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之烽火岁月

作者:我是巴图鲁

第247章西府战役之陇海路

行军中的二纵队王司令员接到独立团的电报后笑得连胡子都直打颤:“我的兵就是好样的,好家伙吗,两天拿下了两座县城,什么叫前锋?这才叫前锋部队。”

想了想王司令员又说道:“通知友邻四纵队,让他们加速前进,歧山已经被我军攻克,争取明天晚上赶到歧山,就在城里宿营,两个纵队好几万人马,老是住在露天里可不是什么好事。”

接到通知的四纵队几位首长互相了,一个首长说道:“这个王胡子,有了这个独立团把他牛的都要上天了,这口气大得不的了,还要咱们加速前进,明天要到歧山宿营。”

另一个说:“王胡子当然要高兴了,到现在为止,他的三个主力旅还一枪没放,解决问题的全是这个打前卫的独立团,手里有底牌谁不高兴?咱们四纵队也是跟着借光了吗。”

帽子向一边歪歪的王司令员兴奋地对一个机要人员说:“给独立团发报。”

等这个机要人员拿出本和笔准备记录后,王司令员大着嗓门喊:命令,独立团李勇、王成德部,结束歧山战斗后掉头向南,急行军攻击前进,切断宝鸡的战略交通线陇海铁路。

西北野战军二纵队王

打扫完战场,安顿好伤员,再把弹药和物资补充好以后,独立团在歧山吃完中午饭,然后迅速出发,掉头向南,以机械化的行军速度向拢海路攻击前进。

二百多辆大卡车,四十多门火炮,还有六七十辆的吉普车,加上辎重营携带的骡马,全团三千多人象钢铁洪流一样,趟起了滚滚烟尘一路向南挺进。

给独立团下达完命令的王司令员突然又想起一件事情来,自己光顾着高兴和下命令了,也没问问独立团的伤亡如何,需要不需要补充。

又是一封电报发了出去,接到电报的李勇让李佳给司令员回电:我部,连克两座县城,伤亡不到一百,人员齐整,弹药充足,战斗力没有下降,谢谢司令员和首长们的挂念。

行军中的李佳在吉普车上就把电报发了出去,王司令员又是举着电报对身边的首长说道:“吧,两个昼夜攻克两座县城,歼敌两个保安团,自己的伤亡还不到一百,你们还老是说我偏心眼,这回知道我为什么偏心眼了吧?这才是咱们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不说王司令员了,独立团自己都觉得好及了,这两仗打得就是爽,连李勇都有点找到在后世老部队时的感觉了,这才叫部队吗,机动速度和火力是一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

独立团还是以张劲松的侦察营为先导,而侦察营探出最远的当然还是宁二子的侦察一排,侦察营离团主力有几公里的距离,而一排离自己的营主力也有几公里的距离。

李勇敢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因为部队有了能快速机动的汽车和装备了大量方便的通讯工具,前锋部队一但遇到事情,后面的支援力量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到达,否则这样行军是很危险的。

缴获的步话机已经装备到每一个排级单位了,按李勇的设想,独立团的每一个标准的步兵班都要装备上一台步话机,但是很遗憾目前还没有条件做到。

干部战士们经常劝解李勇,说是别的部队步话机能装备到营一级就不错了,象咱们这样每个排都能有一部步话机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了,该实足的时候还是实足一点,兄弟部队现在咱们就挺眼红的,把他们刺激出毛病来咱们负不起这个责任。

伸在最前面的侦察营一排这次行军多了一个人物,是谁啊?就是在歧山战斗前宁二子抓回来的那个国民党上尉军官方世民。

现在宁二子和他坐在同一辆吉普车里一直向前开着,这个家伙坐在车上有点精神恍惚,自己悄悄用手使劲在大腿上掐了一下,疼的一咧嘴这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前一天自己还是国民党的上尉军官,现在就成了八路了,这变化也太大了点。

宁二子把他抓回来后向团长李勇报告过,这个俘虏别是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但他上过军校,学的是炮兵专业,这样的人物别说是在咱们解放军里了,在国民党那边也不多见,放走太可惜了。

为了这事李勇破天慌地和这个俘虏谈了次话,给他讲讲现在国共两党的形式,并且告诉他,现在的国民党只是在西北战场上兵力占优势,而在别的战场上却节节败退,在这样的部队里混能有什么出息?

最后和他说,你是个有文化的人,我们解放军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跟解放军干吧,等咱们打下了天下你也是功臣。

李勇找他谈过话以后宁二子也和他谈了一次,还把自己和团长李勇的出身都告诉了他。

这家伙听说了李勇和宁二子的出身都有点不相信了,这样的两个人都是国民党部队里过来的?这也太那个了吧?

