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北境之王

作者:红场唐人

守将派人将韩湛等人送到驿馆之后,没有邀请韩湛来自己的府中赴宴,只是给他们送来了一些酒菜,权当是款待。

韩湛坐在自己的屋里,脑子里盘算着该如何夺取函谷关。随行的罗布垂头站在一旁,一声不吭,深怕打断了韩湛的思路。

不知过了多久,韩湛抬头朝窗外望去,见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便扭头问罗布:“罗布,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夺取函谷关呢?”

罗布没有想到韩湛会忽然问自己这个问题,不禁显得有些慌乱。他挠着后脑勺说:“主公,以我之见,我们直接冲进守将府,把刀往他的脖子上一架,让他打开城门放我们的兵马过去。”

“我们的兵马过去之后呢?”韩湛望着罗布面无表情地问:“这里有留不留人看守呢?留的人少,很难控制住整个函谷关;留的人多,去接应沮监军的兵马就会显得不足。”

罗布等韩湛说完后,嘿嘿地笑着说:“主公,其实我就是一个大老粗,你问我这些,我也不懂。我看,还是您自己拿主意吧。”

韩湛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太敏感,估计一出门驿馆的大门,就会被人盯上,因此他吩咐罗布:“罗布,你到城里去打听一下,除了守将外,关内还有谁能号令守军。”

罗布领命后转身走出了房间,韩湛望着他的背影在想,要想控制此关,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像罗布刚刚所说的,用武力控制着守将,强迫他放自己的兵马过函谷关;而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想办法找人取代守将,而此人必须对自己友善,能让自己的兵马自由出入函谷关。

好在罗布的办事效率很高,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就从外面匆匆回来,向韩湛禀告说:“启禀主公,小的找到了关内的副将,并将他带到这里来了。”

韩湛只是让罗布去打探关内的消息,却没有想到他居然自作主张地带了一个人回来。韩湛皱着眉头,有些不悦地问:“罗布,你带回来的是什么人啊?”

“那人是关内的副将,”罗布察觉到了韩湛脸上的不满,连忙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此人原是董贼女婿牛辅的属下,自从董贼伏诛之后,他就被王允贬到函谷关来当守关副将了。”

“牛辅的手下?”韩湛听罗布这么说,不禁纳闷地问:“这不对啊,李郭等人派使者向王允求饶,请求赦免他们几人的死罪,王允都不依不饶。为什么会让董卓女婿的手下,到如此重要的关隘,来担当守关副将。难道他就不怕此人心生歹意,开关放外面的各路诸侯入关吗?”

“主公,”罗布等韩湛说完后,才小心翼翼地说:“此人虽然是牛辅的手下,但他同时也是当今圣上宠妃的父亲,也算是皇亲国戚,王允如此安置他,也说得过去。”

“他是皇亲国戚,”听到罗布这么说,韩湛的脑子里忽然浮现出一个名字,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试探地问:“他姓甚名谁?”

“他说他姓董名承,乃是当今的国丈。”罗布慢吞吞说完后,谨慎地问:“主公,您要他还是不见?”

“见,当然要见。”如果是别的不认识的人,也许韩湛就会直接让罗布将其打发走,此刻听说来的居然是董承,顿时喜出望外,他连忙起身迎出门,大声问道:“董国丈在哪里?”

旁边的柱子后转出一名四十多岁,一身戎装的男子,向韩湛躬身施礼:“下官参见冀州牧、漳水亭侯。”

“免礼,免礼!”韩湛怎么敢让董承给自己施大礼,连忙上前扶住了他,笑着说:“本侯早就听说过国丈的大名,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啊。”

两人进屋后,分宾主坐下。董承也不兜圈子,而是直截了当地问韩湛:“亭侯此来函谷关,不知所为何事啊?”

