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杨第二次去府城, 碰见雨天,花的时间久一些。

躲雨之后,路也难走, 各处坑坑洼洼的。他们下地推车的次数得有上百次。

因运货辛苦, 刚出县城那阵的兴奋,很快就被密密麻麻的土坑水洼击碎,一行七个人,走得极其沉默。

陆杨带了个伙计,这是借来的, 他们要对人好一些。把事办了,跟认真办了, 是有区别的。伙计又不是壮劳力,这些活他干不来。

陆杨更不用说, 同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夫郎,谁要他来推车?

陆杨不与人争执,跟他们分工,到歇脚的时候, 就把干粮料理了。

但凡生火,就是他来掌勺。

如此紧赶慢赶的,花了足足十天才到府城, 比赶考多用了一倍时间。

他们此次带了两千斤货,路难走,为了不翻车, 行进速度慢了些。

到了府城, 陆杨没到乌平之家的宅院去借住,让伙计带路,找个客栈歇脚。

过了考试的日子, 府城人流量少了许多,街上依然人来人往,却并不拥挤。

要房间的时候,陆杨跟黎峰小小争了几句。

都是一块儿出来的,陆杨不好单独住一间房,就说都在楼上住,黎峰说他们几个去后院里住大通铺就行。

一间房费足够三个人住大通铺,他们还不知要住几天。

王猛和三苗他们也是说住大通铺,有片瓦遮雨,有个铺盖躺平就够了。他们以前在野外,还没这个条件。

生意刚起步,能省就省。

陆杨就说:“那你们平常洗澡,就到我屋里吧。”

睡大通铺的人是没条件洗澡的。

这主意实在不好,他不介意,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传出去像什么样?

再说,这不是还有个借来的伙计吗?让他也住客房。他们几个去这个伙计屋里洗。

陆杨权衡一番,点头答应了。

抵达第一天,他们洗漱吃饭,休息一晚,次日清早,就挨家上门送货。

有三家好找,都是有铺面的。早都说好了,货到结款。

两个游商的货,则先放在登高楼。货款在余老板这里,一并结了。

这一百三十多两的货款到手,他们的心都定了。

陆杨不白来,先放了十两银子在这儿,他六月二十一要请一桌酒。这钱是他掏腰包,没拿货款。

交付以后,他们在府城走走看看,这帮山里汉子,都是头一回出来。

人多显眼,他们分作两头。黎峰带着二骏和四猴,让伙计领路。

陆杨之前来过,识得一些路,带着王猛和三苗先去找丁家烧刀子,把丁老板的信送了,看能不能拉到些生意。

府城之繁华,远远不是三水县可以比的。

王猛跟三苗都有些沉默,两人跟在陆杨后边,话都很少说,眼睛十分警惕,像两个忠实的护卫。

陆杨跟他们说府城街连街的铺面。

人多,饼子大,哪怕同类型的生意街连街的开,大家伙还是能吃饱饭。

他们要是能把菌子生意做起来,以后再带动别的山货,富裕的就不止他们几个了,整个山寨的人都会富裕起来。

这话听得人心里暖暖的,很有冲劲。

上山的猎户,都跟生意打交道。

他们平常有竞争,打猎要争,猎到以后也要争。

打不到货,养家糊口都难。打到了,卖不出去,白忙一场。家里总不能成天吃猎物度日。

他们这些猎户平常也有打架的时候。分猎区以后,互相拌嘴多。到集市上,尤其是去找老主顾的时候,打起来的概率很大。

因为老主顾是能被抢走的。再有,这些有钱人有恶趣味,看他们为一只猎物的去向,为着几串钱打起来,嘴里说着“不要打”,眼睛里都是笑。

府城真是不一样。他们住宿的时候,整条街都是客栈,出了街,走一段路,还是客栈。

到街上逛,挨着客栈的街道,卖包子馒头和各类饼子的小摊也是街连街,口味多到数不清,花样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王猛跟三苗都去过陆杨的铺面,在县城,包子馒头的生意,做不到这么大。

陆杨跟他们说:“我那儿馒头生意做起来了,把包子也带动了,现在一天能出二三十笼。你们看看他们这些小摊子的生意,光是卖馒头都忙不过来。”

