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

作者:何建明

1988年,华西主动伸手出资为周边几个村办厂帮扶,虽然也使这些村的生活得以改善,但由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周边几个村的好日子并没有节节上升,有的甚至在下滑。这让吴仁宝对帮扶问题有了重新思考:过去总讲“船小好调头”,其实在全球化经济越来越形成的市场条件下,只有“大船才好抗风浪”。华西村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效益越来越好,正是因为它的企业集团有着较强的竞争能力。于是一个打破中国五十余年农村行政格局的大胆设想在他脑海里形成,随即吴仁宝把自己的想法专门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上级部门作了汇报。

“好啊!吴仁宝同志的设想和思考符合邓小平的理论,也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点嘛!我们认为这‘一分五统’行!有创新,也有可操作性!这也说明吴仁宝一生追求的共同富裕理想,已经开始从华西走向社会,我们全力支持!”上级部门的态度,给了吴仁宝极大鼓舞。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华西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们吃的、用的、穿的,还有银行里存的,都比别的村好一大截!可我要说的是,华西村富了,我吴仁宝高兴。可如果你们——你们这些乡里乡亲的邻居们都好了,我吴仁宝就更高兴啦!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愿不愿意跟着华西一起上路、一起走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那是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日子,吴仁宝来到华明、泾浜、三余巷和前进村的村头田间,他一边挽着裤腿帮人家干活,一边这样问大伙儿。

“愿意!我们做梦都想做华西人呐!”邻村众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着吴仁宝久久不愿离开。

“好,过些日子,你们都将是华西人了!让我们一起共同富裕奔小康、迎中康吧!”吴仁宝那天也很激动。当下他请来华明、泾浜、前进和三余巷四村的干部,然后又将自己的“一分五统”的设想广泛征求意见。

“一分,就是村与企业分开,我们与华西全拼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即联合起来的五个村统一由华西集团实行经济上的统一管理、干部使用上的统一、人员使用统一、村民的福利也统一、五个村的村建也统一规划是不是?”邻村干部问吴仁宝。

吴仁宝笑:“是这意思。你领会得蛮快。”

“华西效益与我们天壤之别,这一统你们不是亏大了?”

“华西村这几十年发展的是集体经济,走的是共同富裕。你们加入大华西后,就是华西的人了。华西人不讲谁亏谁赚,只讲贡献和能力。再说,华西还要向前大发展,你们加入进来后,在人力和自然资源上也给华西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前景,我们彼此谁都不吃亏嘛!”

“好,就这么说定了!我们心甘情愿当华西人!”

“我们也愿意!”

“愿意——”

啊,当华西人,这对周边的农民来说,是一种梦想!农民们最讲求实惠,现在吴仁宝把已经闻得到香味的“肥肉”送来了,谁还不愿意?不愿意的是傻子,种地人才不是傻子呢!

吴仁宝推出的“一分五统”,第一年就吸引了华明、泾浜、前进和三余巷四个村。第二年,西巷、北缪家、水池巷、陈塘、朱蒋巷等村又几乎以百姓百分之百的签字率(吴仁宝要求,凡想加入大华西的周边村子,村干部必须征求村民的自愿签字)请求“并入华西”。

华西在“一分五统”的引领下,短短几年时间里,一下“扩容”到了今天方圆3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下辖16个村级单位,人口也增至30000多人……当我们今天走进到处欣欣向荣、和和美美的大华西,你所能看到的那些有条有序的“工业区”、“生活区”、“休闲娱乐区”、“生态农业区”、“旅游风景区”等规模和气势都十分壮观与美丽的现代化景象时,仿佛有种置身于一个别样的都市之中,而这在“一分五统”之前的华西村是不易做到的。

在请吴仁宝描绘“一分五统”后大华西前景时,老人举目窗外,然后深情地告诉我:“到我八十岁时,所有大华西的村民都要搬进别墅、新房,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到中康的幸福生活……”

中康是什么概念?中康应是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水平吧!事实上我知道华西村在2004年,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水平。但在吴仁宝的心目中,中康何止是一个人均收入6000美元的概念,它还包括物质生活的质量、精神生活的质量,以及对未来的信心等等。

吴仁宝对我说,在他的内心世界里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华西村民们的生活越接近中康、大康,他越想为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穷困地区的农民兄弟实现脱贫和奔小康助把力……一个多么崇高的老共产党人的胸怀!

