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诡闻实录

作者:漆奥峤

整幅图和佛门的供养图完全无关,色调奇异悲壮,有种大军压境的悲壮感,从战争场面的绘制,也能看出有很多白发士兵,若非是弹尽粮绝、兵马耗尽,绝对不会让白发兵上阵杀敌,能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城池的守军已经做好了决一死战,城毁人亡的打算。

从附近的百姓携家带口逃难也能看出,沙洲城多半是守不住了!

他们寻到驻足远眺的二人附近,能看到身旁还有一段古文,挥洒恣意抒写在壁画上: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看到这里,宋思媛这才明白过来味道,眼中疑惑逐渐清晰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我明白这些壁画为什么会绘制在这里。”

话语间,她拿起手电照亮颜料书写的古文,解释道:“这些古文的意思是……”

时值景佑二年,乙亥年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游历河西走廊,恰好居住在沙州城内。

此时外敌忽然带着敌军侵扰城池,沙洲地区开始发生民间骚乱,时局变得极为混乱,大云寺比丘为了保护佛门的典籍文书和经卷,带着众比丘僧人,把所有关于佛物的经文搬运进莫高窟,修筑墙壁夹层罩藏其中。

我为了发心许愿,也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认真抄写一份,放在夹层罩洞中,第一希望天龙八部长为护助,保佑沙洲城隍安泰,百姓安宁,第二希望甘州小娘子因为我抄经藏书的善行,不用再堕入幽冥,她这一生要经历的所有业障灾厄,全部都被一并消弭,此后享尽人间福报,永充供养。

宋思媛解释完古文的意思,基本上算是清楚了眼前石窟的来历,估计是宋朝时的某些比丘僧人,为了保护佛门的众多典籍经卷,直接在石窟中修建夹层,把东西给藏了起来,一个叫赵行德的宋朝人,聘请工匠在壁画上另造新画,将这一历史事件记录下来。

“现在来看?这山丘上的一男一女,指得就是赵行德和甘州小娘子,那么这幅图的主人大概就是他们俩了。”

“如果真的藏了佛门至宝,那这些经文又在哪里?”徐侠客扫了眼壁画,眼神好奇问道。

宋思媛点点头,看向众人:“壁画上的信息很少,只提到沙洲有外敌入侵,写得很是模糊,但是根据年份来推测,是可以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说到这里,宋思媛指了下日期:“从日期来看,景佑二年腊月敌军侵袭沙洲,当时已经是大宋的时代,我大致估摸了一下,宋仁宗赵祯使用的年份中,有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之分,景佑这个年号一共使用了五年,从公元1034年-1038年,景佑二年大概就是1035年到1036年之间的过渡年份。”

“等于说,他们藏经的确切时间,大概是在宋朝仁宗赵祯在位时期。”

当时,赵宋的外界,确实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和藏经有关的就是归义军的陷落。

往前回溯,王道士介绍河西的吐蕃浮屠时,曾经说过吐蕃占领河西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张议潮家族复兴唐土、保卫河西的故事,只是当时还没来得及细说,眼下,这幅壁画的内容中有“归义”两个字,必须的好好说道说道: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着河西精锐入关平叛,掐断河西走廊与关中的联系,经历几十年,逐步蚕食河西诸州,最终吞没河西走廊。

自此,河西沦陷敌手,前面说道,吐蕃人对河西旧地的统治极为简单粗暴,取消了一些行政建制,代之以牧区制度,把河西分为各大牧区,分配给吐蕃国的上层贵族。

在此基础上,河西旧地的唐朝子民,迎来了最残暴的统治。

根据历史典籍记载,被吐蕃统治的河西诸州中,少壮者沦为奴隶,整日放牧打猎种田,所得皆被贵族掠夺,只能留部分口粮予以糊口,至于那些不能耕作劳作的老弱病残,往往会被贵族的拥趸和部曲随意殴打折辱,挖目断足,随意抛弃者不计其数。

这样的统治,几乎可以算作是文明的倒退,沙洲百姓更加思念故国,不肯服从吐蕃统治,只是,当时的吐蕃国力强盛,沙洲百姓的多次反抗统治,全被吐蕃贵族弹压下去,不得解脱。

直到大中二年,吐蕃国力开始衰退,再加上吐蕃贵族内部倾轧,他们对河西的统治这才有所松动,恰逢此时唐朝国运好转,唐皇命凤翔节度使崔珙收复原州、威州、扶州等地,同时,也收复了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萧关等七关。

国运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唐朝将军这二三年来的节节胜利,既让皇庭看到了国运蒸蒸日上的利好局势,也让百姓意识到吐蕃大势已去,河西人民在几十年里不断反抗吐蕃的统治,终于看到了反抗胜利的一丝曙光。

他们在等,在等几十年内,可能出现的收复唐土之机会!