客栈里住的多是游商,游商过来一趟,总有肚子饿得等不及的时候,尤其这帮人还都带着护卫随行,伙计都不少,随便买两个垫垫肚子,人数上去了,销量不会低。

这些东西也是干粮,离开府城的时候,再多买一些带在路上吃,怎么都有生意。码头在,人如流水,钱也如流水。

陆杨回县城后,去拜访过乌老爷子。

据说别的府城没有这般繁华,靠近运河的府城,才会沾光。

陆杨给他们买包子吃,府城肉包子便宜一文钱,他们卖四文钱一个大肉包子。

王猛两口吃完一个,说大实话:“陆夫郎,这个包子没你做得好吃。”

他们还在包子摊旁边呢,三苗听得瞪大眼睛。

此行路上,陆杨说过的最多的话就是让他们到了府城,被人欺负了,也要忍着。

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他们不是什么强龙。现在一点根基都没有,还在尝试阶段,要学会做孙子。

三苗赶紧撞他胳膊,王猛立即闭上嘴巴。他俩都看向陆杨。

陆杨若无其事,叫上他们继续往前走。

不仅是他们,街头小贩也不敢随意惹事。

吵嘴的功夫,就是麻烦。谁都不知道会不会踢到铁板。

陆杨说:“如果我在他旁边支个摊子卖包子,他就会带人来砸摊子了。平常说一句好吃不好吃的,不要紧。”

流水似的生意,最多影响几个人。过那一阵,他们还是挣钱的。

府城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很多店铺都跟客栈一样,街连街的开。

在县城里,只有一处地方是这样,那就是白事一条街,靠近义庄的那里。

陆杨上回过来,主要是逛的码头。后来找过几家书斋选书。

值得一提的是,书斋是少数没有跟风开一条街的铺面。这些书斋,都是在书院、私塾附近开着。很多都跟坐馆的教书先生有关,会推荐学生们到指定书斋买某某书。

而卖文房四宝的店铺,也是街连街。

客人上门,看完一家又一家。

陆杨连着逛完,发现了这样子的好处。

商铺集中,客户群体也是集中的。

有些人本来没想买东西,看见一家又一家的,莫名其妙就被勾动心思,然后调转脚步,去铺子里逛逛。

比如说他,他本来只是逛逛,看见这些铺面,他没法不注意,只得拐弯进来看。

他没办法陪谢岩过生辰,想给他挑一件生辰礼,满屋子转一圈,没有合心意的。

几家铺面粗粗逛过,反而是王猛买了一个小砚台。

笔墨之类的,他可以回县城买,砚台这东西耐用,府城的砚台花样也多一些,他买一个给陈酒。

他夫郎在外头撑起的面子,都被他戳破了。

他憨笑道:“酒哥儿也在家里练字,他从大峰夫郎那儿听来的学习法子,平常叫我去找老童生问字,写下来,他在家里念念叨叨的记。现在没记几个。”

陆杨问:“很贵吧?”

王猛摸摸鼻子:“贵得很,我跟老童生磨很久,才说定一百字三十文钱。他照着我念的写,我要是念错了,回来对不上,再让他念一次,还要再收十文钱。有时候他会故意写错,我上次要揍他,他再不敢了。”

陆杨摇摇头,“何必呢。”

王猛耸肩:“没法子,他是这性子。”

三苗一听,大峰夫郎和王猛夫郎都在学认字了,他家的也不能落后,也想学。

但他此行出来,没带够钱。没法买砚台。

他两只眼睛干瞪着,有些傻眼:“怎么不带带我家小禾?”

王猛说:“怎么带?一个住山下,一个住新村,你家搬新村去,老宅都不留着,我们聚一回多难啊?”

三苗嘀嘀咕咕。

不留老宅是因为新房修得大,要钱的地方多。

他们又没分家,不用两处宅子。

他回头看,对砚台心动。

陆杨说:“下次还会来府城的,你这次回家,问问你夫郎愿不愿意学认字算账。我建议是学一学,哪怕少认得一些字也要学。以后我们几家合伙做生意,别的事不提了,至少账本要看得懂。互相之间可以监督查账。”

