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洛同盟”不仅在希腊史上有名,甚至在西方史上都很有名。命名为“提洛同盟”是因为同盟的本部设在提洛岛上,那是一个因阿波罗神而闻名地中海的岛屿。

就这样,以雅典为核心的提洛同盟诞生了,它与存在已久的以斯巴达为盟主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并驾齐驱。

两个同盟的目的都是几个国家相互合作开展集体防守。但是,现代学者一致认为,成立提洛同盟不是雅典提出来的,但这“正中雅典下怀”。

第一,因为成立提洛同盟不是雅典提出来的,而且又是斯巴达离开后成立的,因此斯巴达没有理由表示反对。

另外,组建提洛同盟的目的是集体保护爱琴海域的安全,而成立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目的是保障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安全,两者没有利害冲突。

第二,雅典为保障自身安全,完成了首都与比雷埃夫斯的一体化工程建设。对雅典来说,影响遍及爱琴海全域的提洛同盟是一体化工程的延伸,成立这个同盟是一件大好事。

第三,雅典在建造船只和保有船只方面的能力强于其他同盟国10倍以上。因此,雅典担任盟主顺理成章。

这就是雅典人,一旦机会来临,就毫不犹豫地一把抓住。

为了讨论与同盟相关的事宜,会议在爱琴海南部海域上的提洛岛召开。这片海域是多岛之海,刚过一个岛,下一个岛就会映入你的眼帘。按照希腊的惯例,关于政治的重要决策都在冬季讨论制定。在这个季节出海很难保证绝对安全,但是来到提洛岛的城邦国家代表之多,充分表明成立同盟乃众望所归之事。

52岁的阿里斯泰德作为雅典首席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是地米斯托克利的观点。

“即使为达目的,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阿里斯泰德的观点。

两种观点反映了希腊的战时领袖和和平时期领袖之间的不同。在和平时期讨论同盟事宜,也许和平时期的领袖更加合适。

地米斯托克利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因此在他面前,人们容易感到紧张。而公认的正义之士阿里斯泰德则可以让人放松情绪。因为他好像不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阿里斯泰德似乎很擅长协调工作,各国代表很快达成一致意见,提洛同盟成立了。

包括“微型”城邦国家在内,参加同盟的城邦国家达三百多个。当然,将一年到头纷争不休的希腊人统一起来的确并非易事。毕竟希腊人为了短暂的休战,甚至需要4年一度在奥林匹亚举行运动会。

提洛同盟成立以后维持了半个多世纪。之所以能存续这么久,有如下几个理由:

第一,希腊人真切地意识到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大国波斯的威胁,只能有赖于集体防守。就算邻国之间有可能关系交恶,对波斯的警惕是共有的。

第二,加入同盟的城邦国家不论大小都要缴纳成员费。金额设有下限,不设上限。各城邦国家根据各自的国力、各自的情况缴纳。

在三层加莱船时代,一艘大型帆船包括操纵船只的船员、起到船只马达作用的桨手在内,船上至少需要200人。

如果雅典派出200艘船,就需要派遣4万名雅典公民。提洛同盟中,埃伊纳岛、莱斯沃斯岛和希俄斯岛的海上军事力量较强,却也只相当于雅典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这是提供船只的数量。此外,根据国力的强弱,各国每年向同盟缴纳的成员费有所不同。有些小城邦国家甚至无力提供一艘三层加莱船。这样的城邦国家只需要每年缴纳一次成员费即可。

由于交纳了成员费,一旦自己的国家受到进攻,可以期待其他国家前来救援。这就是集体防守的好处。

提洛同盟之所以能存续这么久,第三个原因是形式上很民主,而实际运作中又是非民主的。提洛同盟“正中雅典下怀”,他们从同盟成立之初就彻底掌握了同盟的主导权。

哪些城邦国家有义务提供船只,提供多少;哪些城邦国家要缴纳成员费,缴纳多少等,这一切都在雅典的主导下决定。


提洛同盟的主要城邦国家

各国缴纳的成员费保管在提洛岛上的阿波罗神庙内,但是从经费的使用到其他一切事务都由雅典政府的官员负责。当然,与其他城邦国家相比,雅典的组织体系要完善得多也是原因之一。

这种看似非民主的运作方式在明确责任方面非常有效。在战场上,指挥体系必须职责明确,和平时期要让组织机构正常发挥作用,其领导体系同样必须职责明确。

成立于公元前477年的提洛同盟在30年后,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迎来了鼎盛期。这个时期,参加同盟的各国实力进一步增加。爱琴海上甚至看不到一艘波斯战船了。

提洛同盟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有助于军事上的集体防守,还在于爱琴海沿岸希腊境内形成了一大经济圈。

销声匿迹的不只是波斯战船,连海盗也不见了踪影。

当然,彻底消除波斯的影响指的是波斯军事力量的影响,并不针对所有波斯人。爱奥尼亚地区的繁荣离不开希腊与波斯帝国之间的贸易。波斯帝国的百姓,包括波斯人、腓尼基人和埃及人,似乎都不在意提洛同盟针对的是波斯,也不反感与希腊人保持贸易关系,虽然这些希腊人大多是提洛同盟成员国的人。

提洛同盟在之后的存续期间或多或少发生过改变,在改变中又维持了很久。究其原因,我想就是上述诸多缘由吧。

如果说提洛同盟只是“正中雅典下怀”,不免过于强调运气。事实上,机会这种东西,只会留给善于利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