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凌晨,身在成都的美女诗人薛涛,有可能做了这样一个梦:在梦中,她望到遥远的长安郊外曲江畔的梨花,一夜落尽成秋苑。在一片雪色茫茫中,《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的外祖父、当朝宰相、著名诗人武元衡,慢悠悠地向她走来,开始时他浑身是白色的,走着走着,渐渐地变成了暗红色。

唐宪宗元和年间,薛涛以歌伎身份居于成都,在与诸位男诗人的酬唱往来中,发明或者说监制了一种专门用于抄写短诗的纸笺,其颜色是桃红的,用芙蓉花瓣的粉末研制而成。到晚唐时,这种纸笺已经很流行了,李商隐在《送崔珏往西川》中写道:“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当时,薛涛与很多著名诗人关系暧昧,其中包括元稹、张籍、王建,甚至还有刘禹锡和杜牧。其中关系最紧密的应该是甚为风流的元稹。所以,后来很多人认为,当年薛涛在成都发明“薛涛笺”,初衷是为了向元稹表达情念之思。史上亦记载如下:“元和中,元稹使蜀,薛涛造笺以寄……”确实,元稹是与薛涛关系最密切的诗人,但未必是真正征服了薛涛灵与肉的诗人。

我们接着说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凌晨发生的事:这天早上,天还没亮,越过长安最宽阔的朱雀大街,极目望去,隐约可以看到一队侍卫打着灯笼,簇拥着宰相武元衡出得府邸,去上早朝。刚出靖安坊东门,武元衡突然想到薛涛的一首诗《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正在这时候,街道两旁的树上,突然暗箭齐发,灯笼顿时被射灭,数名侍卫中箭身亡。正当武元衡还陷于诗意中时,十余名刺客已越树而下,提剑直扑过来。一分钟后,这位大唐宰相横尸街头。

这不是奇幻与传说,而是历史上发生的一件真实的往事。就在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杀身死的同一时刻,另一位大臣御史中丞裴度,也在上朝的路上遇刺,但侥幸保得一命。武元衡死后,他的马一直溜达到大明宫的建福门。后来的《唐书》记载了武元衡之死:“元衡宅在靖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

武元衡是唐朝第一美男,风神洒脱,淡雅与执拗兼备,诗写得也好,长安平康坊里的歌伎们甚爱传唱,一时间令白居易等人颇为嫉妒,最令他们绝望的是武元衡与薛涛的关系极为暧昧。追溯往事如下:武元衡在做宰相前,曾任西川节度使,政绩卓越,但性格淡雅的他,对当时成都的花酒夜宴并不是很感冒。有一次,他的同事杨嗣请他于园中喝酒,又招来一群性感的歌伎。这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花影间武元衡那清朗而落寞的面庞,因为眼前的这些姑娘丝毫不能给他带来冲动。喝到高处,杨嗣过来劝酒,武元衡不就,前者就笑嘻嘻地把杯中的酒倒在了武元衡的身上,并嘿嘿一笑:“用美酒为君洗澡。”武元衡不动声色,站起身来,出去换了一件衣服,然后重新落座。后来的很多野史笔记都记载了这段故事,并称赞武元衡洒脱极了,有晋人之风。但他们的记载并不准确,或者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当时,武元衡之所以在杨嗣往他身上倒酒时不动声色,不是因为性情洒脱,而是因为他看到屏风后暗香浮动,有丽人轻转而出。正像我们猜测的那样,出场的正是唐朝第一美女诗人薛涛。

我们都知道,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是唐朝三大美女诗人,其中的薛涛一生与很多人谈过恋爱,除武元衡外,还有上面提到的诗人元稹、张籍、王建等人。这些恋爱有的是精神上的,有的是肉体上的,而与武元衡的这次有可能是肉体与精神结合得最充分的一次。后来,武元衡也真的喜欢上了这位芙蓉城里的姐姐。在《听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梁州。满堂谁是知音者,不惜千金与莫愁。”在另一首诗里,又作一番情意:“芳草落花明月榭,朝云暮雨锦城春。莫愁红艳风前散,自有青蛾镜里人。”后来越写越露骨了:“仙歌静转玉箫催,疑是流莺禁苑来。他日相思梦巫峡,莫教云雨晦阳台。”在这次爱情中,薛涛非常的投入,乃至晚年为道士,还念念不忘武元衡,寓居浣花溪时,自己搞了个发明小创造,即上面所说的“薛涛笺”,写诗于其上,寄于溪流中,是为追念:

元和中,薛涛居成都浣花溪,好作小诗,惜纸幅大,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减诸笺相仿,名“薛涛笺”。

以上逸事多种唐宋笔记都有记载。今本《酉阳杂俎》并未转录,而见于段成式的另一部笔记《庐陵官下记》的佚文中。考虑到《庐陵官下记》中的故事与《酉阳杂俎》有交叉,故在此收入此条。无论如何,我们的武元衡宰相还是被刺客浪漫地刺于街头了。这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场面。但在唐朝的那个寂静的凌晨,这一切都是真的。长街。灯笼。暗箭。鲜血和黑暗。武元衡的时代是唐朝藩镇割据的时代。而清雅的他,却是当时朝廷上的头号铁腕人物,坚决主张对割据的藩镇进行武力镇压,在平定浙西之乱后,他又与裴度一起谋划削平强藩吴元济和李师道。在这种背景下,元和十年的夏天终于发生了刺杀事件。背后主谋是盘踞青齐的李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