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南角有一个叫皮洛斯(Pylos)的小镇。它不属于斯巴达领地拉科尼亚,而是在西边的美塞尼亚地区,所以也算是斯巴达的辖下。

此时正值伯罗奔尼撒战争第六年到来,交战的雅典和斯巴达都扩大了战线。这也是政策马车失控造成的现象之一。此前双方战争近似相互骚扰,斯巴达北上侵犯阿提卡地区,雅典南下入侵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一带,但从这一年开始,两国都陆续开辟了新的战场。

不过,双方始终回避正面交战。这一年的战争以皮洛斯-斯法克蒂里亚战役留名史上,因为这场战役最终变成两国的直接对决。这个结果并非两国所期望的,只能说随着战况的发展变成了这样。


雅典一方有三位将军率领海军奔赴再度求援的科孚岛。德摩斯梯尼(Dēmosthénēs)将军率领的5艘战船为占领皮洛斯中途留下。占领的目的有二。第一,在斯巴达拉科尼亚地区的西邻建立雅典基地,向斯巴达人示威。第二,雅典的“市场”迟早会扩展至西地中海,因此必须有连接两端的中间基地。

另一方的斯巴达阻止雅典出兵反击,于是局势变成两国直接交战。不过,起初战争仅限于局部范围。

雅典军队包括战船桨手在内超过了1000人。斯巴达一方士兵数量处于劣势,但其中有300名重装步兵。也许斯巴达人自信这些闻名希腊的斯巴达战士足以打败对手。

经过几轮激战,最终德摩斯梯尼凭借巧妙的战法为雅典赢得了胜利。

被打败的斯巴达震惊不已。令他们惊讶的不是皮洛斯、斯法克蒂里亚等弹丸之地被雅典占领。奉行一国和平主义的斯巴达原本就没有多少扩张领土的欲望。

真正打击到他们的是犹如“国宝”的斯巴达战士一半战死、一半被俘。

正如我反复强调的,斯巴达是一个限制公民权的城邦。唯有公民才能加入重装步兵部队,要找到替补并非易事。更何况国家将公民送上战场就有义务救回这些不幸沦为俘虏的士兵。

雅典同样为这批俘虏而骚动。这些人可都是连小孩都知道的鼎鼎大名的斯巴达战士,他们居然有150人被押送到雅典。也许是雅典人亲眼目睹了这些勇士的英姿,认为有必要礼遇他们,俘虏们在收容所中没有带脚镣之类的枷锁,而且每天都有高质量的伙食供应,待遇之高简直媲美《日内瓦公约》的规定。

然而,这些事情和远方的斯巴达人没有关系。他们迅速派出特使前往雅典谈判,以交还俘虏为条件谈和。

这是一个终结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好机会。

如果与斯巴达特使谈判的是伯里克利,他必定会抓住时机和对方签订休战协议。经过数年休战,便可将两国趋向缓和的关系进一步推向和平,即恢复战前分庭抗礼的状态。那么,伯罗奔尼撒战争6年就可以终结。

可是,迎接斯巴达特使的雅典要人中有克利昂。他激进的继续战争论获得民众的支持。他们以为抓了斯巴达俘虏就等于赢得了战争。终结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机会就这样化成泡影。


谈判特使无功而返,但斯巴达还有两个对策可以选择。

第一,充分发挥斯巴达战士打平原战天下无敌的优势,用尽一切手段把雅典从海上引向陆地。随后以胜利者的身份去和对方谈休战,换回俘虏。

第二,与第一个对策正好相反,不再把宝贵的斯巴达正规军送上战场。但战争仍在进行,作为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盟主,斯巴达不能退出战场。于是,他们想到可以让其他人——非正规军去打仗。

斯巴达人自幼习武,终生经受严格的训练。如果论身体的灵活性,只接受不足两年军事训练的雅典人绝对望尘莫及。然而,斯巴达人的优势仅在身体上。说到斯巴达人的精神层面,正如修昔底德所指,欠缺灵活性。

这种精神上的缺陷让斯巴达人遇到情况恶化时倾向退缩保守,而不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斯巴达人最终选择了第二种对策。

没有哪个斯巴达人会想到,这个选择对他们来说简直是自寻死路。


下克上,指身居低位的人替代身居高位的一方。

斯巴达规定,率军打仗是国王的职责,但国王率领的必须是正规军。

如果率军的不是国王而是其他人,那么也无须出动正规军,这样就不会损失宝贵的斯巴达战士。

自此以后,除了不可避免的场合,斯巴达两王率军出征的情况急剧减少。

正是斯巴达国内形势的变化造就了伯拉西达(Brasidas)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