很快,机会就来了!

吐蕃内乱频繁,诸将领各自为政划分地盘,将领论恐热带着自己的五千吐蕃骑兵,一路从吐蕃高原下到河西走廊,沿途为劫掠财富,不断侵扰河西的瓜、沙、鄯、廓、甘等八州。

河西的老百姓,本身就已经对吐蕃贵族的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因吐蕃内乱,论孔热继续骚扰百姓的行为,让河西百姓恨透了他,一口银牙咬碎都不解恨。

生长于沙州的豪族张议潮,看准了吐蕃贵族和将领的行为,已经引起民愤民怨,在大中次年,散尽家财招募勇武之人,率领他们和沙洲的百姓,在沙州城发动了起义。

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张议潮为人刚毅义气,他的起义一呼百应,很快聚集了不少反抗吐蕃贵族的江湖豪强,哪怕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也愿意拿起弓箭和刀枪,跟在张议潮身后保护沙洲,抗击吐蕃。

经过奋勇抵抗,他们驱逐了位于沙洲城内的吐蕃守军,这些吐蕃军没想到一贯被他们蹂躏的唐朝子民,会变得如此勇武,震撼之下也深感屈辱,这些吐蕃将领继续调集周围的兵力,想继续打下沙洲,惩罚叛乱贼徒。

他们哪里知道,张议潮的叛乱不是一家一户的争权夺利,而是千门万户抗击敌军、保护家国的背水一战,胜则复国,败则自尽。

其后,在张议潮的带领下,沙州全城妇孺老幼全部跟随兵马出战,又一次击溃吐蕃,这些吐蕃将领就此知道吐蕃大势已去,悻悻而归。

沙州光复后,张议潮立马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将沙洲光复的好消息传递到关中长安,得此捷报,唐宣宗深感欣慰,不但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为国,承诺厚赏全军将士,还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让他暂时节制沙洲,以图唐土光复。

只是,这与张议潮的期望,确实不符!

张议潮想要的是安西节度使的位置,不只是节制瓜州、沙洲,他有这样的心气不是为了要成为封疆节度使称王称霸,只是想名正言顺,替唐庭收复安西失地,以节度使之名,他可以招揽更多人马,以奉正朔之名讨伐敌军。

他的想法,当前在位的唐宣宗很是明白,只是,唐庭再也不是安史之乱之前包罗万象,气魄豪迈的唐庭,这位唐皇首先考虑的已经不是能不能收回失地,而是在册封张议潮位节度使之后,会不会再养出第二个“安禄山”。

毕竟,唐明皇信任安禄山,才给了安禄山节制河朔三镇的权力,到最后,安禄山裹胁叛军一呼百应,几乎要打下大唐的半壁江山,甚至,就连皇族群僚所在的长安也被叛军占据、

这一战,尽管唐庭将叛乱平定,却好似被放了半身血的壮汉,再不复昔日的荣光。

安史之乱之后,唐庭哪怕已经光复长安,也已经是元气大伤,留给继任皇帝的不再是成为天俾万国的大唐,而是民生凋敝,国力日衰的烂摊子,其后几任皇帝未尝不想收复河西,只是汉地内部都已经被藩镇搞得半死不活,顾此失彼之下,竟然让吐蕃统治河西几十年,都未曾去讨伐过。

如今,张议潮真的把瓜州收复了,唐庭却开始犹豫,他们就好像是得了藩镇节度使的创伤后遗症,不敢轻易再册封节度使。

此后,张议潮哪怕接连收复瓜、沙、甘、凉四州,也没能撼动关中天子,始终都没得到节度使的位置,反倒是在晚年,还要被迫作为归义军的质子,迁往长安居住。

这,对于张议潮来说,到底是意难平!

