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和巴国都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国了。
巴国又称为大蛇国,说他们是国家吧,其实没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并且内部各种部落联盟林立又互相对立。
蜀国也有另外的名字,他们称呼自己为葵蚕国。
如果现代的考古学家相关研究靠谱的话,蜀国成立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姬周,甚至早于殷商。
这两个国家里面,巴国跟中原的交流要早一些,并且远比蜀国更加频繁。
当前巴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被称为巴子,没有其它特殊含义,也就是初代的巴国之君因为派兵参与讨伐殷商被周天子封为子爵。这样一算,巴国也算是诸多分封国之一了。
蜀国跟中原的交流几近于无,同时也没有得到姬周王朝的册封,他们跟巴国的恩怨情仇挺多,算实力是蜀国比巴国强,只是因为两国群山林立的关系,打来打去不知道打了多少年仍旧没有将对方彻底打死。
巴国跟中原交流较多,可是巴国的文明层次其实不比蜀国高,不止是蜀国比较古老的关系,跟巴国只是一个名义上国家的原因最大。
智瑶没有记错的话,巴国前前后后一直在被周边的邻居殴打?
事实上也是那样,巴国的老仇敌蜀国不算,秦国和楚国也时常侵略巴国。
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楚国出兵约十万入侵巴国,攻占了巴国的“庸(上庸)”等地。
楚国在巴国抢得土地之后,先后建立了不少城邑,其中最大的便是“庸”城,又在“庸”的东部修建了一座武城……,不对,用楚国的说法应该叫方城。
本来楚国会继续对巴国用兵,只是当时的智氏已经在谋算楚国,打断了楚国对巴国的军事部署。
不管是之前的晋国,还是现在的原国,其实都没有跟巴国或是蜀国有过官方的正式联系,两国派遣使节团到“濮阳”谒见,还要请智瑶做主什么的,着实挺令人感到意外。
智瑶当然不会马上召见两国的使节。
比起巴国和蜀国,楚国对原国要重要得太多太多了。
“不对……,蜀国和巴国对我一样重要!”
智瑶记起来一件事情,历史上秦军灭亡楚国的战役,秦军就是从长江上游乘船顺流而下,并且这一条水路补给线保证了秦军的后勤供应,尤其节省了陆路运输的巨量消耗。
宰予应差不多汇报完了。
楚国明确表示非常愿意跟原国联姻,就是在联姻人选上出现了老大难题。
宰予给出了明确的建议,不能因为想要导致楚国发生内乱选择翁主,联姻人选只能是公主。
很多人搞不懂“翁主”是什么,当作后世王爷的女儿就行了,也既是郡主。
意识到蜀国和巴国重要性的智瑶在宰予汇报完毕之后,选择同时召见两国的使节。
两个穿着有别于中原服饰的人过来,其中一个暴露在空气的皮肤上有着许多刺青,另一个虽然也有刺青却没有那么密密麻麻。
刺青最多的那人来自巴国,他脸上有着斑斑点点的刺青,会让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浑身起鸡皮疙瘩,恶心完了就是想要拿利刃狠狠地刮掉那些斑点。
蜀国的使节脸上刺青是额头和脸颊上的一横一横,怪异依旧还是显得无比怪异,总是比脸上满布斑斑点点看着要顺眼多了。
双方语言肯定不通,需要经由翻译才能知道互相在讲什么。
原国知道有蜀国和巴国的存在,只是此前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管,官方肯定没有懂蜀国语言和巴国语言的人,民间则是不太好说。
只不过,哪怕原国民间有人懂蜀国语言或巴国语言,临时去找也来不及了。
有那么一个事实,别以为蜀国或巴国只有一种语言,部落林立之下,语种一定多到吓人。
蜀国和巴国显然早有准备,他们带来的是懂得己方语言与周王室雅语的翻译。
经过翻译的传达,智瑶可算搞明白两国出使原国是怎么个回事。
说白了就是蜀国和巴国又继续开打。