见董承问得如此直接,韩湛迟疑了片刻,还是决定将事情向对方和盘托出:“不瞒国丈,本侯带兵前来函谷关,乃是为了迎驾而来。”

“迎驾?”董承听到韩湛这么说,不禁两眼发直,呆了片之后,开口说道:“如今京师在王允的控制之中,亭侯要想让圣驾迁都,恐不是什么易事啊。”

韩湛从董承的话中,猜到了京师被围之事,估计还没有传到函谷关,因此董承的反应才会如此冷漠。他轻轻地咳嗽一声后,对董承说:“国丈,看来你久居函谷关,难免有些孤陋寡闻。如今京师已经被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的大军团团围住,破城只在旬日之间。因此本侯准备将圣驾救出,迁往冀州……”

“亭侯,请恕下官之言。”董承不等韩湛说完,便打断了他后面的话,“我想亭侯长途跋涉而来,肯定没有带大军,充其量就是几千骑兵。”说到这里,他有意停顿了片刻,以观察韩湛的表情,见对方点头表示肯定,便接着说,“以你区区数千兵马,要打败围困京师的大军,无异于痴人说梦。”

董承的话虽然说得有些不客气,但韩湛心里明白他说的都是实情。假如自己不是知道一些历史的话,此时此刻,还一无所知地待在冀州埋头搞内政呢。他等董承说完后,接着说道:“国丈有所不知,本侯早在王允除掉董卓的那一天开始,就猜到李郭等他人会兴兵进犯长安,便安排了人手在京师,命他们在城破之前,想法将圣驾救出,并送往冀州。本侯是担心他们的行动不顺,因此亲率三千骑兵前来助阵。”

韩湛之所以要对董承说这番话,一是因为此人乃是汉室忠臣,二是汉献帝的老丈人,如果能得他相助,那么定可事半功倍。

董承在韩湛说完后很久,都还处于震惊的状态,他没想到李郭等人会兴兵进犯长安,更没想到韩湛居然未雨绸缪,事先在京师里安排了人手,准备趁着城中陷入混乱之时,将汉献帝劫出出来。他感觉自己在做梦,亲耳听到的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不真实。

看到董承用手在拍打自己的脸颊,韩湛笑着问:“国丈是否觉得自己所听到的一切,太过于匪夷所思了,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吗?”

见韩湛猜到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董承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在经过短暂的考虑后,决定还是助韩湛一臂之力,别说汉献帝是自己的女婿,就算不是,救驾也是一个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望着韩湛问道:“亭侯,不知下官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很简单,协助本侯拿下函谷关。”韩湛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说道:“若国丈在此镇守,本侯就能放心大胆地去迎接圣驾了。”

对于韩湛的这个提议,董承有些为难地说:“不怕亭侯笑话,本官虽然是外戚,奈何却没有兵权。关中的数千兵马,除了本官的五十名亲随外,一个都调不动。就算想帮亭侯,也是有心无力。”

韩湛要的就是董承的这个态度,听他愿意协助自己,心里便松了口气,开口说道:“要夺取函谷关,不是强攻,乃是智取,因此有两三百人前去守将府,已绰绰有余。不知国丈可有胆量否?”

董承明知道韩湛是在用激将法,但还是猛地站起身,义正言辞地说:“为了确保圣驾能顺利地脱离险境,本官愿与亭侯携手,除掉本关的守将。”

见董承同意帮自己夺取函谷关,韩湛不禁喜出望外,他连忙站起身握住了对方的手,激动地说:“若是国丈能掌控函谷关,使圣驾顺利脱困,将在必能名垂青史。”

虽说董承同意和韩湛合作,但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皇帝女婿能顺利脱险。此刻听到韩湛的最后一句话,心态立即发生了变化,他连忙向韩湛说道:“本官唯亭侯马首是瞻,该怎么做,请亭侯示下!”

