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起的“全国百强县”前十位的榜上可以看到,苏州六县(市)均在其中,而当年的“小八子”昆山则雄居榜首,成为中国县级单位中的首富。

中国县级单位的“首富”是个什么概念?当然是钱多财力强呗!怎么个强法?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给我介绍时讲了几个全国“第一”:2007年,昆山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00亿元,这是全国县级单位中第一个突破这个数目的县(市);昆山近五年的经济发展总量是苏州大市(含六个县级市及苏州城区)前五年的水平,毫无疑问昆山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是全江苏中的第一块“金牌子”。李源潮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正值全党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初始阶段和重要时期,有半年里他跑昆山多达6次。

党的十七大在京召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有一天参加江苏省代表团座谈会,省委书记梁保华发言后,轮到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发言,当他讲到城市化时,胡锦铸马上“逮”住他问:“国华,你们昆山的城市化程度到底多少?”张国华当时除了列举一串数据之外,说了一句:“在我们昆山,城市与乡村已经不容易分出来了,城乡之间已经看不见‘刀影’。”这个比喻让胡锦涛总书记很是赞赏,说:“现在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但城乡之间明显有‘刀影’,生活水平与环境建设完全两重天,昆山的城乡没有了‘刀影’,证明了昆山的城乡之间基本消灭了差距,这是一种标志,一种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景象。”

历史发展从来不会按“事后诸葛亮”的如意算盘前进的,因此也有了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在同一时代中的差别,这种差别通常是天壤之别。可是当那些有心以昆山为师的人深入走进这片沸腾的热土时发现:昆山能高速地持续性发展,靠的不仅仅是搞好了一个开发区。

毫无疑问,昆山的开发区是昆山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当这个龙头舞动起来的时候,昆山呈现的是一片勃勃生机和光芒四射的活力。然而随着一波又一波投资热涌进开发区之后,昆山人清醒地意识到光有龙头的舞动并非一台最完美和激动人心的戏,只有龙腾虎跃时,昆山经济发展的这场“大戏”才能精彩纷呈。

这个思路在吴克铨任书记时就已经意识到,并且开始实施新的战略:以开发区为龙头,向开发区周边的乡镇全面辐射,以推进整个昆山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而这样的思路被摆到决策和规划过程时,有人曾经怀疑是否可行。依据的理由是:不管是当年的自费开发区,还是现在已经批准的“国”字号开发区,它的起点是依托上海,面向全球进行招商和规划,这样的“巢”才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诸多海内外企业来昆山投资创业。如今要在“农田”里开唱与全球化接轨的“大戏”,恐难再成好事(当时昆山开发区周边多数仍是“鸡鸭成群”、“稻谷飘香”的农耕状态,有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虽然经过七八年苦心经营,老县城玉山镇与新城差不多美丽了,“乡下人”也开始洋了起来,可那些穿着西装的开发区干部们常常一不小心总是发现自己的裤腿上沾着泥土,难怪上海人有时讥讽昆山人说:你们的开发区是搞得不错,但有些龙困沙滩的味道,周边的水不浮动起来,这龙早晚会渴死的。

上海人的玩笑话倒是提醒了昆山人:要使开发区这条“龙”真正活起来,还得让它成长在波涛汹涌的大水之中。这“大水”就是整个昆山的发展环境氛围……

有人问吴克铨:“到底怎么个搞法?”

“老办法。当年我们办自费开发区时不也从水稻田的中央圈了一块地嘛!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诚心,把起点较高的规划与配套的设施跟上去。”这时的吴克铨,已像身经百战的元帅一样,指挥一场游击战从容自如。

“兵希不是搞出一些名堂了吗?去总结总结他们的经验。”他指示有关部门。

李全林后来接任昆山市委书记,他在请教吴克铨老书记时也提出了关于如何在开发区之上继续拓展昆山经济空间,吴克铨再次提到了“兵希模式”。

兵希是昆山下面的一个小镇,与开发区近邻。那天宣炳龙带着新任书记李全林到开发区转了一圈,俩人站在背面是生机勃勃的开发区和前面是一片宽阔的兵希之地,谈得很多,而且越谈思路越聚集到了一起:昆山发展不能仅仅在开发区之内,应当延伸到周边的“大昆山”。

“这步走好,我跟你都有饭吃了。”新书记李全林这一天特别高兴,说晚上一顿饭就由他请宣炳龙这个“大老板”。

是闻到了“风声”还是自觉意识在催化?反正那一年春节刚过,兵希镇党委一班人就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大讨论。镇党委书记胡寿萱把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摆到了全体党委委员面前:“兵希和开发区交错衔接,为何开发区能够轰轰烈烈‘地上长出黄金’,兵希却平平淡淡‘不见半点水声’,我们还是不是昆山了?”