巴国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先感谢原国解救巴国,又请原国帮忙阻止来自蜀国的入侵。
关于原国解救巴国一事,就是智氏化家为国之前迫使楚国从巴国境内撤军的事件,原国史书上并没有记录这一件事。
智瑶联想力足够,再加上记忆力不差,才给联系上原国什么时候救过巴国。
因为巴国认为原国救过巴国一次,干脆就虚构出自己有一位老大的事情吓唬蜀国,并且想要将有一位老大的事情给坐实了。
蜀国那边听巴国一再吹嘘自己的老大有多么多么厉害,有没有被吓住不清楚,想要了解巴国的老大到底有多么强大,才选择派遣使节团出使。
有点诡异的是,蜀国的使节团是跟巴国使节团一块走出山区,先去了“新田”才知道晋君成了一座城池的城主,有一个智氏统治的原国取代了晋国。
相同的是,蜀国和巴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原国的强大。
话说,从进入到原国的疆域,走了将近四个月看了那么多城邑,带着多了解的意愿进行打听,得知晋国的疆域面积有多大,曾经出动兵力的多寡,仍旧完全不了解,他们不是眼睛瞎,应该说是心瞎或脑子有坑了。
“如此说来,葵蚕国愿意岁岁进贡,换取大原不出兵讨伐?”智瑶暂时还不了解自己多了一个小弟叫巴国,只知道巴国请求原国进行庇护。
翻译叽哩哇啦对蜀国使节讲了一大串音节。
蜀国使节又是叽哩哇啦讲了一大串。
双方交流的时间有点长,着实讲了不少话。
后面蜀国的翻译才对智瑶禀告道:“正是。”
“……”智瑶有点迷了,两个字的回答而已,至于说那么一大串吗?
这倒是给了智瑶一个提醒,经过翻译的对话不一定正确,或许翻译还会从中作梗,不能轻易给出什么承诺。
会面继续,该谈什么也接着谈,只不过仅能算是初步的接触。
“你等且先学会原国语言,再行谒见。”智瑶说这话时,面容老和蔼了。
蜀国和巴国的使节在一脸茫然中被请了出去。
智瑶看向台狐,吩咐道:“寻来懂得蜀国语与巴国语的人,你亲自领着与两国使节接触。”
台狐也知道今天的接见过于草率了,赶紧应:“诺!”
其实这也是初次遇到这种情况,没有经验所导致。
毕竟,原国有过交流的国家,前来出使的正使起码懂得说“雅语”,没有语言不通的困扰。
既然周王室没了,自然也不需要周室“雅语”的存在,该换成原国的语言。
而智瑶已经在原国做统一发音的普及。这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尽管耗费的时间会很长,做了总比不做好,不是吗?
始皇帝做到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智瑶不止要追寻始皇帝的脚步,明知道难度还是想要给加上话同音这一条,一代人完不成就下一代人接着做,直至将目标完成。
讲实话,智瑶把秦国灭了,清楚关于“大一统”的理念决不能丢,要不然哪怕原国一度无比强大,还是会遗祸无穷的!
纵观世界历史就知道了,出现过的强盛帝国不少,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的独有华夏。这是因为域外没有“大一统”的理念,诸夏的“大一统”理念则是深入人心。
关于“大一统”的理念,始皇帝其实是执行者,提出相关理念的人是秦惠文王赢驷,后继一大帮人杰一起逐步完善。
让“大一统”在诸夏根植的人还有三位,第一位是创立汉帝国的刘邦,第二位是完成思想大一统的刘彻,第三位是司马政权(两晋)终结之后再次让汉人翻身的杨坚。
这种伟大事业能够参与进去就是荣幸,没有必要再去分个人贡献值的高低了。
智瑶侥幸“生”的比那些伟人都早,一开始只想要获得权力,后来致力于创建国家的强大,到了完全有实力一一灭掉列国达成“一天下”的成就,自是应当有更崇高的理想了。
<aid=wzsyhref=《高天之上》</a>
在智瑶登极后的第九年(前457年),同时也是莒国灭亡的第一年,一道急报从齐地传到“中京”。
所谓的“中京”就是原国正在建造的新都城。
消息则是越王勾践一再派人侦查,确认原国并没有在莒国或东来周边屯兵,还派出使节团前来试探原国的态度,最终果然还是没有忍住诱惑,选择了进军东来!
