于人”。近几年,上级组织奖励的奖金,他分文不取,全部交给了村里。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服务。

华西的村民曾帮吴仁宝算了一笔账:他今年已经82岁,从不讲节假日,没有礼拜天,每天工作12—13个小时。就算他工作50年,每天按12.5小时计算,与5天制的8小时相比,每天延长了4.5个小时,再加上节假日和双休日,实际上多干了59.375年。因此,吴仁宝的实际工作年龄已经超过了100年。在他的带动下,一家人都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身作则,淡泊名利。大儿子吴协东秉承父志,勤恳实干。他所负责的农建总公司业绩年年都创新高,仅2007年就为华西创造了4.3亿元的可用资金。多年来,他已经累计奉献了1.0218亿元,而新书记吴协恩已经奉献了1.9489亿元!在此种意义上,“吴仁宝是华西村最穷的,也是华西村最富的人”!

笔者认为,一个有觉悟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一个人把所有“觉”的瞬间与一生的“悟”结合起来,那才是大智慧,才能有大作为。这么多年,我跟随吴仁宝到过全国各省及部分国家,参加过很多会议和活动,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吴仁宝虽然只是断断续续念过3年私塾,但他的语言既幽默辩证,又富有哲理,这与他的勤奋、认真是分不开的。去年,我陪吴仁宝到北京录制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一天一个来回,一天三顿吃了15个茶叶蛋。今年,我陪他到北京参加“五一”劳模表彰大会,一天活动下来十几个小时都不感到累,晚上还召集我们开会。我感到,像我这样30多岁的年轻人都赶不上他这么快的节奏。现在,他每天还要为来自海内外的宾客介绍华西情况3—5次。他确实是“五快”、“五不”。所谓“五快”,说话快、做事快、吃饭快、走路快、反应快;所谓“五不”,只要心脏不停就是脚步不停、脑子不停、事业不停、为民服务的思想不停。吴仁宝一直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做事情始终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有事不过夜,凌晨二三点起来开会也是常事。在吴仁宝身上,体现了“三个真正”:真正信仰中国共产党,真正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共同富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1岁的老村民何凤寿就说:“看到吴仁宝这样艰苦朴素、忘我工作,我们都舍不得,但我们每一个老百姓都希望他能够活千岁!”

吴仁宝说:“对于名利和地位,我是满足了。从荣誉来说,我是小代表、中代表、全国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都当过;小劳模、中劳模、全国大劳模也都当过……我的一家让我比较愉快。我的子女都在勤奋工作,为集体、为老百姓工作,真心实意地工作,我很欣慰,很高兴,很自豪!”

18年前从苏北盐城来华西打工的孙海燕,有幸在吴仁宝身边工作10多年,耳闻目睹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华西村和吴仁宝的赞誉。吉林省通化县委书记王振才看了华西后说:“我们那里,山也好,水也好,就缺一个吴仁宝!”很多国外的宾客看了华西后,也纷纷表达了敬仰之情。像埃及民族民主党书记处书记马吉德·谢尔比尼参观华西时,对吴仁宝说:“华西村的经验和理念,是全人类的财产,全人类都能从中获益。初见到您,感觉您就像一个朴实的农民一样在工作、经营;在跟您交谈以后,觉得您就像一个高人、圣人。历史,只会记住第一名。问世人哪一个是世界最高峰,人们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所以,人们也只会记住你们这个天下第一的村庄!”美国游客来华西参观时说:“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美国康奈尔大学恺宁博士说:“美国虽然科技、经济很发达,但是就缺少一个华西村!”

回首华西走过的60年风雨沧桑、凤凰涅槃、巨龙腾飞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华西如何变化,无论华西怎样发展,所有的华西人都坚信:正是因为吴仁宝一家人的无私奉献,华西才创造了今日之辉煌,才拥有了现有的成就。正是吴仁宝用毕生的心血,孜孜不倦地追求——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华西的具体实践中获得运用,并让老百姓获得真正的实惠和幸福。每每说起华西村的变化和伟业时,吴仁宝总是平淡地说,这一切归功于组织,归功于干群。在他去年被评为“感动中国100位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和“时代领跑者”之时,他为了百姓幸福所倾注的那份情爱与仁德,也正在感动中国和世界……让我们真诚祝福吴仁宝和他的一家人,并期待有更多的人具有吴仁宝那样的情爱与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