讨论会上据说干部们先是沉默和脸红,继而是“出汗”,“要跟宣炳龙一拼!”

“好啊,你们有心跟我拼,昆山希望更大了!”宣炳龙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陆家开发王”了,他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昆山开发王”了,见有“小弟”跟他较劲,不仅不生气,反而喜气洋洋。当兵希的党委书记胡寿萱跟他来谈“合作”时,他很是高兴。宣炳龙想:我刚同李全林书记谈过,你们兵希现在有“自觉意愿”,这事有点“不谋而合”。

“怎么干?”胡寿萱讨教宣炳龙。

宣炳龙想了一想,说:“我们两家成立一个公司。”

“太好了。”胡寿萱拍手同意。他心想:你老宣的开发区是条大船,我们傍着你大船前进风险会小,成功把握更大。

宣炳龙心笑:你胡书记的兵希有广阔空间,我的开发区现在不缺项目,就缺地盘。

公司成立了。兵希派了镇工业公司经理黄钦兼任这个合作公司的经理。“他宣大人的开发区走的是自费开发的昆山之路,我们这个公司也这么干,所以我们公司不向镇要一分钱!”

“好嘛!”镇领导和宣炳龙都非常赞赏。

第一个项目引进的是珠海的一家企业。兵希只负责给人家盖厂房,再把这厂房租给人家,净赚了15万元。虽说小打小闹,但对一个乡镇来说,是第一次尝到了甜头。

“一百亩地小了一点。划你一千亩地吧!”胡寿萱代表镇党委把新规划的一个决定告诉了黄钦。年轻人异常兴奋,说我一定要把宣炳龙的经验学到手,让兵希也走出一条“小昆山之路”。

市里的李全林书记知道此事后,对兵希给予全力支持,结果又把兵希的规划改了一下:两平方公里。

年轻人简直激动得要哭了,保证道:“不干好,我就是阳澄湖里的乌龟!”

“小黄,你的指挥部设在哪儿呀?”李全林书记有一天来看兵希的小开发区,问黄钦。

“不好意思,书记,现在指挥部就我一个光杆司令,所以没有半间房子。”

市委书记笑了,内心在说:我现在有点像吴克铨老书记看当年的宣炳龙一样了……

黄钦真的拿宣炳龙当榜样,先把赚来的钱用于批租土地的资金来筑路,偏偏遇上了大雨,那路基被冲裂了,农民们看在眼里,议论是必然的,但心里还是很支持黄钦。镇党委书记胡寿萱知道后也带着干部群众来帮忙,抢修的战斗一直干到凌晨一点四十分……

“昆山之路”的成功就在于有路,有路的昆山才有黄金。黄钦这么自豪地说。有人调侃道:不是黄金,是你黄钦吧!

黄钦乐道:能把“黄钦”变成“黄金”是我的梦。

机会来了:1993年5月,新加坡家具工业与理事会投资考察团一行从中国的北方一直转到南方,最后到了昆山。这些新加坡人竟然事先并不知道有昆山这么个地方,是听了有人说昆山有个国家开发区才来的。那是一个下雨天,新加坡人在昆山的某个地方被泥泞小路困得有些摇头。说昆山是个农村,怎么可能是投资的好地方呢?

黄钦得知了,非常着急,好像丢了他面子似的。赶紧把客人请到了兵希。

这里不错嘛!新加坡客人走在兵希的那条崭新的公路上非常开心。“这里跟你们的昆山开发区基本差不多。”客人虽然说了不少赞赏兵希的话,但对于是否投资他们并没有表示。黄钦火速请出书记胡寿萱:“你得出面,不能让新加坡人跑了!”

胡寿萱其实心里比黄钦还紧张,他知道有宣炳龙的“大船”在旁边摆着,他的兵希小船能不能载上新加坡人其实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于是他赶到黄钦那儿,整整接待了客人两个多小时,然后是一顿午宴。令新加坡人大大吃惊的是:每桌饭菜才150元。比起其它地方一桌几千元上万元的“盛宴”,兵希人显得太小气了。然而这真是让新加坡感到了兵希人的一种实在。