后来经过一番思考终于决定就跟着解放军干了,是死是活豁出去这一百多斤,自己在国民党的部队里没混出个什么好样子,就在的部队里好好干,也许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个被俘虏的方世民的思想还只是停留在想出人头地的阶段,跟老八路的思想状态差的还太远,不过这只能是以后再慢慢教育了。

李勇把这个俘虏交给了高翔的炮兵营,并告诉他,别这家伙是个俘虏,但却是个学炮兵的科班出身,教育好了一样能起大作用。

不说在独立团里了,在整个西北野战军里也没人不起俘虏,因为部队里百分之八十的战士和基层干部都是俘虏出身,随着部队的不断扩大,这种比例还会更大。

高翔把他安排在营部给战士们当炮兵的教官,也算是发挥他的长处了,这让被俘虏过来的方世民很感动,人家解放军就是讲道理,干的每一件事都让你服气。

因为这个被俘虏的方世民在歧山驻防了很长时间,对一带的地理比较熟悉,临出发前宁二子把他要了过来在前面给部队带路。

正在沉思中的方世民被宁二子的一声呼喊给打断了:“老方,你想啥那?怎么了?后悔当八路了?”

“排长,没有的事,我没后悔,既然当了八路咱就真心实意地跟着干,不会干那打退堂鼓的事。”

宁二子:“老方,别老是排长不排长地叫,我比你小,你以后就叫一声兄弟或者二子吧,还是那句话,咱哥俩认识一场也是有缘,你也别有啥思想负担,被抓回来也不丢人,咱们团长就是让一营长抓回来,现在还不是一样当团长吗,在咱们解放军里只要好好干,什么人都一样。”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天又要黑了,独立团战士们的晚饭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吃,既然团长和政委没有下命令,部队还是继续向前。

宁二子碰了碰身边的方世民:“老方,前面是什么地方?”

“快到铁路线上了,前面不太远的地方就是拢海铁路上的一个车站。”

“什么车站?”方世民:“绛帐车站。”

绛帐镇是关中地区的一个千年古镇,属陕西省扶风县辖区,地处陇海铁路沿线,南临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北依莽莽苍苍的古周原,往北可到保存有如来佛舍利的法门寺(指骨舍利),往南是避暑胜地汤浴口和太白山森林公园。

绛帐镇是宝鸡市的三大名镇之一,(宝鸡县功镇、眉县齐镇、扶风绛帐镇)因东汉大儒马融曾在此地设“绛帐”讲学而闻名于世。绛帐也因此而得名。

马融,陕西扶风人,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家,东汉名将马援从孙,其学生多达四百余人,升堂入室者有五十余人,其中郑玄、卢植是其中佼佼者。

卢植与当时的大军事家、思想家、纵横家水镜先生齐名,而水镜先生则是诸葛亮的师长辈人物。

马融先生一生勤奋好学,由于当时他常坐在绛帐里授徒讲学,故后人用此典故做师长或讲座的尊称。

据传,有一次,某学生违反制度,马融先生执草秸怒打,鲜血染遍秸秆,掷之于地,秸秆复活,开花结果,人皆以为奇,便将此草称为“传薪草”,故“绛帐传薪”的典故至今仍广为流传。

绛帐火车站始建于96年,站舍不大,由一片青砖盖成的尖顶房构成,宁二子带着他的侦察排一直摸到了离车站只有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停止不动了。

天这时全黑了,借着清亮的月光,排长宁二子用手中的望远镜仔细观察,只见两根闪着亮光的钢轨在月光下一直延伸到不见的远方,凭借着侦察兵的基本功,宁二子判断出这个火车站来往列车密度很大。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不是经常有列车通过,钢轨是不会闪亮光的,一场雨雪过后,如果没有列车通过,用不了一天的时间钢轨上就会上一层红锈,上了红锈当然就不会闪光了,这就是宁二子判断这个车站经常有列车通过的原因了,所以说想当一个好的侦察兵是非常不容易的,要从细微处判断出事情的真相。

在宁二子趴在地上用心观察的时候,就觉得肚皮下的大地突然抖动起来,紧接着一声汽笛长鸣声从远处传来,一列火车从远处“呼哧、呼哧”地开了过来,(蒸汽机车的行驶起来的动静是呼哧呼哧的,拢海线上的蒸汽机车什么时候淘汰的不知道,京哈干线上蒸汽机车完全被淘汰是在92年)