男人们忙外头,没这个空。

三苗应下了,不往后头看了。

他们今天找到丁家烧刀子的铺面,就往回走,回客栈去。隔天再来拜访。

另一头,黎峰跟着小伙计,在府城繁华之地走走看看,二骏跟四猴眼睛越瞪越大。

他们起初是疑惑,后来是越来越疑惑,再后来是恍然,然后是惊讶。

为着府城的铺面之多,为着同样铺面的生意之好,再听伙计介绍,他们明悟以后,感慨这里跟捡钱一样。

既然如此,山货生意也是能做的。

黎峰说:“以后我们可以一条街开五家商铺,一人一家,看着也挺喜庆。”

还都能挣钱,都饿不死。

他们平常省一省,不出意外,攒个五年八年的,真能实现这个目标。

黎峰也给兄弟们买吃的,买了驴肉火烧吃。

是用驴肉做的,县城都没有卖火烧的。

哥几个吃完,都说不好吃。

老驴子肉,还不如大肉包子啃着香。

小伙计跟他们搭话:“你们平常上山打猎,吃过的肉类应该很多?”

多也馋。

现在的人,有几个不馋肉的?

他们之前还用狍子肉换过牛肉,就为着尝尝鲜。

小伙计听他们说这个肉香、那个肉嫩,说在山里是怎么吃,下山之后又是怎么吃,听说那些贵老爷是怎么吃,听得直流口水。

“这些东西要是能运过来,肯定能挣大钱。”

黎峰有考虑了。

他们平常在山上,会把猎物烟熏风干,这样保存的时间久。

都是野味,都是肉,肉不缺买家,大不了便宜些。哪回山菌不多,车上有空位,他就捎带一些过来,试试能不能做成生意。

他们沿路逛了一阵,差不多到时辰,就回客栈。

吃饭是一起,就在大堂找张桌子吃,七个人,两桌拼一起。

陆杨让他们点菜,也说说今天出去逛的心情和想法。

心情自然都是高兴的,虽然说要装孙子,好歹没遇见故意找茬的人,逛得很是愉快。

想法么,他们很着急余下的五百斤山菌,想要尽快拉到码头,把货出了。还问陆杨找到烧刀子铺没有,丁老板介绍的生意成不成。

陆杨让小二先上酒和花生米,等菜的功夫,和他们说:“找到店了,明天去拜访。接下来两天,我们继续逛府城。我们需要对这座城市有更多了解。来做生意,不能局限于码头,城里各处地段、哪里热闹,哪里商人多,商铺分布情况,本地势力主要有哪些,府城盛事盛会有哪些,过年过节的,府城人有什么讲究……这些东西,我们一时半会儿可能用不上,但该知道的,我们都要知道。小伙计肯定知道,我们不能只听,我们要实地走一走。事情记在心里,先开开眼界。眼界广了,心里有底了,再去码头看看。”

这件事,对五个猎人来说很简单。

他们就当府城是一座山,分区记地图,划分区域来表示商铺分布。

各类势力,就当做是猛兽、凶兽。是需要躲着的大兽就行了。

盛事盛会,过年过节,就当做野兽习性。

一样人有一样活法,纯粹讲生意门路,他们两眼一抹黑。拿他们熟悉的东西做类比,今天走过的街道,他们已经能绘制出地图。

这顿酒吃完,陆杨告诉他们:“下山其实不难,你们全当县城和府城是另一种样子的山林。你们要学会在城里做猎人。先观察、隐蔽,熟悉环境,做好猎物标记,然后伺机猎杀。或是合作,或是陷阱,或是主动出击、被动反击,都可以。你们不要急,学会做猎人的时间很久,适应人情,拿捏人心,也需要很久。各取所长,互相帮衬,什么泥坑水洼都不是事。”