屋里只有韩湛和董承两个人,驿馆也到处是冀州兵马,但韩湛凑近了董承的耳边,小声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董承告辞时,韩湛命罗布带了五十名骑兵,随他一同前往守将府。

等两人离开后,韩湛等了约莫半个时辰,随后召集在驿馆的其他骑兵,随自己一同前往守将府。不过他们一出驿馆,就被一支五人的巡逻队拦住,带队的伍长面无表情地问韩湛:“夜深人静,亭侯不在驿馆歇息,带着兵士出门作甚?”

“本侯忽然想起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和守将大人商议,所以要连夜赶到守将府。”韩湛打着哈哈对伍长说:“还请这位伍长行个方便,放我们过去吧。”韩湛说这话时,朝旁边的几名骑兵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动手干掉这支巡逻队。

伍长知道韩湛是守将的贵宾,既然半夜要去拜访守将,应该也是无可厚非,在犹豫片刻后,让到了一旁,请韩湛他们过去。不过他还特意叮嘱说:“亭侯,此事天色已晚,请不要在街上策马狂奔,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见伍长带人闪到了一旁,韩湛又冲身旁的一名骑兵使了个眼色,示意对方给伍长一点好处。骑兵见到韩湛的眼色,顿时心领神会,在经过伍长身边时,扔了一包铜钱在他的脚下。伍长弯腰捡起钱袋,掂了掂分量,随后冲着远去的韩湛拱手谢恩:“多谢亭侯赏赐!”

韩湛等人赶到守将府时,见门口站着十名自己手下的骑兵,便策马上前问道:“罗布在什么地方?”

一名什长见韩湛过来,连忙上前见礼,接着回答说:“他和董将军进府去了。”

正说着话,从府里涌出一大群人,韩湛还以为守将带人冲出来,连忙拔出腰间的宝剑。谁知却见到罗布上前施礼,“参见主公!”

韩湛朝人群中一瞧,董承居然也在,便好奇地问:“府中情况如何?”

“回主公的话,”罗布连忙答道:“那守将甚是无礼,小的一时看不过去,便将他一刀砍了。”

别看罗布说得轻描淡写,但韩湛猜想当时的过程一定是惊险无比。不过当前是想办法夺取函谷关的控制权,因此他顾不得问细节,便冲着董承问道:“国丈,不知可曾取得兵符和印绶?”

站在人群中的董承,听到韩湛的问话,连忙举起手里一个用绸布包着的盒子:“兵符和印绶在此,函谷关此刻皆听亭侯的号令。”

见董承已经取得了兵符和印绶,韩湛的心里更加感到踏实,他连忙吩咐一声,“我们去东门,迎接冀州兵马入城。”

到了东门,韩湛命令罗布上城楼,朝关外发信号。罗布领命上了城楼,举起火把,高举过头顶来回地摆动着。没过多久,城外也亮起了火把,也同样在不停地摆动着。罗布见暗号对上了,便转身冲着站在城门前的韩湛喊道:“主公,黄校尉的大军,已经到达了关外。”

听说黄忠带着的兵马已经到了,韩湛连忙吩咐:“放吊桥、开城门,让冀州的骑兵入城!”

董承听完后,又大声地将韩湛的命令重复了一遍:“放吊桥,开城门,迎接冀州骑兵入城!”

见董承已经取得了兵符和印绶,韩湛的心里更加感到踏实,他连忙吩咐一声,“我们去东门,迎接冀州兵马入城。”

到了东门,韩湛命令罗布上城楼,朝关外发信号。罗布领命上了城楼,举起火把,高举过头顶来回地摆动着。没过多久,城外也亮起了火把,也同样在不停地摆动着。罗布见暗号对上了,便转身冲着站在城门前的韩湛喊道:“主公,黄校尉的大军,已经到达了关外。”

听说黄忠带着的兵马已经到了,韩湛连忙吩咐:“放吊桥、开城门,让冀州的骑兵入城!”

董承听完后,又大声地将韩湛的命令重复了一遍:“放吊桥,开城门,迎接冀州骑兵入城!”