“我们愿意在你们这儿投个项目。”新加坡人临走时这么说。

两个月后,新加坡19家公司联合在兵希办了一个“家具城”。

兵希初战获大胜。镇党委重重地表扬了黄钦一番。“家具城”开张那天,市委书记、市长都来了,兵希从此成为昆山开发区的一个延伸区域……

“同志们,兵希借开发区的优势,他们的建设上来了,我们城北镇怎么办?当年老书记王金华同志给我们这里最先搞起一个乡级开发区,现在七八年过去了,我们该有上个台阶的时候吧!”这个时候的城北镇委书记是高雪坤,他向自己的属下提出这样的严峻问题。

“城北不能让人家笑话,必须迎头赶上!”讨论的结果是城北要赶超兵希。

相比之下,城北搞开发的基础最好,因为“昆山开发王”之一的王金华当年就是从这里起家的,他在80年代中期被县上派到这里当书记时,就率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一块“锅底洼地”上建起了江苏省第一个乡级“火炬开发区”,5.5平方公里,气势大着呢!仅次于吴克铨最初搞的昆山县的那个自费开发区。也因为王金华的超人开发力度,他后来被吴克铨调到县上的开发区,1992年的王金华已经被调到了苏州市去搞大开发区了。城北人的“先发优势”一旦被重新利用起来,肯定必胜无疑。

1993年,台湾鸿海工业股份公司董事长郭台铭大老板来到城北一看:此处风水太好了!“我就要这个地方!”郭台铭欣然说道。

批租500亩地,第一期投资3500万美元的富士康电脑插件有限公司就这么定了下来。

“好好为台商服务!”城北镇的干部和群众明着暗着都在使劲,结果第二年郭台铭又批租了1000亩地,在城北的“火炬开发区”里建起了亚洲最大的电脑插件生产基地。之后又有成批的外资企业随郭台铭在周边纷纷落户……

城北又一次掀起开发浪潮。1994年,被国家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开发区,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亲自到城北视察。

城北成为昆山开发区近邻的又一只跃跃欲试、不断创造奇迹的“昆山虎”。

兵希、城北“小虎”的崛起,令昆山其他乡镇震动极大,环抱阳澄湖的正仪镇自然不服,这个占尽天时地利的小镇干部群众明着说:“兵希、城北做得成的事,我们正仪一定也能做得到。”正仪镇虽小,但有沪宁铁路、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平行横穿而过,加上阳澄湖美丽的风光,用作家杨守松的话说——正仪如待字闺中的黄花女。

“黄花女”嫁给谁,如何嫁法却是个大学问。镇党委书记算是乡镇书记中少有懂得天文地理、国家与世界历史的文化人,他说正仪要发展是肯定的,但正仪的发展之路不能模仿其他地方,更不能盲目走别人的“盖厂之路”,这样等于给一位漂亮的“黄花闺女”穿上一件弄脏了的衣服。正仪要走“时尚之路”。

嘿,怎么个时尚法?有人弄不懂汪国桢书记的想法。

机会来了。这个机会是在新加坡乐意集团黄裕典先生到正仪后出现的。

那天汪国桢带黄裕典到阳澄湖边散步。俩人根本不谈“项目”,而是一起欣赏湖景。“很美,你们不是有出样板戏叫《沙家浜》吗?那歌词里好像有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我看真是名不虚传。”黄裕典先生迎着微微吹拂的轻风,有些陶醉地说道。

“黄先生如果喜欢这儿,不妨在此盖个别墅?”汪国桢试探道。

黄裕典笑笑,没有正面回答,则是说:“我独占这么个好地方,太可惜了。”

“这个地方大,你盖一栋别墅并不影响这里的开发。”汪国桢诚心实意地说。

“那——我先买50亩地可以吗?”

“完全可以。”

“哈哈……”镇党委书记和新加坡大资本家就这样在阳澄湖边上握手定了这桩事。

黄裕典走后,有人就嘀咕起汪国桢:你这个党委书记到底会不会谈生意嘛!人家什么都没投资到我们正仪,却将一块好端端的湖边好地给了人家。

“别急嘛,好戏还在后头嘛!”汪国桢胸有成竹地说。

果不其然,几个月后黄裕典又来了。这回黄裕典来的头一句话就告诉汪国桢,“这个地方太美了,我自己的别墅就不造了,我想在这里搞个度假村。”

戏来了。汪国桢心想:项目不是来了嘛!他问黄裕典要多少地。

“500亩。先试试,因为你们这里毕竟是农村小城镇,搞度假村还是有些风险,如果我预计准确的话,第二、三期再划地也不晚。”黄裕典说。

“好吧,先生就先搞一个度假村吧。”汪国桢答应道。

500亩地批租出去,有人在此建昆山第一个度假村,商业和投资意义不会小。正仪人看到这一点,于是也充满着对黄裕典先生的期待。

“希望你们把路桥等基础设施也相应配套起来。”黄裕典第一次向正仪人提出建议。

“请黄先生放心,我们一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汪国桢保证道。

后来正仪的路桥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开始迅速动起来,而且请了专家设计,又用一流的施工队建设。