“大王,勾践亲率两万大军出莒地,另有六万越军由文种统率向西侵入杞国。”
“正值越国与大原联姻之际,越王突然出兵?当是以为大原此时专注太子婚事不会出兵。”
“探子回报,越国亦在动员,有兵三万经运河北上。”
智瑶听着一条条汇报,脸上表情没有什么波动。
本就是原国设下陷阱等着越国上套,早做好了相关的应对方案,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才是怪事。
智开轻声问道:“越军动员十一万大军,穰苴将军麾下仅有两个军团,是否新增兵力支援?”
原国的两个军团就是七万五千名武装到牙齿的战兵,别提司马穰苴对齐地山川地理的熟悉程度,加上十一万越军的素质绝对是良莠不济,原国准备的兵力怎么会不够呢?
如果说智瑶有什么疑问的话,只剩下司马穰苴能不能将北上的越军以及勾践本人歼灭,入侵越国本土需要再增派多少兵力。
“太子。”智瑶先唤了一声,示意智开集中精神仔细听,才继续往下说道:“勾践吞并吴国,吴人从未归心,一胜再胜自是无忧,一败则必然一败再败,直至国祚无存。此乃勾践行事手段所注定之事。”
越国才吞并吴国多久?别说勾践消灭吴国的手段和过程都是那么的不光彩,吴国人能服气才是怪事。
喊着为夫差报仇起事的吴国人从来不少见,他们只是被越国用异常血腥的手段一次又一次给扑灭,可是血腥仍旧没有彻底吓倒吴国人。
智瑶跟智开说那些,主要是提醒做事不折手段是最后的选项,身为一国之君能够堂堂正正,不要总是依赖阴谋诡计去完成某件事情。
那么,原国勾引越国入侵东来不算是阴谋吗?要说算,肯定算是的。可是真正算起来,阳谋的成份占比更大一些。
智开知道智瑶讲越国的事只会是顺带,一定还有与越国无关的相关事情要进行交代。
果然,智瑶接下来讲的是楚国,并且楚国一样只是顺带一提。
楚国那边闹了一场新动静。
楚国派出队伍护送出嫁公主,他们进入郑地会合前往迎接的原军,后一脚楚国楚王燕联合支持自己的大臣试图驱逐公孙宁,只是事败了。
是事败,不是失败。前者是有实施的计划,没有真正动手就被瓦解;后者是展开了行动,没有取得成功。
楚王燕事败的结果是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大臣被杀,听说那天“郢”都之外的河流飘满了浮尸。
河流有浮尸的原因不复杂,楚国处决犯人历来就是选择在河边,会不会砍脑袋取决于胜利者的心情。
事败被杀的人脑袋没有被砍掉,主要是公孙宁胜得太轻松。
公孙宁只是清理掉一批大臣以及他们的家人、心腹,没有废掉楚王燕,同时没有让事态进一步扩大。
那些消息传到“中京”时,得知事情经过的原国君臣直接给无语了。
因为支持楚王燕的大臣几乎全灭,原国挑动楚国内乱再出兵灭国的机会在变小,出动大军从淮南进军的难度增大,灭掉越国从西南包夹则是会面临曾经吴国碰上的那些难题,原国想灭掉楚国只能另图蹊跷了。
“巴国愿为我从属,寡人已向巴国使节提议,派兵常驻保证巴国安全。”智瑶说道。
智开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看到自己儿子脸上出现情绪波动,智瑶心情开始变得愉快起来。
父子相处嘛,很复杂也很简单的。
作为父亲捉弄儿子是一种娱乐节目,不管几岁都是这样。
“寡人已决议出兵三‘师’进入巴国,此前巴人需要开辟路径,太子大婚之后,使妻子有孕,与窦氏诸人一同前往罢。”
智开就知道要倒霉!蜀国和巴国都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国了。
巴国又称为大蛇国,说他们是国家吧,其实没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并且内部各种部落联盟林立又互相对立。
蜀国也有另外的名字,他们称呼自己为葵蚕国。
如果现代的考古学家相关研究靠谱的话,蜀国成立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姬周,甚至早于殷商。
这两个国家里面,巴国跟中原的交流要早一些,并且远比蜀国更加频繁。
当前巴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被称为巴子,没有其它特殊含义,也就是初代的巴国之君因为派兵参与讨伐殷商被周天子封为子爵。这样一算,巴国也算是诸多分封国之一了。
蜀国跟中原的交流几近于无,同时也没有得到姬周王朝的册封,他们跟巴国的恩怨情仇挺多,算实力是蜀国比巴国强,只是因为两国群山林立的关系,打来打去不知道打了多少年仍旧没有将对方彻底打死。
巴国跟中原交流较多,可是巴国的文明层次其实不比蜀国高,不止是蜀国比较古老的关系,跟巴国只是一个名义上国家的原因最大。
智瑶没有记错的话,巴国前前后后一直在被周边的邻居殴打?