守将派人将韩湛等人送到驿馆之后,没有邀请韩湛来自己的府中赴宴,只是给他们送来了一些酒菜,权当是款待。

韩湛坐在自己的屋里,脑子里盘算着该如何夺取函谷关。随行的罗布垂头站在一旁,一声不吭,深怕打断了韩湛的思路。

不知过了多久,韩湛抬头朝窗外望去,见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便扭头问罗布:“罗布,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夺取函谷关呢?”

罗布没有想到韩湛会忽然问自己这个问题,不禁显得有些慌乱。他挠着后脑勺说:“主公,以我之见,我们直接冲进守将府,把刀往他的脖子上一架,让他打开城门放我们的兵马过去。”

“我们的兵马过去之后呢?”韩湛望着罗布面无表情地问:“这里有留不留人看守呢?留的人少,很难控制住整个函谷关;留的人多,去接应沮监军的兵马就会显得不足。”

罗布等韩湛说完后,嘿嘿地笑着说:“主公,其实我就是一个大老粗,你问我这些,我也不懂。我看,还是您自己拿主意吧。”

韩湛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太敏感,估计一出门驿馆的大门,就会被人盯上,因此他吩咐罗布:“罗布,你到城里去打听一下,除了守将外,关内还有谁能号令守军。”

罗布领命后转身走出了房间,韩湛望着他的背影在想,要想控制此关,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像罗布刚刚所说的,用武力控制着守将,强迫他放自己的兵马过函谷关;而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想办法找人取代守将,而此人必须对自己友善,能让自己的兵马自由出入函谷关。

好在罗布的办事效率很高,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就从外面匆匆回来,向韩湛禀告说:“启禀主公,小的找到了关内的副将,并将他带到这里来了。”

韩湛只是让罗布去打探关内的消息,却没有想到他居然自作主张地带了一个人回来。韩湛皱着眉头,有些不悦地问:“罗布,你带回来的是什么人啊?”

“那人是关内的副将,”罗布察觉到了韩湛脸上的不满,连忙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此人原是董贼女婿牛辅的属下,自从董贼伏诛之后,他就被王允贬到函谷关来当守关副将了。”

“牛辅的手下?”韩湛听罗布这么说,不禁纳闷地问:“这不对啊,李郭等人派使者向王允求饶,请求赦免他们几人的死罪,王允都不依不饶。为什么会让董卓女婿的手下,到如此重要的关隘,来担当守关副将。难道他就不怕此人心生歹意,开关放外面的各路诸侯入关吗?”

“主公,”罗布等韩湛说完后,才小心翼翼地说:“此人虽然是牛辅的手下,但他同时也是当今圣上宠妃的父亲,也算是皇亲国戚,王允如此安置他,也说得过去。”

“他是皇亲国戚,”听到罗布这么说,韩湛的脑子里忽然浮现出一个名字,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试探地问:“他姓甚名谁?”

“他说他姓董名承,乃是当今的国丈。”罗布慢吞吞说完后,谨慎地问:“主公,您要他还是不见?”

“见,当然要见。”如果是别的不认识的人,也许韩湛就会直接让罗布将其打发走,此刻听说来的居然是董承,顿时喜出望外,他连忙起身迎出门,大声问道:“董国丈在哪里?”

旁边的柱子后转出一名四十多岁,一身戎装的男子,向韩湛躬身施礼:“下官参见冀州牧、漳水亭侯。”

“免礼,免礼!”韩湛怎么敢让董承给自己施大礼,连忙上前扶住了他,笑着说:“本侯早就听说过国丈的大名,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啊。”

两人进屋后,分宾主坐下。董承也不兜圈子,而是直截了当地问韩湛:“亭侯此来函谷关,不知所为何事啊?”