“好。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自然风景,我又要改变一下投资意向了!”黄裕典真是个多变之人,第三回来正仪时,他又把自己的投资意向改了,不过是往好的和更大的目标改——他要建一个大上海高尔夫球场。

“这里距上海那么近,是真正的上海后花园。建大上海高尔夫球场是绝对名正言顺!”这回是黄裕典激动地跟汪国桢说。

昆山建“大上海高尔夫球场”?太妙了!太有商业头脑了!汪国桢的内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敬佩之情。

3000亩批租一次性签约就这样敲定!正仪有一个“大上海高尔夫球场度假村”项目就等于别人十个二十个外资企业落户。

这就叫大手笔。

汪国桢和正仪人不紧不慢的“湖上风格”越发显示魅力,而黄裕典的大手笔更是没有停止。听说正仪人为了给他腾出一片“秀丽明媚”的湖光水色之灵地,不惜辞退了一个客商的5000万投资,后来又见正仪为“大上海高尔夫球场度假村”建设专门要建一个全部由管道处理的污水处理厂,感动了,“我再要3000亩地!”黄裕典第四次改善投资意向。

一共6000亩地,黄裕典一个人的集团公司在正仪购置了这么多地,绝对的大手笔、大制作!后来“大上海高尔夫球场度假村”很快建了起来,还连带建了一所高尔夫学校和一座别致的湖滨俱乐部,还有一座五星级酒店等等。

正仪突然“洋”到了家!原来的“黄花闺女”也一下子成了豪门贵小姐。

高尔夫球场开球那天,李全林书记等昆山领导都出席了。“正仪的球开得好,是昆山发展史上的画龙点睛之笔!”市委书记这样评论。

昆山再生一只“小虎”。

张浦镇人看了邻镇大项目、大手笔频频得手,心里着急。这一天,镇长亲自驾车到上海虹桥机场去接八十岁的台湾商人、“台玻”董事长林玉嘉老先生。

“一小时就可以到张浦。”林玉嘉去张浦之前张浦人这样告诉他。现在悄悄看着手表,想考验一下张浦人说的话是真是假。

镇长开车很稳,而且不时非常到位地介绍张浦及昆山的一些事,令林玉嘉先生很满意、很赏识。

一小时还早5分钟到达张浦。林玉嘉踏上张浦的土地,尤其看到正打着吊针的镇党委书记在现场迎接他的情景,顿时感动了,把投资的决心一起交给了张浦……

第一期9000万美元投资的“中国长江浮法玻璃有限公司”就这样落户此地。

张浦镇因为一个“台玻”巨无霸的出现而开始成为昆山的另一只“小虎”。

后来随着台湾“工业之父”王永庆的“台塑”、台湾的宝成集团的蔡氏四兄弟和日本的“丰田”等等落户,像巴城、周市、玉山和淀山湖等镇都一个个成了“昆山小虎”。

“国”字号开发区,加12只“小虎”——昆山给这些“小虎”起名为“昆山开发区配套工业区”,如此一来,昆山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时,已真正呈现龙腾虎跃之势。

有两则“民间传说”很有意思:

一则说的是现任市委书记张卫国那年去台湾拜会王永庆,这一老一少都是龙年出生的“中国龙”,岁数相差48岁,竟然谈得那么和谐亲切。王永庆后来就是冲着张卫国这年轻有为的“昆山小龙”而决定把“台塑”落户到昆山的。“你我两条龙在一起,昆山就会有‘双龙起舞’的好戏呵!”王永庆老先生握着年轻的张卫国的手,好是一番欣慰。

第二则讲的是宝成集团的蔡氏四兄弟的故事。这蔡氏四兄弟一直在东莞创业,后移师昆山成立了“龙腾公司”。公司成立那晚,四兄弟在一起打牌,第一副牌摸下来,四兄弟惊异万分,也惊喜万分:四个人手上的十三张牌,竟然全是从A到老K整整齐齐排好了的一条“龙”!昆山有龙!昆山长龙!昆山也能让虫变成龙呵!蔡氏四兄弟目瞪口呆地这样齐声高呼道。

昆山真的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跑在最前面的一条中国龙,这龙让十三亿中国人,尤其是九亿中国农民看到了真正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是什么样子,真正的中国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