让一帮汉子,顶着猎户脑袋,来学做生意,实在为难人。

转换一下思想,又好像可以完成。

未来只会把生意做到府城,给他们适应的时间会很长。

陆杨不会大公无私到什么人都拉拔,府城这里,他肯定是要弟弟一家过来。

县城里,就看这几个人谁先学出名堂。余下的,实在带不动,就留守山寨,老老实实跟山货打交道。

东家不必到处跑,三方稳定了,送货的人,可以花钱请。

这些未出口的话,他当饼子,自己吃了。现在不能说出来,破坏团结。

今夜无话,陆杨回房洗漱,乖乖吃药,用茶水漱口。

他一般是用劣茶漱口,再喝一口毛尖含在嘴里,过会儿也吐了。

劣茶涩口,好茶留香。

要是白天,他漱口过后,忙一阵,消化消化药性后,会喝两杯解馋。

晚上不熬灯油,就漱口睡觉。

客房的床铺有些潮湿,陆杨睡不惯。

他身体很累,睡不惯、睡不着,也会安静躺着,闭目休息。

他心里有牵挂,睡前不想难事,只想一些让他感到温暖的事情,不一会儿也睡着了。

第二天,拜访过烧刀子铺的丁老板,给他看过县城丁老板的信件,坐下寒暄一番,说要联络联络友人,陆杨便知今次谈不成生意,作揖告辞。

上门的时候,陆杨给他拿了十斤山菌,特意新买了两个小箩筐装。都说山珍野味、山珍野味,山珍是好东西,装到小箩筐里,成色漂亮,香味从空隙里飘散,闻见就知是好货。

好货不怕晚。

从他这儿出门,陆杨照例,带人逛府城。

他还去牙行,找了牙子陪同。

聊聊商铺租子、宅院租子、码头摊位租子。

租是什么价,买又是什么价,哪个地段贵,哪个地段便宜,这其中有没有门道。

宅院肯定要问,商铺也要有所了解。

陆杨想给弟弟问一处靠近书院的宅子,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好。

而摊位,他主要考虑码头摊位。码头摊位,能在府城好商铺里排进前五。

宅子暂时只是问问,摊位是他非常感兴趣的,问得更加详尽。

码头的摊位分两种,铺面门前的小摊子和商铺。

摊子后面的商铺,几乎没有什么生意,需要伙计满码头转悠,去外头拉客。这个便宜,月租五两银子。

小摊子贵一些,月租能到七两银子。

如果要年租,就是商铺和摊子打包一起租,要一百两银子。单独年租,想也别想。

码头默认的规矩,谁去都不好使,不租就是不租。

如果是买,那就很贵了。

门前的小摊子,是商铺附属的摊位。没有单独买摊子的,摊子没有店契。

商铺和摊子的年租都要一百两,要买下来,就是十倍的价。千两银子起步。

以前码头很多商铺的老板,都是些公子哥儿,每个月靠租子都能养活一家子。很多人做局,或是拉去赌,或是拉去嫖,或是强扣债务,这里的铺面,几经转手,如今固若金汤,捏着铺面摊位的人,都在府城叫得上号。

要买,他们非常乐意卖。

能不能守住,他们不管。

很多时候,这些铺面,到买主手里还没焐热,就又回到了这帮人手上。

陆杨眯眯眼,笑道:“如此一来,我讲价,他们应该也乐意卖吧?”

对这帮混子来说,这就是白捡的银子。

牙子笑呵呵,不答,转而说起另一种租子——日租。

“几位爷,我瞧着你们不是本地人,你们要租摊位,可以考虑日租。货少、或者货卖得俏,一两天的功夫就出完了,日租一天二两银子,两天四两银子。比月租的七两少一半呢。”

摊位紧俏的时候,摊位费会比七两银子高。

货多,又不确认能几天卖完的情况,就月租。

但他们人走了,摊位费是不退的。

牙子提醒他们:“之前有人交了七两银子的月租,只用了四天的摊位。临走了,想退租,说按天算。他说七两银子划算到每一天是多少钱,但摊主是按照二两银子租一天来算。他没退成钱,还倒补了一两银子进去。这个事也不新鲜,码头月月都有,您几位可得掂量掂量。”

陆杨受教了,给了赏银。

牙子问他租不租摊子,陆杨笑道:“今天不租了,我们来试试水,先用朋友的摊子,下回过来,我找你租。”

这话牙子听得多了,也不戳穿,拿了赏银,说两句吉祥话,恭喜他发大财,拱拱手走了。

这头结束,再歇一晚,就到了六月二十一。

他们拖着一车的货,到码头去卖。

乌平之家是年租的铺面和摊位,花钱多,胜在省心。

货在后院里暂存,他们拿簸箕,一样摆一些出来做样品。

码头的生意热闹,开市了,手里的货不够卖的。

没开市之前,也跟守店一样,是熬日子、等人来。

陆杨上回过来,是看客,这次过来,他是卖家。

他喜欢观察。码头的商贩讲究一个气氛,某某老爷买了多少斤货,会大声唱出来。这会吸引很多目光。

这里鱼龙混杂,明明很乱,很多小毛贼混迹其中,出门在外,要保护好钱袋子。可商人们似乎并不怕在这里显富。

伙计跟陆杨一起守着摊子,跟他说:“这些摊子的老板都不好惹,他们要做长久的生意,不会坏了码头集市的名声。很多商人都是拿了一批货,直接就上船走了,这一段路安全,没人能劫货抢钱。至于水匪,运河这么大,碰见是运气不好,来不及报信的。”