见董承问得如此直接,韩湛迟疑了片刻,还是决定将事情向对方和盘托出:“不瞒国丈,本侯带兵前来函谷关,乃是为了迎驾而来。”

“迎驾?”董承听到韩湛这么说,不禁两眼发直,呆了片之后,开口说道:“如今京师在王允的控制之中,亭侯要想让圣驾迁都,恐不是什么易事啊。”

韩湛从董承的话中,猜到了京师被围之事,估计还没有传到函谷关,因此董承的反应才会如此冷漠。他轻轻地咳嗽一声后,对董承说:“国丈,看来你久居函谷关,难免有些孤陋寡闻。如今京师已经被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的大军团团围住,破城只在旬日之间。因此本侯准备将圣驾救出,迁往冀州……”

“亭侯,请恕下官之言。”董承不等韩湛说完,便打断了他后面的话,“我想亭侯长途跋涉而来,肯定没有带大军,充其量就是几千骑兵。”说到这里,他有意停顿了片刻,以观察韩湛的表情,见对方点头表示肯定,便接着说,“以你区区数千兵马,要打败围困京师的大军,无异于痴人说梦。”

董承的话虽然说得有些不客气,但韩湛心里明白他说的都是实情。假如自己不是知道一些历史的话,此时此刻,还一无所知地待在冀州埋头搞内政呢。他等董承说完后,接着说道:“国丈有所不知,本侯早在王允除掉董卓的那一天开始,就猜到李郭等他人会兴兵进犯长安,便安排了人手在京师,命他们在城破之前,想法将圣驾救出,并送往冀州。本侯是担心他们的行动不顺,因此亲率三千骑兵前来助阵。”

韩湛之所以要对董承说这番话,一是因为此人乃是汉室忠臣,二是汉献帝的老丈人,如果能得他相助,那么定可事半功倍。

董承在韩湛说完后很久,都还处于震惊的状态,他没想到李郭等人会兴兵进犯长安,更没想到韩湛居然未雨绸缪,事先在京师里安排了人手,准备趁着城中陷入混乱之时,将汉献帝劫出出来。他感觉自己在做梦,亲耳听到的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不真实。

看到董承用手在拍打自己的脸颊,韩湛笑着问:“国丈是否觉得自己所听到的一切,太过于匪夷所思了,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吗?”

见韩湛猜到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董承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在经过短暂的考虑后,决定还是助韩湛一臂之力,别说汉献帝是自己的女婿,就算不是,救驾也是一个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望着韩湛问道:“亭侯,不知下官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很简单,协助本侯拿下函谷关。”韩湛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说道:“若国丈在此镇守,本侯就能放心大胆地去迎接圣驾了。”

对于韩湛的这个提议,董承有些为难地说:“不怕亭侯笑话,本官虽然是外戚,奈何却没有兵权。关中的数千兵马,除了本官的五十名亲随外,一个都调不动。就算想帮亭侯,也是有心无力。”

韩湛要的就是董承的这个态度,听他愿意协助自己,心里便松了口气,开口说道:“要夺取函谷关,不是强攻,乃是智取,因此有两三百人前去守将府,已绰绰有余。不知国丈可有胆量否?”

董承明知道韩湛是在用激将法,但还是猛地站起身,义正言辞地说:“为了确保圣驾能顺利地脱离险境,本官愿与亭侯携手,除掉本关的守将。”

见董承同意帮自己夺取函谷关,韩湛不禁喜出望外,他连忙站起身握住了对方的手,激动地说:“若是国丈能掌控函谷关,使圣驾顺利脱困,将在必能名垂青史。”

虽说董承同意和韩湛合作,但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皇帝女婿能顺利脱险。此刻听到韩湛的最后一句话,心态立即发生了变化,他连忙向韩湛说道:“本官唯亭侯马首是瞻,该怎么做,请亭侯示下!”

