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想博物志:我的普林尼

作者:涩泽龙彦

以下内容引自《博物志》第八卷第一章。

陆地上的动物中,象是最大的,且是在感情上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事实上,象不光能理解其所处国家的语言,认真听人的话,记住人们教给它的工作,渴望爱情与名誉,还具备人类都少有的美德、正直、智慧、公平之心等,而且象还对群星、日月怀有崇敬之情。据众多作家的报告称,在毛里塔尼亚的山中,新月闪耀之夜,就会有象群从山上下来,来到一条名为阿米卢斯的河边,各自在身上洒水,举行净化仪式,以表示对群星的敬意。之后,疲惫的小象便会站在象群的前方,与大家一同回到林中。象还能理解他人的信仰。据说在渡海之前,驯象师必须要向象们发誓,约定一定会将它们送回故乡,不然象们是不愿上船的。另外,象若遭受痛苦——即便有巨大的身躯,象也会得病——它们便会仰卧,将草扔向天空,仿佛是将大地当作自己祈祷的见证人一般。提到象的温顺,它们会在国王面前跪下,献上花冠并敬礼。印度人会将一种被称为诺托斯(私生子)的小象用于耕作。

普林尼在关于陆地动物的第八卷中,首先记述的便是象。关于象的记述非常长,从第一章到第十三章都是与之有关的内容。拉丁语的象有埃列法斯[1]、埃列凡斯和埃列凡托斯[2]三种写法,都源于希腊语中的埃列帕斯。古代人知道象有印度象和非洲象两种,但不知为何,他们反倒相信印度象体形更大、力量更强。普林尼也毫不例外地在第九章中提及这一点。最先描写象的古代作家是希罗多德,但他似乎未曾亲眼见过象,对象的描写没有一处是具体的。恐怕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之前,希腊人对象的了解可谓是一无所知吧。关于象,最古老且正确的描写出自亚里士多德之手,普林尼也是按照他的一贯作风,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文章。

关于象有不少荒唐无稽的传说,大概是源自印度或非洲,这些传说也曾被众多古代作家讲述过。其中最为离奇的是关于印度象的腿上没有关节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早由克特西亚斯、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及斯特拉波等古代作家讲述,后来被中世纪的许多基督教动物志作者传承下来。印度象的腿上没有关节,所以无法弯折膝盖,只能靠着树,站立着睡觉。倘若将树砍倒,象也会跟着翻倒在地,再也无法起身,用这种方法就能轻易将其捕获。不过,关于这个传说,普林尼倒是没有提及一言半语,或许是因为他亲眼见过太多象了。罗马时代比起中世纪,目击真正的象的机会要多得多。而且这个传说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强烈否定(《动物史》第二卷第一章),普林尼因此就更不愿提及了吧。

接下来引用的也是第八卷的章节,出自第二章。

在罗马第一次见到象,是在老庞培[3]的凯旋式上。他为庆祝自己在非洲取得的战功,用战车牵来了象。最具传说色彩的说法是,利柏尔神[4]征服印度后也举行了凯旋式,在那个仪式上也出现了象的身影。据普罗基利乌斯的说法,在庞培的凯旋式上,用四头象牵引的战车没能通过城门。在日耳曼尼库斯·恺撒[5]举办的剑斗士竞技赛上,象站立着,蹒跚地走两三步,像在跳舞一样。象总会表演这样的技艺,例如将武器抛向空中,却能保证武器不会被风吹跑,或是与剑斗士一同表演比赛,又或是像胡闹着舞剑一般跳舞。此外,它们还会在绷直的绳索上行走,或是四头象一起搬送一头如孕妇般仰卧在担架上的象。最后,它们还会走到座无虚席的食堂里,坐在桌前,或是行走在饮酒的食客之间,巧妙地避开所有人,又或是在卧床之间打转。

公元前八一年,庞培从利比亚带回了象只,在罗马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式,并用象只在凯旋式上牵引战车。关于这件事,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留下了精彩的记述。利柏尔神是狄俄尼索斯[6]的别称,在传说中,这位神明带着疯狂的随从们前往印度,征服了亚洲。这个传说无非是反映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史实。至于象在食堂的“卧床之间打转”,一些读者或许知道,罗马人在宴会中,会三三两两地横卧在一种名为托里库里乌姆(卧床)的躺椅上,饱食珍味佳肴,纵情享乐。