“吴仁宝,国之宝。”有位中央领导这样评价他。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倡导下,始终信守“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的理念,尽其所能地为“边少穷”地区帮困扶贫,功绩卓著。而在这其中,吴仁宝更是老骥伏枥,一马当先。

早在1991年,吴仁宝与陕西省领导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后,他就亲自带领本村的骨干专程到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陕西汉中的高潮村考察落实扶贫与建厂事宜,并且从那时开始,每在外省建一个“华西村”,吴仁宝都要亲自前往考察落实具体项目,有的地方还要一年去几次。那一年,华西村的帮扶技术考察队在前往山西途中,车子发生意外事故,年近六十七岁的吴仁宝不顾流血伤痛,坚持要到目的地,当他带伤下车到大寨看望帮扶项目时,大寨的郭凤莲握着老人的手感动得热泪纷飞:“华西有您这样的老书记是福气,我们大寨有您这样的好亲人感到光荣啊!”

1994年,国务院作出了力争用七年时间、解决中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经走向西部扶贫征程上的吴仁宝在返程途中,专门上北京向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表示:华西村愿意投巨资,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训干部,采取一带十、百带千的方式,并且在2000年前帮助西部地区10万人脱贫、1万人奔小康!

“了不起!华西了不起!吴仁宝了不起!”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在敬佩吴仁宝的同时,又称他的培训和扶贫构思是“中国扶贫工程中的伟大创举”。

从那一年开始,华西村在吴仁宝的主持下,每年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培训任务,多则一次几百人,少则几十人,时间有的两三个月,也有一年、两年的。所有到这里培训的干部全部由华西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全套优质的免费服务。吴仁宝不仅担任培训的领导小组组长,而且每期必亲自要上几堂课。来自穷困地区的学员,在华西和吴仁宝那里,既学到了小康的致富经验,也深深地被吴仁宝这位基层老书记那份对百姓、对集体、对国家和对党的浓厚感情所感染。而吴仁宝则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知道穷苦地方的老百姓最关心两件事:能不能吃饱穿暖,能不能让孩子上学。可每当我到西部那些穷地方走一走时,心里就特别的沉重,就特别想帮他们一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华西今天能够富甲天下,靠的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华西帮一把穷兄弟也是自己坚定走共同富裕的信仰的一种体现、一份感情。”

十多年来,在吴仁宝的倾心努力下,华西在外域建立的“华西村”已经不下十个,帮助西部10万人脱贫和1万人奔小康的目标也早已实现。然而吴仁宝和华西人帮扶的脚步从未停止,一个个具有“吴仁宝模式”的“华西村”在宁夏、黑龙江、江西等地遍地开花,而吴仁宝在帮助这些兄弟省区建设“华西村”时,掏的不仅是钱口袋,更多的是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意识。他甚至每一次关键时刻除了自己亲自蹲点扶植外,总要派出华西村最好的技术骨干和管理能手到那些地方扎根,而这些骨干和能手中必有他的亲生儿子在内。1995年,村党委决定为黑龙江肇东的一个山村建“东北华西村”,那儿条件十分艰苦,社情也复杂。吴仁宝挑了自己最心疼、也是最小的儿子“老四”,临别时他对“老四”说:你上那儿一定要像孝敬我和你母亲一样孝敬那儿的百姓,也一定要像建设华西一样建设好“东北华西村”。“老四”不负父望,带领当地村民,苦干一个秋冬春夏,既平地,又办厂,一年就使这个原来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小村庄,一跃成为人均收入4000元的当地富裕村。

“我还是那句老话: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今天我们的共产党要干什么?就是要让没有过上好日子的人民尽快过上好日子,让已经过上好日子的百姓,更加幸福富裕、健康长寿……”50余年党龄、78岁年龄的吴仁宝,今天依然声音响亮、步子匆匆、干劲不减,他把华西的大权交给继任后,说自己现在的任务是:争取活到100岁,再为党和人民做点事。

我们祝愿这位老人永葆革命青春,也祝愿他亲手举起的华西旗帜永远地高高飘扬……

2005年5月至6月于华西——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