事实上也是那样,巴国的老仇敌蜀国不算,秦国和楚国也时常侵略巴国。
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楚国出兵约十万入侵巴国,攻占了巴国的“庸(上庸)”等地。
楚国在巴国抢得土地之后,先后建立了不少城邑,其中最大的便是“庸”城,又在“庸”的东部修建了一座武城……,不对,用楚国的说法应该叫方城。
本来楚国会继续对巴国用兵,只是当时的智氏已经在谋算楚国,打断了楚国对巴国的军事部署。
不管是之前的晋国,还是现在的原国,其实都没有跟巴国或是蜀国有过官方的正式联系,两国派遣使节团到“濮阳”谒见,还要请智瑶做主什么的,着实挺令人感到意外。
智瑶当然不会马上召见两国的使节。
比起巴国和蜀国,楚国对原国要重要得太多太多了。
“不对……,蜀国和巴国对我一样重要!”
智瑶记起来一件事情,历史上秦军灭亡楚国的战役,秦军就是从长江上游乘船顺流而下,并且这一条水路补给线保证了秦军的后勤供应,尤其节省了陆路运输的巨量消耗。
宰予应差不多汇报完了。
楚国明确表示非常愿意跟原国联姻,就是在联姻人选上出现了老大难题。
宰予给出了明确的建议,不能因为想要导致楚国发生内乱选择翁主,联姻人选只能是公主。
很多人搞不懂“翁主”是什么,当作后世王爷的女儿就行了,也既是郡主。
意识到蜀国和巴国重要性的智瑶在宰予汇报完毕之后,选择同时召见两国的使节。
两个穿着有别于中原服饰的人过来,其中一个暴露在空气的皮肤上有着许多刺青,另一个虽然也有刺青却没有那么密密麻麻。
刺青最多的那人来自巴国,他脸上有着斑斑点点的刺青,会让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浑身起鸡皮疙瘩,恶心完了就是想要拿利刃狠狠地刮掉那些斑点。
蜀国的使节脸上刺青是额头和脸颊上的一横一横,怪异依旧还是显得无比怪异,总是比脸上满布斑斑点点看着要顺眼多了。
双方语言肯定不通,需要经由翻译才能知道互相在讲什么。
原国知道有蜀国和巴国的存在,只是此前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管,官方肯定没有懂蜀国语言和巴国语言的人,民间则是不太好说。
只不过,哪怕原国民间有人懂蜀国语言或巴国语言,临时去找也来不及了。
有那么一个事实,别以为蜀国或巴国只有一种语言,部落林立之下,语种一定多到吓人。
蜀国和巴国显然早有准备,他们带来的是懂得己方语言与周王室雅语的翻译。
经过翻译的传达,智瑶可算搞明白两国出使原国是怎么个回事。
说白了就是蜀国和巴国又继续开打。
巴国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先感谢原国解救巴国,又请原国帮忙阻止来自蜀国的入侵。
关于原国解救巴国一事,就是智氏化家为国之前迫使楚国从巴国境内撤军的事件,原国史书上并没有记录这一件事。
智瑶联想力足够,再加上记忆力不差,才给联系上原国什么时候救过巴国。
因为巴国认为原国救过巴国一次,干脆就虚构出自己有一位老大的事情吓唬蜀国,并且想要将有一位老大的事情给坐实了。
蜀国那边听巴国一再吹嘘自己的老大有多么多么厉害,有没有被吓住不清楚,想要了解巴国的老大到底有多么强大,才选择派遣使节团出使。
有点诡异的是,蜀国的使节团是跟巴国使节团一块走出山区,先去了“新田”才知道晋君成了一座城池的城主,有一个智氏统治的原国取代了晋国。