屋里只有韩湛和董承两个人,驿馆也到处是冀州兵马,但韩湛凑近了董承的耳边,小声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董承告辞时,韩湛命罗布带了五十名骑兵,随他一同前往守将府。

等两人离开后,韩湛等了约莫半个时辰,随后召集在驿馆的其他骑兵,随自己一同前往守将府。不过他们一出驿馆,就被一支五人的巡逻队拦住,带队的伍长面无表情地问韩湛:“夜深人静,亭侯不在驿馆歇息,带着兵士出门作甚?”

“本侯忽然想起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和守将大人商议,所以要连夜赶到守将府。”韩湛打着哈哈对伍长说:“还请这位伍长行个方便,放我们过去吧。”韩湛说这话时,朝旁边的几名骑兵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动手干掉这支巡逻队。

伍长知道韩湛是守将的贵宾,既然半夜要去拜访守将,应该也是无可厚非,在犹豫片刻后,让到了一旁,请韩湛他们过去。不过他还特意叮嘱说:“亭侯,此事天色已晚,请不要在街上策马狂奔,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见伍长带人闪到了一旁,韩湛又冲身旁的一名骑兵使了个眼色,示意对方给伍长一点好处。骑兵见到韩湛的眼色,顿时心领神会,在经过伍长身边时,扔了一包铜钱在他的脚下。伍长弯腰捡起钱袋,掂了掂分量,随后冲着远去的韩湛拱手谢恩:“多谢亭侯赏赐!”

韩湛等人赶到守将府时,见门口站着十名自己手下的骑兵,便策马上前问道:“罗布在什么地方?”

一名什长见韩湛过来,连忙上前见礼,接着回答说:“他和董将军进府去了。”

正说着话,从府里涌出一大群人,韩湛还以为守将带人冲出来,连忙拔出腰间的宝剑。谁知却见到罗布上前施礼,“参见主公!”

韩湛朝人群中一瞧,董承居然也在,便好奇地问:“府中情况如何?”

“回主公的话,”罗布连忙答道:“那守将甚是无礼,小的一时看不过去,便将他一刀砍了。”

别看罗布说得轻描淡写,但韩湛猜想当时的过程一定是惊险无比。不过当前是想办法夺取函谷关的控制权,因此他顾不得问细节,便冲着董承问道:“国丈,不知可曾取得兵符和印绶?”

站在人群中的董承,听到韩湛的问话,连忙举起手里一个用绸布包着的盒子:“兵符和印绶在此,函谷关此刻皆听亭侯的号令。”

见董承已经取得了兵符和印绶,韩湛的心里更加感到踏实,他连忙吩咐一声,“我们去东门,迎接冀州兵马入城。”

到了东门,韩湛命令罗布上城楼,朝关外发信号。罗布领命上了城楼,举起火把,高举过头顶来回地摆动着。没过多久,城外也亮起了火把,也同样在不停地摆动着。罗布见暗号对上了,便转身冲着站在城门前的韩湛喊道:“主公,黄校尉的大军,已经到达了关外。”

听说黄忠带着的兵马已经到了,韩湛连忙吩咐:“放吊桥、开城门,让冀州的骑兵入城!”

董承听完后,又大声地将韩湛的命令重复了一遍:“放吊桥,开城门,迎接冀州骑兵入城!”

见董承已经取得了兵符和印绶,韩湛的心里更加感到踏实,他连忙吩咐一声,“我们去东门,迎接冀州兵马入城。”

到了东门,韩湛命令罗布上城楼,朝关外发信号。罗布领命上了城楼,举起火把,高举过头顶来回地摆动着。没过多久,城外也亮起了火把,也同样在不停地摆动着。罗布见暗号对上了,便转身冲着站在城门前的韩湛喊道:“主公,黄校尉的大军,已经到达了关外。”

听说黄忠带着的兵马已经到了,韩湛连忙吩咐:“放吊桥、开城门,让冀州的骑兵入城!”

董承听完后,又大声地将韩湛的命令重复了一遍:“放吊桥,开城门,迎接冀州骑兵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