除非是早早确定了行进路线,总之不会是码头吆喝一声的事。

陆杨表示学到了。

他们逛府城的这几天,其实也是等待。

登高楼已经推出山珍菜色,那是府城最大的酒楼,码头这里定有商人去吃过。

陆杨稍作思考,没急着找托儿,让黎峰带着三苗各处走走,他则去找老熟人——那个药贩子。

黎峰带了许多书来卖,这几天在街上走着,他搭着卖出去了五十多本,到了码头这儿,他都不用找客人,哪家摊子前面没有生意,他来问一问,基本都愿意买。

码头这里暗娼多,这伙人做完生意就会躺进温柔乡,书卖得很好。黎峰还嫌不够。

三苗看着眼热:“真是捡钱啊,我觉着我编几双草鞋,在这儿也卖得出去。”

黎峰点头:“对。我转了一圈,别的山货不好弄,可以摘些瓜果晒干,这里靠近码头,都是长期在水上过日子的人,他们补给的时候,应该是买米面时蔬肉蛋多,果子不会多。”

果子还很贵。

晒成干,老板肯定舍得吃。

就跟贵价山菌一样,做贵老爷的生意。

三苗连连点头:“晒皂豆也能卖。”

他们年年都会去山里摘皂荚,能看见的都摘了,自家留一些,再卖一些到县里。

说起皂豆,黎峰就摇头了。

“利薄,累人,不值当。”

皂荚树有刺,这个活不轻松。

皂荚的价不高,卖到县城就行了。

大老远的拖过来,挣个毛尖尖,真是闲得慌。

三苗尴尬挠头:“看来我不是做生意的料。”

什么草鞋、皂豆,都不够赔钱的。

黎峰说:“皮料也卖得出去。”

他们的皮料是来自猎物,不如草原商人多。

要是养殖能成,肉不好保存,皮料也是大生意。

哪怕是兔皮,几张兔皮缝制,也能做皮袄。兔子的味道比羊轻,穿身上舒坦。

王猛说:“还能攒鸡毛做鸡毛掸子呢。”

三苗笑死了。

黎峰踢了王猛一脚:“让你动脑筋,没让你顶嘴。”

王猛也笑了起来。

他们乐呵呵逛着,突然发现陆杨在别人的摊位上,跟人聊得火热,走过去一听,才发现陆杨早不吭声,又干了一件大事。

陆杨上次在药贩子这里买了一根根茎受伤的人参,他们那天攀谈颇多,他记得这个药贩子说过,他们会从山里收药材。

既然会从山里收药材,那到他们的坟头山收有何不可?

陆杨对外,不说坟头山,只说西山。

他也不贪,黎寨都分地了,现在很多人在种田,全部去靠山吃饭,会出大问题。

他就让药贩子列几样山里特有的、他们手里也相当稀少的药材,等找到了,就从老家捎带过来。

以后都在这个码头做生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他肯定不会蒙人。

这药贩子说了几样药材,陆杨还要他给个样品看看。

“老哥,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们守着这座宝山,就认得一些菌子果子,要是识得药材,家里多一样添补,哪至于跑这么远来折腾?您给个样品看看,最好能教我们炮制,不然再好的药苗苗,送到府城都蔫吧了。”

看样品可以,教炮制不行。

陆杨跟他挨着磨嘴皮子,“我们肯定不会卖给别人,也不会做这个生意。做什么生意不需要门路?我们药材都没认几样,都说了,是稀罕药材,只能是卖给你,你行个方便,我们挣个小钱。”

药贩子还没见着他们的药材,依然不松口。

恰好黎峰过来,听见了一些,跟陆杨对视一眼,陆杨低声问他:“你手上有没有好药材?”