相同的是,蜀国和巴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原国的强大。
话说,从进入到原国的疆域,走了将近四个月看了那么多城邑,带着多了解的意愿进行打听,得知晋国的疆域面积有多大,曾经出动兵力的多寡,仍旧完全不了解,他们不是眼睛瞎,应该说是心瞎或脑子有坑了。
“如此说来,葵蚕国愿意岁岁进贡,换取大原不出兵讨伐?”智瑶暂时还不了解自己多了一个小弟叫巴国,只知道巴国请求原国进行庇护。
翻译叽哩哇啦对蜀国使节讲了一大串音节。
蜀国使节又是叽哩哇啦讲了一大串。
双方交流的时间有点长,着实讲了不少话。
后面蜀国的翻译才对智瑶禀告道:“正是。”
“……”智瑶有点迷了,两个字的回答而已,至于说那么一大串吗?
这倒是给了智瑶一个提醒,经过翻译的对话不一定正确,或许翻译还会从中作梗,不能轻易给出什么承诺。
会面继续,该谈什么也接着谈,只不过仅能算是初步的接触。
“你等且先学会原国语言,再行谒见。”智瑶说这话时,面容老和蔼了。
蜀国和巴国的使节在一脸茫然中被请了出去。
智瑶看向台狐,吩咐道:“寻来懂得蜀国语与巴国语的人,你亲自领着与两国使节接触。”
台狐也知道今天的接见过于草率了,赶紧应:“诺!”
其实这也是初次遇到这种情况,没有经验所导致。
毕竟,原国有过交流的国家,前来出使的正使起码懂得说“雅语”,没有语言不通的困扰。
既然周王室没了,自然也不需要周室“雅语”的存在,该换成原国的语言。
而智瑶已经在原国做统一发音的普及。这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尽管耗费的时间会很长,做了总比不做好,不是吗?
始皇帝做到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智瑶不止要追寻始皇帝的脚步,明知道难度还是想要给加上话同音这一条,一代人完不成就下一代人接着做,直至将目标完成。
讲实话,智瑶把秦国灭了,清楚关于“大一统”的理念决不能丢,要不然哪怕原国一度无比强大,还是会遗祸无穷的!
纵观世界历史就知道了,出现过的强盛帝国不少,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的独有华夏。这是因为域外没有“大一统”的理念,诸夏的“大一统”理念则是深入人心。
关于“大一统”的理念,始皇帝其实是执行者,提出相关理念的人是秦惠文王赢驷,后继一大帮人杰一起逐步完善。
让“大一统”在诸夏根植的人还有三位,第一位是创立汉帝国的刘邦,第二位是完成思想大一统的刘彻,第三位是司马政权(两晋)终结之后再次让汉人翻身的杨坚。
这种伟大事业能够参与进去就是荣幸,没有必要再去分个人贡献值的高低了。
智瑶侥幸“生”的比那些伟人都早,一开始只想要获得权力,后来致力于创建国家的强大,到了完全有实力一一灭掉列国达成“一天下”的成就,自是应当有更崇高的理想了。
<aid=wzsyhref=《高天之上》</a>
在智瑶登极后的第九年(前457年),同时也是莒国灭亡的第一年,一道急报从齐地传到“中京”。
所谓的“中京”就是原国正在建造的新都城。
消息则是越王勾践一再派人侦查,确认原国并没有在莒国或东来周边屯兵,还派出使节团前来试探原国的态度,最终果然还是没有忍住诱惑,选择了进军东来!