机车上的三个大灯雪亮雪亮的照出去很远很远,特别是最顶上的灯,闪着青色的光,亮的让人睁不开眼睛。

第247章西府战役之陇海路

行军中的二纵队王司令员接到独立团的电报后笑得连胡子都直打颤:“我的兵就是好样的,好家伙吗,两天拿下了两座县城,什么叫前锋?这才叫前锋部队。”

想了想王司令员又说道:“通知友邻四纵队,让他们加速前进,歧山已经被我军攻克,争取明天晚上赶到歧山,就在城里宿营,两个纵队好几万人马,老是住在露天里可不是什么好事。”

接到通知的四纵队几位首长互相了,一个首长说道:“这个王胡子,有了这个独立团把他牛的都要上天了,这口气大得不的了,还要咱们加速前进,明天要到歧山宿营。”

另一个说:“王胡子当然要高兴了,到现在为止,他的三个主力旅还一枪没放,解决问题的全是这个打前卫的独立团,手里有底牌谁不高兴?咱们四纵队也是跟着借光了吗。”

帽子向一边歪歪的王司令员兴奋地对一个机要人员说:“给独立团发报。”

等这个机要人员拿出本和笔准备记录后,王司令员大着嗓门喊:命令,独立团李勇、王成德部,结束歧山战斗后掉头向南,急行军攻击前进,切断宝鸡的战略交通线陇海铁路。

西北野战军二纵队王

打扫完战场,安顿好伤员,再把弹药和物资补充好以后,独立团在歧山吃完中午饭,然后迅速出发,掉头向南,以机械化的行军速度向拢海路攻击前进。

二百多辆大卡车,四十多门火炮,还有六七十辆的吉普车,加上辎重营携带的骡马,全团三千多人象钢铁洪流一样,趟起了滚滚烟尘一路向南挺进。

给独立团下达完命令的王司令员突然又想起一件事情来,自己光顾着高兴和下命令了,也没问问独立团的伤亡如何,需要不需要补充。

又是一封电报发了出去,接到电报的李勇让李佳给司令员回电:我部,连克两座县城,伤亡不到一百,人员齐整,弹药充足,战斗力没有下降,谢谢司令员和首长们的挂念。

行军中的李佳在吉普车上就把电报发了出去,王司令员又是举着电报对身边的首长说道:“吧,两个昼夜攻克两座县城,歼敌两个保安团,自己的伤亡还不到一百,你们还老是说我偏心眼,这回知道我为什么偏心眼了吧?这才是咱们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不说王司令员了,独立团自己都觉得好及了,这两仗打得就是爽,连李勇都有点找到在后世老部队时的感觉了,这才叫部队吗,机动速度和火力是一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

独立团还是以张劲松的侦察营为先导,而侦察营探出最远的当然还是宁二子的侦察一排,侦察营离团主力有几公里的距离,而一排离自己的营主力也有几公里的距离。

李勇敢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因为部队有了能快速机动的汽车和装备了大量方便的通讯工具,前锋部队一但遇到事情,后面的支援力量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到达,否则这样行军是很危险的。

缴获的步话机已经装备到每一个排级单位了,按李勇的设想,独立团的每一个标准的步兵班都要装备上一台步话机,但是很遗憾目前还没有条件做到。

干部战士们经常劝解李勇,说是别的部队步话机能装备到营一级就不错了,象咱们这样每个排都能有一部步话机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了,该实足的时候还是实足一点,兄弟部队现在咱们就挺眼红的,把他们刺激出毛病来咱们负不起这个责任。

伸在最前面的侦察营一排这次行军多了一个人物,是谁啊?就是在歧山战斗前宁二子抓回来的那个国民党上尉军官方世民。

现在宁二子和他坐在同一辆吉普车里一直向前开着,这个家伙坐在车上有点精神恍惚,自己悄悄用手使劲在大腿上掐了一下,疼的一咧嘴这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前一天自己还是国民党的上尉军官,现在就成了八路了,这变化也太大了点。

宁二子把他抓回来后向团长李勇报告过,这个俘虏别是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但他上过军校,学的是炮兵专业,这样的人物别说是在咱们解放军里了,在国民党那边也不多见,放走太可惜了。

为了这事李勇破天慌地和这个俘虏谈了次话,给他讲讲现在国共两党的形式,并且告诉他,现在的国民党只是在西北战场上兵力占优势,而在别的战场上却节节败退,在这样的部队里混能有什么出息?

最后和他说,你是个有文化的人,我们解放军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跟解放军干吧,等咱们打下了天下你也是功臣。

李勇找他谈过话以后宁二子也和他谈了一次,还把自己和团长李勇的出身都告诉了他。

这家伙听说了李勇和宁二子的出身都有点不相信了,这样的两个人都是国民党部队里过来的?这也太那个了吧?

