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王方平,以孝著称,其父病危,他侍奉床前,一个多月没睡个踏实觉。此日实在疲倦,坐在父亲床边睡着了,忽梦二鬼,听到这样的对话:

鬼一:“可入其父腹中,夺其性命。”

鬼二:“怎么进?

鬼一:“等他喂其父粥时,我们随粥而入。”

鬼二:“妙。”

王方平于梦中惊醒,甚觉诡异。聪明的他,做了一下手脚:将盛粥的碗穿了一个洞,以手指堵着,将粥倒入后,又把一个小瓶子放在手指下。在喂其父粥时,悄悄将手指移去,于是那粥流入瓶中。王方平迅速将瓶子盖上,投入锅中,以猛火煮沸,后打开瓶子,见里面漂着很多肉。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笃,方平侍奉药饵,不解带者逾月。其后侍疾疲极,偶于父床边坐睡,梦二鬼相语,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为入?”一鬼曰:“待食浆水粥,可随粥而入。”既约,方平惊觉,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于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盖上,于釜中煮之百沸一视,乃满瓶是肉。父因疾愈,议者以为纯孝所致也。(《广异记》)

瓶中之肉就是鬼肉吧!

鬼肉什么味道?遍查古代志怪笔记,无有提及。在本故事中,假如王方平胆子再大些,倒可以把难得一见的煮熟的鬼肉吃掉。见鬼已令人恐怖,而坐在那里吃鬼肉,更是令人无法想象。吃者的牙齿会打寒战吗?吃完鬼肉,可以延年长寿,还是会立即身亡?我们不得而知。顺便说一下,这是古代志怪笔记中唯一一则提到鬼肉的故事。

同在太原,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发生,它被记载于《宣室志》中,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没那么幸运了。当时,宰相裴度任太原留守,有部将赵某,得了病热。一日黄昏,其子在室中为父亲煮药。床榻上的赵某,忽见一黄衣人穿门而来,侧身于药鼎边,取出一囊,往药鼎里倾倒白色药屑,随后悄然而去。但其子似乎没有发现。赵某感到恐怖,将此事告诉其子,遂叫他将所煮之药倒掉,再煮新药。刚煮没多长时间,赵某又见黄衣人进来,再次将白色药屑倒在鼎里。赵某又令其子将药倒掉重煮。如此多次。第二天,其子又为父亲煮药,但赵某睡着了,后其子将父亲唤醒,赵某似乎忘记了昨日鬼影之事,没有查看,就将汤药一饮而尽。没几天,赵某就死去了。在这个故事中,鬼得逞了。

上面两个故事是鬼加害于人的,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则有一起相反的事例:当时,有官员李重,平生好酒,因事被免职,退居河东郡蒲州。

好酒的李重每每自饮,渐渐有疾缠身,很快就病倒了,后来病情加深。这天傍晚,他突然感觉自己要不行了,于是叫仆人把庭院的大门关上。李重是想把死亡气息关在这暮色浓重的院子里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死亡有关的空气。突然,庭院中有声响,李重越窗而视,见一人身着红衣,出现在院子里,来人正是他的朋友侍御史、河西令蔡行己。他的身后跟随着一人,此人着白衣,奇怪或者说可怕的是,那人的白衣是一层一层的,如白幡,具体地说,其白衣是棉花制成的。棉花被认为是北宋以后才被引进中原而普遍种植的,唐朝时虽市面上也有卖棉花的,但相当昂贵。李重虽很愕然,但因老友蔡行己在前,所以还是在床上挣扎着喊道:“有请蔡侍御!”

这时候,蔡行己与那白衣人已进来了,前者拱手道:“李大人。”

李重叫人为其设座,迎为上宾。但异象马上就出现了:“蔡行己”于顷刻间身体暴长,手脚及嘴鼻也随着身体而长。在室内昏暗的光线中,李重再看,那红衣人似乎已不再是蔡行己了。事情就是这样。李重心中怪异,正思忖着,突然感到自己的身体轻盈了一些,不再像先前那样沉重了,于是慢慢靠着墙壁坐起来,问:“我病了有些日子了,现已卧床,是不是活不了多久了?”

“非也。您的病快好了。”红衣人指着白衣人说,“这是我弟弟,最善卜算,请他为你算算。”

白衣人从怀中取出一只小木猿放在榻上,木猿竟可前后蹦跳,蹦到第四下时,停住了。白衣人说:“卦已成。不要担心您的病,您能活到六十二岁,但这当中还会有灾难。”

李重大喜,似乎忘记了异象所带来的惊恐,问红衣人:“您喝酒吗?”

红衣人:“您有盛情,我哪敢不饮。”

李重叫人上酒,将酒杯放到红衣人和白衣人面前,二人道:“我们有自己的酒杯。”说着,他们分别从怀里掏出一只银白色的酒杯,倒上酒后那杯摇晃不定。李重细看,竟是纸杯!这时一股凉气从他背后冒起。

红衣人与白衣人各喝了两杯酒,将纸杯收入怀中,起身告辞。白衣人对李重说:“您病好后不要轻易饮酒,否则祸将上身。”说罢,他们在李重的注视下往大门走去,慢慢地消失了身影。但门始终是锁着的。

李重的病很快就好了。这个故事也见于《宣室志》。在故事中,李重最后还是忘记了白衣人的告诫,畅饮如初。当年他被贬为杭州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