“大王,勾践亲率两万大军出莒地,另有六万越军由文种统率向西侵入杞国。”
“正值越国与大原联姻之际,越王突然出兵?当是以为大原此时专注太子婚事不会出兵。”
“探子回报,越国亦在动员,有兵三万经运河北上。”
智瑶听着一条条汇报,脸上表情没有什么波动。
本就是原国设下陷阱等着越国上套,早做好了相关的应对方案,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才是怪事。
智开轻声问道:“越军动员十一万大军,穰苴将军麾下仅有两个军团,是否新增兵力支援?”
原国的两个军团就是七万五千名武装到牙齿的战兵,别提司马穰苴对齐地山川地理的熟悉程度,加上十一万越军的素质绝对是良莠不济,原国准备的兵力怎么会不够呢?
如果说智瑶有什么疑问的话,只剩下司马穰苴能不能将北上的越军以及勾践本人歼灭,入侵越国本土需要再增派多少兵力。
“太子。”智瑶先唤了一声,示意智开集中精神仔细听,才继续往下说道:“勾践吞并吴国,吴人从未归心,一胜再胜自是无忧,一败则必然一败再败,直至国祚无存。此乃勾践行事手段所注定之事。”
越国才吞并吴国多久?别说勾践消灭吴国的手段和过程都是那么的不光彩,吴国人能服气才是怪事。
喊着为夫差报仇起事的吴国人从来不少见,他们只是被越国用异常血腥的手段一次又一次给扑灭,可是血腥仍旧没有彻底吓倒吴国人。
智瑶跟智开说那些,主要是提醒做事不折手段是最后的选项,身为一国之君能够堂堂正正,不要总是依赖阴谋诡计去完成某件事情。
那么,原国勾引越国入侵东来不算是阴谋吗?要说算,肯定算是的。可是真正算起来,阳谋的成份占比更大一些。
智开知道智瑶讲越国的事只会是顺带,一定还有与越国无关的相关事情要进行交代。
果然,智瑶接下来讲的是楚国,并且楚国一样只是顺带一提。
楚国那边闹了一场新动静。
楚国派出队伍护送出嫁公主,他们进入郑地会合前往迎接的原军,后一脚楚国楚王燕联合支持自己的大臣试图驱逐公孙宁,只是事败了。
是事败,不是失败。前者是有实施的计划,没有真正动手就被瓦解;后者是展开了行动,没有取得成功。
楚王燕事败的结果是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大臣被杀,听说那天“郢”都之外的河流飘满了浮尸。
河流有浮尸的原因不复杂,楚国处决犯人历来就是选择在河边,会不会砍脑袋取决于胜利者的心情。
事败被杀的人脑袋没有被砍掉,主要是公孙宁胜得太轻松。
公孙宁只是清理掉一批大臣以及他们的家人、心腹,没有废掉楚王燕,同时没有让事态进一步扩大。
那些消息传到“中京”时,得知事情经过的原国君臣直接给无语了。
因为支持楚王燕的大臣几乎全灭,原国挑动楚国内乱再出兵灭国的机会在变小,出动大军从淮南进军的难度增大,灭掉越国从西南包夹则是会面临曾经吴国碰上的那些难题,原国想灭掉楚国只能另图蹊跷了。
“巴国愿为我从属,寡人已向巴国使节提议,派兵常驻保证巴国安全。”智瑶说道。
智开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看到自己儿子脸上出现情绪波动,智瑶心情开始变得愉快起来。
父子相处嘛,很复杂也很简单的。
作为父亲捉弄儿子是一种娱乐节目,不管几岁都是这样。
“寡人已决议出兵三‘师’进入巴国,此前巴人需要开辟路径,太子大婚之后,使妻子有孕,与窦氏诸人一同前往罢。”
智开就知道要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