下面引用的是临近第五章末尾的部分。

象会偷偷地交配,这完全是出于它们谦虚礼貌的性格。雄象到了五岁、雌象到了十岁便会生育。据说雌象的交配间隔为两年,且每年不超过五天。到了第六天,雌象和雄象会一起前往河中沐浴,沐浴完才会回归象群。它们不知何为通奸,雄象也不会像其他动物那般,为了雌象而展开死斗。虽说如此,但它们也绝不缺乏强烈的爱情。举一例而论之,埃及有一头象爱上了卖花的少女。这也不是随意挑选的对象,它恋上的少女是著名文法学者阿里斯托芬的爱妾,真是令人吃惊。还有一头象,它爱上了一位名为米南德的叙拉古[7]年轻人,这位年轻人来自托勒密的军队。看不见他时,这只象便以绝食来表达悲伤的心情。

亚里士多德只写过“象会在偏僻之地交配”,并未提过是“出于谦虚礼貌的性格”,更没有给出什么煞有介事的解释。读到这一部分,我便觉得普林尼显现出要将动物拟人化的倾向,就像后世的那些寓言作家一样。亚里士多德当然也从未写过象在交配后要去水中沐浴之类的内容。顺带一提,十八世纪的布封[8]沿袭了普林尼的说法,在《自然史》中写到,“象是谦虚有礼的动物”,真是太有意思了。

接着我将引用第六章。

在意大利第一次见到象,是与皮洛士国王交战之时。象被称为卢卡尼亚之牛,是因为人们在卢卡尼亚地区(意大利南部)见过象,这是罗马历四七二年(公元前二八二年)的事了。罗马人见到象时,已是七年后的凯旋式之时。罗马人还在罗马历五〇二年(公元前二五二年)见过象。那是大祭司卢基乌斯·梅泰卢斯打胜仗时,他在西西里岛从迦太基[9]军队那里捕获了五百零二头的象群。关于象的数量,有说法称是一百四十二头,还有说法称是一百四十头,总之梅泰卢斯用酒桶制成排筏,载着象群渡了海。维利乌斯的证言称,这些象被送到圆形竞技场战斗,最终死于投枪。据说是因为象太多,若是饲养太过麻烦,若是赠予蛮族国王又怒火难平,不知该怎么办才采取了这种方法。根据卢修斯·皮索的证言,这些象仅是被驱赶到圆形竞技场中,为了缓和人们的恐惧心情,杂务工便持着不带刀刃的长枪,在竞技场中追赶它们,仅此而已。也有许多作家未曾考虑过象会被这样杀死,至于这些象后来怎么样了,谁都没有给出答案。

普林尼将年代弄错了两年左右,伊庇鲁斯的皮洛士国王应塔兰托市的请求,入侵意大利,正确的时间应当是公元前二八〇年。这暂且不提,至于象被称为卢卡尼亚之牛一事,在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第五卷中亦有提及,这个名字在当时似乎已是极其普遍的称呼了。有趣的是,正如我在《圣甲虫与蝉》中引用的那样,锹甲虫也被称为卢卡尼亚之牛。原来如此,或许是因为锹甲虫的触角十分发达,向前突起的样子与长牙象十分相像的缘故。

公元前二五〇年,后来成为大祭司的罗马将军梅泰卢斯在巴诺莫斯[10]抵御了迦太基军队的攻击,并捕获了许多罗马人害怕的战象,这也是很有名的故事了。为了纪念梅泰卢斯的胜利,罗马的货币上还印有梅泰卢斯站在由两头象牵引的战车上的模样。话又说回来,将捕获的象群带回罗马也就罢了,不知如何处置,便用长枪将其刺死,这事情光听着便觉得愚蠢。

