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并肩王杨林

作者:梦醒无痕

隋朝一代开国皇帝杨坚,在公元604年秋八月十三日,病逝于长安城,在位23年,终年64岁。

杨坚可谓一代了不起的开国帝王,少年从军,在夹缝中难求生存,凭着自己的文韬武略,掌控了北周政权。凭着“与其做权臣身败名裂,莫不如改朝换代,成为一代君王”的信念,代周立隋,成为九五至尊,登基称帝。

自南北晋五胡乱华以来,南北分裂,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战祸不断,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战乱之苦。杨坚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奉行节俭,以自身作为表率,轻徭薄赋,使民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不但平定了国内的叛乱,更是开疆扩土,四海臣服。

杨坚称帝之后,恢复科举,人人唯才是举。整顿吏治,建立三省六部制。国家政权分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又在尚书省下设了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等六部。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大隋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同时隋文帝还修建了当时举世瞩目的皇城,最大的城池大兴城,其面积是汉代长安城的二至三倍。(大兴城就是后来唐朝的长安城,所以没有隋文帝的大兴城更没有唐朝的不夜长安。)

杨坚在位二十三年期间,政绩卓越,成绩斐然。他惩治贪官的雷霆手段,使朝廷上下一片肃然,百姓疾苦也因此得到缓解等。虽然晚年昏聩,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残暴事件,但是瑕不掩瑜,依然值得肯定。可惜在册立皇储上,还是留下诸多隐患,导致一代帝王,竟然死因不明,是因病逝去,还是被太子杨广派人弑父夺权,都无从查证,可谓令人唏嘘慨叹。

太子杨广命令自己的亲信控制了整个大兴皇城,封锁皇上驾崩的消息。第二天,太子杨广就勒令以皇上名义,发布诏告,京师内所有官员上朝议事。

文武群臣,纷纷来到朝堂之上。朝堂上的龙椅空无一人,大殿内杀气弥漫。就在群臣议论纷纷,不知皇上召集大家,有何要事之时,忽然大殿内涌入大批的禁卫军,各个手执利刃,将文武群臣,围在核心,群臣纷纷大惊失色,开朝以来,还从未发生过如此令人胆寒的事情。

正在群臣惊慌失措之时,太子杨广却带领贴身侍卫,还有宫内的一帮宦官太监,走上朝堂,来到龙椅旁边,用手抚摸着龙椅,然后大摇大摆的,正襟危坐在龙椅之上,一双眼睛,充满杀气的看着

太子杨广一挥手,皇帝身边的执事太监便上前一步,取出诏书,朗声说道,”皇上已经于昨晚龙驭归天啦。”说完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声。

太子杨广不耐烦的一摆手,瞪了总管太监一眼。总管太监止住悲声,取出皇帝的遗诏,擦了擦眼泪,朗声诵读,“朕之次子晋王杨广,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总管太监诵读完诏书,转过身来,面对着太子杨广,整理衣衫,倒身下拜,行三百九叩之礼,并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此时的禁卫军,立刻以利刃杵地,发出震耳欲聋的金铁交鸣之声,同时高呼,“威武。”众臣吓得浑身颤抖。

这时群臣中有人站出来喊道,“晋王杨广,早就被先皇册封为太子,并已经诏告天下,如今先皇已去,太子继承大统,乃是上应天意,下顺民心。”一时众人回过神来,纷纷响应,然后一起跪倒,向太子杨广行君臣大礼参拜,口中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坚这才满意的从龙椅上站起身来,伸出双臂,接受朝拜之后,朗声说道,“众卿平身,先皇龙驭归天,国不可一日无主,今日朕就算草草登基,处理朝中事务,十五日内,发送父皇丧事,一月之后,再举办朕的登基大典,众卿以为如何?”

众臣立刻躬身施礼高呼,“皇上圣明,臣等遵旨。”

杨广又说道,“宰相苏威,你与宇文化及,柳述、元岩等人,负责先皇丧事一切事务,先皇开国创世,政绩彪炳,一定要好好筹划,不得敷衍。”苏威和宇文化及等人,纷纷向杨广施礼,“遵旨。”

靠山王杨林,在建康城处理完萧摩诃老将军的丧事之后,萧淑玉天天为父亲守孝,杨林则耐心陪护左右。

这天,伍建章、张须陀日夜兼程,终于来到建康城,见到了靠山王杨林,将宰相苏威的话,转告了杨林,并请靠山王火速返回京师。

杨林知道事情的严重,立刻协同萧淑玉,在伍建章、张须陀的护送下,日夜兼程,赶赴长安城。

等到杨林一行,来到长安城外,杨林举目望向城头,只见城门楼上,到处都是白色旗帜,还有高高挑起的白幡,杨林一见,大叫一声,“皇上,我来迟啦!”,竟然口吐鲜血,从马上摔了下来,当场昏厥。

萧淑玉大惊,赶紧下了车帐,跑过来查看。伍建章、张须陀将杨林抱在怀中,大声呼唤,杨林却双目紧闭,昏迷不醒。众人七手八脚,将靠山王赶紧送回王府救治。

杨坚发丧之日,举国哀悼。长安街上,挤满了为先皇送行的百姓。杨广等人,一身重孝,其他文武百官,也是身披孝服,在一片哭喊哀嚎之中,丧葬队伍,绵延不绝,出了长安城,赶往泰陵陵园,将杨坚与独孤皇后,合葬在一处。

杨坚与独孤伽罗,少年夫妻,一生厮守,情深意重。在独孤伽罗逝世两年之后,两人终于在泰陵相聚,再也不会分离。

正是:少年夫妻守一生,百年之后成永恒。

翩翩比翼双飞燕,对对蝴蝶绕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