整幅图和佛门的供养图完全无关,色调奇异悲壮,有种大军压境的悲壮感,从战争场面的绘制,也能看出有很多白发士兵,若非是弹尽粮绝、兵马耗尽,绝对不会让白发兵上阵杀敌,能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城池的守军已经做好了决一死战,城毁人亡的打算。

从附近的百姓携家带口逃难也能看出,沙洲城多半是守不住了!

他们寻到驻足远眺的二人附近,能看到身旁还有一段古文,挥洒恣意抒写在壁画上: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看到这里,宋思媛这才明白过来味道,眼中疑惑逐渐清晰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我明白这些壁画为什么会绘制在这里。”

话语间,她拿起手电照亮颜料书写的古文,解释道:“这些古文的意思是……”

时值景佑二年,乙亥年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游历河西走廊,恰好居住在沙州城内。

此时外敌忽然带着敌军侵扰城池,沙洲地区开始发生民间骚乱,时局变得极为混乱,大云寺比丘为了保护佛门的典籍文书和经卷,带着众比丘僧人,把所有关于佛物的经文搬运进莫高窟,修筑墙壁夹层罩藏其中。

我为了发心许愿,也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认真抄写一份,放在夹层罩洞中,第一希望天龙八部长为护助,保佑沙洲城隍安泰,百姓安宁,第二希望甘州小娘子因为我抄经藏书的善行,不用再堕入幽冥,她这一生要经历的所有业障灾厄,全部都被一并消弭,此后享尽人间福报,永充供养。

宋思媛解释完古文的意思,基本上算是清楚了眼前石窟的来历,估计是宋朝时的某些比丘僧人,为了保护佛门的众多典籍经卷,直接在石窟中修建夹层,把东西给藏了起来,一个叫赵行德的宋朝人,聘请工匠在壁画上另造新画,将这一历史事件记录下来。

“现在来看?这山丘上的一男一女,指得就是赵行德和甘州小娘子,那么这幅图的主人大概就是他们俩了。”

“如果真的藏了佛门至宝,那这些经文又在哪里?”徐侠客扫了眼壁画,眼神好奇问道。

宋思媛点点头,看向众人:“壁画上的信息很少,只提到沙洲有外敌入侵,写得很是模糊,但是根据年份来推测,是可以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说到这里,宋思媛指了下日期:“从日期来看,景佑二年腊月敌军侵袭沙洲,当时已经是大宋的时代,我大致估摸了一下,宋仁宗赵祯使用的年份中,有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之分,景佑这个年号一共使用了五年,从公元1034年-1038年,景佑二年大概就是1035年到1036年之间的过渡年份。”

“等于说,他们藏经的确切时间,大概是在宋朝仁宗赵祯在位时期。”

当时,赵宋的外界,确实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和藏经有关的就是归义军的陷落。

往前回溯,王道士介绍河西的吐蕃浮屠时,曾经说过吐蕃占领河西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张议潮家族复兴唐土、保卫河西的故事,只是当时还没来得及细说,眼下,这幅壁画的内容中有“归义”两个字,必须的好好说道说道: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着河西精锐入关平叛,掐断河西走廊与关中的联系,经历几十年,逐步蚕食河西诸州,最终吞没河西走廊。

自此,河西沦陷敌手,前面说道,吐蕃人对河西旧地的统治极为简单粗暴,取消了一些行政建制,代之以牧区制度,把河西分为各大牧区,分配给吐蕃国的上层贵族。

在此基础上,河西旧地的唐朝子民,迎来了最残暴的统治。

根据历史典籍记载,被吐蕃统治的河西诸州中,少壮者沦为奴隶,整日放牧打猎种田,所得皆被贵族掠夺,只能留部分口粮予以糊口,至于那些不能耕作劳作的老弱病残,往往会被贵族的拥趸和部曲随意殴打折辱,挖目断足,随意抛弃者不计其数。

这样的统治,几乎可以算作是文明的倒退,沙洲百姓更加思念故国,不肯服从吐蕃统治,只是,当时的吐蕃国力强盛,沙洲百姓的多次反抗统治,全被吐蕃贵族弹压下去,不得解脱。

直到大中二年,吐蕃国力开始衰退,再加上吐蕃贵族内部倾轧,他们对河西的统治这才有所松动,恰逢此时唐朝国运好转,唐皇命凤翔节度使崔珙收复原州、威州、扶州等地,同时,也收复了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萧关等七关。

国运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唐朝将军这二三年来的节节胜利,既让皇庭看到了国运蒸蒸日上的利好局势,也让百姓意识到吐蕃大势已去,河西人民在几十年里不断反抗吐蕃的统治,终于看到了反抗胜利的一丝曙光。

他们在等,在等几十年内,可能出现的收复唐土之机会!