下面引用的是第十章。

人们都相信,象的怀胎期长达十年。不过,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其怀胎期为两年,一次只能产一头小象。象能活两百年,有时还能活三百年,自六十岁起便算作成年。它们大都喜欢水,常在河边栖息,但因身形巨大,无法游泳。此外,象不耐寒,这是它们最大的弱点。象还容易患鼓肠和腹泻,却完全与其他疾病绝缘。我所查阅的资料称,象只要饮用油脂,就能将刺进身体的箭排出体外,但出汗时就会有些费劲。象能吃土,但必须逐渐进食少量,慢慢适应,否则便会丧命。它们还吃岩石,但最爱吃的是树干。象还会用额头推倒高耸的椰子树,以吞食椰树的果实。当然,它们吞食时只用口,呼吸、喝水、闻嗅时,会酌情将鼻子当作手使用。在一切动物中,象最讨厌的是鼠。只要见到有鼠碰过它们饲料桶中的草料,就不愿再食用桶中的食物了。象喝水时,倘若不小心吞进了席尔多(水蛭),便会遭受极大的痛苦,在象看来,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事先声明,席尔多便是最近被人们称作参古伊斯加(吸血虫)的东西。水蛭一旦在其他动物的呼吸道中栖居下来,定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

关于这一章节,与其讨论其内容在动物学层面上的正确性,不如将目光放在古代人的想象力上,这样也更有益处。话说回来,古代人的想象力真是平凡得令人意外。我虽未听闻象能吃土、吃岩石,倒是听过鸵鸟吃石头的传说。一想到连鸵鸟都能吃石头,就觉得象吃土还是吃石头什么的,一点也不出奇了。希望读者也能怀着这样的心情继续阅读下去。接下来引用的是第十章的后续内容。

象背上的皮肤非常坚硬,但腹部的皮肤却格外柔软,且皮肤上并无覆毛。就连用于驱赶缠人的蝇虫的象尾上也没有生毛。象虽说躯体巨大,却一样难逃蝇虫骚扰之苦。不过,象的皮肤上生有菱形的褶皱。它能用体味招虫,让昆虫聚集在自己舒展的皮肤上,然后突然皱起皮肤,将昆虫挤死在褶皱里。这样一来,就无须依靠尾巴、鬃毛及覆毛了。

亚里士多德曾写过“四足动物中,象是毛发最为稀疏的”,但未曾说过象不生毛。事实上,象的身体表面生有杂乱的刚毛,尾巴的末端也有流苏一般的毛发。就连普林尼自己,也曾在《博物志》第三十七卷第二十章写道,“印度人在绿柱石上钻孔,在其中穿进用象的刚毛制成的绳子”。自己写出了相互矛盾的内容,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不过普林尼的这段描述非常有趣。象会将虫引诱到皮肤的褶皱中,看到已有几只虫停留,便突然皱起皮肤,一次性将所有虫挤死,这习性真可谓异想天开却又愚蠢。象到底会不会有这样机灵的行为,我全然不知,但这大概是普林尼的想象吧。这想象力倒是荒唐得几乎要突破天际了。下面再引用一些第十章的内容,就告一段落吧。

象牙极为高价,是打造众神雕像的上好材料。奢侈的人们还在象身上发现了另一个优点,这便是象鼻上厚厚的皮。有一帮人视其为珍味美食。在我看来,吃象鼻上的皮就像在吃象牙,稀有且珍贵,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别的理由了。

注解:

[1] 拉丁语为elephas。

[2] 拉丁语为elephantus。

[3] 即与恺撒对立的格奈乌斯·庞培。

[4] 罗马神话中的葡萄与丰收之神。

[5] 儒略·克劳狄王朝的一位王室成员,罗马帝国皇帝卡里古拉之父,是暴君尼禄的外祖父。

[6] 希腊神话中的酒神、欢乐之神。在罗马神话中,除利柏尔之外,又称巴克斯,是植物神,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的保护神。

[7] 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沿海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

[8] 法国博物学家、数学家、启蒙作家,著有《自然史》等。其思想影响了达尔文和拉马克等后来的博物学家,更被誉为“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博物学之父”。

[9] 坐落于北非北海岸的城市,现今突尼斯。曾与古希腊、古罗马争夺地中海霸权,后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共和国打败。

[10] 西西里岛西北部城市巴勒莫的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