后来经过一番思考终于决定就跟着解放军干了,是死是活豁出去这一百多斤,自己在国民党的部队里没混出个什么好样子,就在的部队里好好干,也许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个被俘虏的方世民的思想还只是停留在想出人头地的阶段,跟老八路的思想状态差的还太远,不过这只能是以后再慢慢教育了。

李勇把这个俘虏交给了高翔的炮兵营,并告诉他,别这家伙是个俘虏,但却是个学炮兵的科班出身,教育好了一样能起大作用。

不说在独立团里了,在整个西北野战军里也没人不起俘虏,因为部队里百分之八十的战士和基层干部都是俘虏出身,随着部队的不断扩大,这种比例还会更大。

高翔把他安排在营部给战士们当炮兵的教官,也算是发挥他的长处了,这让被俘虏过来的方世民很感动,人家解放军就是讲道理,干的每一件事都让你服气。

因为这个被俘虏的方世民在歧山驻防了很长时间,对一带的地理比较熟悉,临出发前宁二子把他要了过来在前面给部队带路。

正在沉思中的方世民被宁二子的一声呼喊给打断了:“老方,你想啥那?怎么了?后悔当八路了?”

“排长,没有的事,我没后悔,既然当了八路咱就真心实意地跟着干,不会干那打退堂鼓的事。”

宁二子:“老方,别老是排长不排长地叫,我比你小,你以后就叫一声兄弟或者二子吧,还是那句话,咱哥俩认识一场也是有缘,你也别有啥思想负担,被抓回来也不丢人,咱们团长就是让一营长抓回来,现在还不是一样当团长吗,在咱们解放军里只要好好干,什么人都一样。”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天又要黑了,独立团战士们的晚饭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吃,既然团长和政委没有下命令,部队还是继续向前。

宁二子碰了碰身边的方世民:“老方,前面是什么地方?”

“快到铁路线上了,前面不太远的地方就是拢海铁路上的一个车站。”

“什么车站?”方世民:“绛帐车站。”

绛帐镇是关中地区的一个千年古镇,属陕西省扶风县辖区,地处陇海铁路沿线,南临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北依莽莽苍苍的古周原,往北可到保存有如来佛舍利的法门寺(指骨舍利),往南是避暑胜地汤浴口和太白山森林公园。

绛帐镇是宝鸡市的三大名镇之一,(宝鸡县功镇、眉县齐镇、扶风绛帐镇)因东汉大儒马融曾在此地设“绛帐”讲学而闻名于世。绛帐也因此而得名。

马融,陕西扶风人,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家,东汉名将马援从孙,其学生多达四百余人,升堂入室者有五十余人,其中郑玄、卢植是其中佼佼者。

卢植与当时的大军事家、思想家、纵横家水镜先生齐名,而水镜先生则是诸葛亮的师长辈人物。

马融先生一生勤奋好学,由于当时他常坐在绛帐里授徒讲学,故后人用此典故做师长或讲座的尊称。

据传,有一次,某学生违反制度,马融先生执草秸怒打,鲜血染遍秸秆,掷之于地,秸秆复活,开花结果,人皆以为奇,便将此草称为“传薪草”,故“绛帐传薪”的典故至今仍广为流传。

绛帐火车站始建于96年,站舍不大,由一片青砖盖成的尖顶房构成,宁二子带着他的侦察排一直摸到了离车站只有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停止不动了。

天这时全黑了,借着清亮的月光,排长宁二子用手中的望远镜仔细观察,只见两根闪着亮光的钢轨在月光下一直延伸到不见的远方,凭借着侦察兵的基本功,宁二子判断出这个火车站来往列车密度很大。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不是经常有列车通过,钢轨是不会闪亮光的,一场雨雪过后,如果没有列车通过,用不了一天的时间钢轨上就会上一层红锈,上了红锈当然就不会闪光了,这就是宁二子判断这个车站经常有列车通过的原因了,所以说想当一个好的侦察兵是非常不容易的,要从细微处判断出事情的真相。

在宁二子趴在地上用心观察的时候,就觉得肚皮下的大地突然抖动起来,紧接着一声汽笛长鸣声从远处传来,一列火车从远处“呼哧、呼哧”地开了过来,(蒸汽机车的行驶起来的动静是呼哧呼哧的,拢海线上的蒸汽机车什么时候淘汰的不知道,京哈干线上蒸汽机车完全被淘汰是在92年)

机车上的三个大灯雪亮雪亮的照出去很远很远,特别是最顶上的灯,闪着青色的光,亮的让人睁不开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