很快,机会就来了!

吐蕃内乱频繁,诸将领各自为政划分地盘,将领论恐热带着自己的五千吐蕃骑兵,一路从吐蕃高原下到河西走廊,沿途为劫掠财富,不断侵扰河西的瓜、沙、鄯、廓、甘等八州。

河西的老百姓,本身就已经对吐蕃贵族的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因吐蕃内乱,论孔热继续骚扰百姓的行为,让河西百姓恨透了他,一口银牙咬碎都不解恨。

生长于沙州的豪族张议潮,看准了吐蕃贵族和将领的行为,已经引起民愤民怨,在大中次年,散尽家财招募勇武之人,率领他们和沙洲的百姓,在沙州城发动了起义。

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张议潮为人刚毅义气,他的起义一呼百应,很快聚集了不少反抗吐蕃贵族的江湖豪强,哪怕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也愿意拿起弓箭和刀枪,跟在张议潮身后保护沙洲,抗击吐蕃。

经过奋勇抵抗,他们驱逐了位于沙洲城内的吐蕃守军,这些吐蕃军没想到一贯被他们蹂躏的唐朝子民,会变得如此勇武,震撼之下也深感屈辱,这些吐蕃将领继续调集周围的兵力,想继续打下沙洲,惩罚叛乱贼徒。

他们哪里知道,张议潮的叛乱不是一家一户的争权夺利,而是千门万户抗击敌军、保护家国的背水一战,胜则复国,败则自尽。

其后,在张议潮的带领下,沙州全城妇孺老幼全部跟随兵马出战,又一次击溃吐蕃,这些吐蕃将领就此知道吐蕃大势已去,悻悻而归。

沙州光复后,张议潮立马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将沙洲光复的好消息传递到关中长安,得此捷报,唐宣宗深感欣慰,不但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为国,承诺厚赏全军将士,还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让他暂时节制沙洲,以图唐土光复。

只是,这与张议潮的期望,确实不符!

张议潮想要的是安西节度使的位置,不只是节制瓜州、沙洲,他有这样的心气不是为了要成为封疆节度使称王称霸,只是想名正言顺,替唐庭收复安西失地,以节度使之名,他可以招揽更多人马,以奉正朔之名讨伐敌军。

他的想法,当前在位的唐宣宗很是明白,只是,唐庭再也不是安史之乱之前包罗万象,气魄豪迈的唐庭,这位唐皇首先考虑的已经不是能不能收回失地,而是在册封张议潮位节度使之后,会不会再养出第二个“安禄山”。

毕竟,唐明皇信任安禄山,才给了安禄山节制河朔三镇的权力,到最后,安禄山裹胁叛军一呼百应,几乎要打下大唐的半壁江山,甚至,就连皇族群僚所在的长安也被叛军占据、

这一战,尽管唐庭将叛乱平定,却好似被放了半身血的壮汉,再不复昔日的荣光。

安史之乱之后,唐庭哪怕已经光复长安,也已经是元气大伤,留给继任皇帝的不再是成为天俾万国的大唐,而是民生凋敝,国力日衰的烂摊子,其后几任皇帝未尝不想收复河西,只是汉地内部都已经被藩镇搞得半死不活,顾此失彼之下,竟然让吐蕃统治河西几十年,都未曾去讨伐过。

如今,张议潮真的把瓜州收复了,唐庭却开始犹豫,他们就好像是得了藩镇节度使的创伤后遗症,不敢轻易再册封节度使。

此后,张议潮哪怕接连收复瓜、沙、甘、凉四州,也没能撼动关中天子,始终都没得到节度使的位置,反倒是在晚年,还要被迫作为归义军的质子,迁往长安居住。

这,对于张议潮来说,到底是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