黎峰还有几根人参没挖,在深山做了标记。

他说有几根,这药贩子哼哼了一声,当他是骗子。

黎峰再跟他说人参苗的样子。人参叶子会随着生长形态变化,黎峰找到的这几株都是六片叶子。

他之前挖过一根,那时候他还不会认叶子,就想着深山老林好货多,说不准黄精都是大家伙,没想到挖了人参。

药贩子再问问他周边植物、环境,黎峰一一说了。

这贩子说:“这山很深啊。”

黎峰点头:“对,是深山里,以前是无人区。我们几个去哪里闯生活。”

再问问,他们还猎到过鹿。

鹿茸也稀罕。

这贩子还是不愿意教炮制之法,只问黎峰认得哪些药材,他从中选了几个,下次能见到人参或者鹿茸,他就列单子。

三苗嘀咕了一句:“不早说。”

药贩子一问,才得知这鹿才打到没多久,鹿筋还在。

他又想要鹿筋,黎峰不卖。

这便聊完了。

陆杨跟他们一块儿回摊位,药贩子追过来叭叭叭。

说起菌子,还有菌子样的好药材——灵芝。灵芝他也要。

这就下回再说了。

都出去逛了一圈,对叫卖的事有了主意。

码头的人都是人精,正常吆喝、谈天就行,故意装托儿,怕是行不通。

尤其这几个汉子,一看就不会演戏。

他们都是吃山菌长大的,陆杨就让他们放开嗓子吹。

这个菌子脆嫩可口,那个菌子绵软嫩滑,还用登高楼的菌子菜为引子,各种口感说个没完。

菌子只会越吃越喜欢,没有几个吃腻味的。

可以炒菜,可以炖汤,野菌汤比鸡汤还鲜,家里有人不能常吃荤腥的,可以炖野菌汤解馋,素中肉食,菌中美味,食之不忘。

来他们这儿买山菌,吃不了亏,只能吃到满嘴鲜!

陆杨让伙计把“靠山吃山”的幌子挂起来,没一会儿有人来问。

他们货不多,散客也接。

来码头的散客都大方,三五十斤的买,摊子前热闹一阵,四百多斤的货物,说没就没。

守摊子是寂寞,开张只忙一小会儿。

这头结束,他们没急着走。让伙计守着摊子,有人来问,就说一说家里做什么生意的,他们又在码头多逗留。

陆杨还没选好给谢岩的生辰礼,码头这里货物杂,许多游商也会出货给熟悉的摊贩,让他们帮忙代卖。

陆杨跟黎峰,带着王猛,满场子溜达。

有个年轻汉子喊着“赌石”,“买中离手!概不退换!是玉还是破石头,看您眼力!”

陆杨眨眨眼,往那头看过去。

他个子矮一些,在人群里不显眼,没法子越过层层拥挤,看到摊位情况。

黎峰告诉他:“那男人摊子上都是些石头。”

陆杨要去看石头。

他记得谢岩的名字来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到摊子前挑石头。

石头有价位之分,已经有些微玉色的石头,要一两到三两银子一块。露出一半玉色的石头,十两银子一块。

箩筐里,有一堆灰不溜秋的石头。一点玉色都没有。这一堆,三十文钱一颗,一百文钱挑四颗。

陆杨在摊子面前踱步,去挑选有些微玉色的石头。

谢岩就是这类石头,认得他的人,都看得见他的过人之处。但他大半身子陷入泥潭,没人知道拉出来的谢岩,是块顽石,还是好玉。

陆杨不会挑石头,以前都没听说过赌石。

他没有眼力,纯看眼缘。

他选了一块棱角莹白的石头,颜色不清透,乍一看去也不显眼,看起来很温柔、温润,也很耐看。

这一块石头是底价,要一两银子。它只有棱角是莹白的。很突出的告诉看客,它的独特之处。似引颈争鸣。

这就是他给他家状元郎选的生辰礼了。

陆杨还问黎峰:“你要不要给柳哥儿买一块石头?”

黎峰没这个眼力,不打算赌万分之一的可能。

他挣了钱,会给陆柳买个金麦穗。

陆杨侧目:“你行呀,是个会疼人的好汉。”

陆杨又从箩筐里挑了两块石头。

他不打算开出来,纯留着做纪念。

他就是这种灰扑扑的石头,十分不起眼,扔到一边,是个不值钱的赔钱货。

他撞得头破血流,磨去尘土,才露出一丝光华,让人知道他也能发光。

他会送一颗给弟弟。

他们要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