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系列·什锦拼盘

作者:唐鲁孙

我国考古学家缪小山先生曾经说过,根据《史记·三皇本纪》的记载,在天皇氏时期就有历法了。天、地、人三皇各传一万八千年,据以推算,中国早在三五万年甚至十多万年以前就知道如何记年了,可惜太古记事散佚失传,仅凭先民代代口述相传,至于确实的岁年,时至今日也就无从作明白的考证了。《通鉴》上有“伏牺(即伏羲)作甲历,天干、地支两者相配,六甲一转,天度一周,年以是记而岁功成,月以是记而日功成”的记载,据此则我国在六千四百六十一年前开始有历法,已经是确切无疑的了。中国历法流传了六千多年而岁序依然,现在尽管政府岁计以公历为准,并且实行了半世纪之久,而民间仍然习惯使用农历,当然有其不可磨灭的优点:第一,伏羲以迄黄帝修订的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标的,历朝修订历法,也都以星缠运行为准绳,周而复始,自有其永恒价值。第二,中国历法是采用十进位计数,配合甲子六十进位法计算精密,能跟公历并行不悖,政府民间各适其适。第三,中国历法按二十四节气,配合农时,中国是以农立国,对于农民作息,极为方便。有此三者,所以到现在奉行不替。

天干和地支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代号;“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代号。天干地支互相配合,可以演变成六十个代号,轮番使用,以记载年、月、日,也就是现在星象学家所说的六十甲子。最早王懿荣在中药店买来的龟板(也就是殷墟甲骨)中,就发现殷商时期以干支略年的记载,虽然不十分完全,可是可以证实是殷商肇始的,后来燕京大学搜藏殷墟龟甲上,把六十甲子,全部在二十几块龟甲中刻画出来,更得了殷商时代就以干支记时的确证。

二十四节气

历书最注重的是节气,节气也就是天候,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由来,是古人把一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从二分(春分、秋分)到二至(夏至、冬至)分为四个等分。从春分以零度开始,夏至九十度,秋允一百八十度,冬至二百七十度,再回到春分,恰恰是三百六十度,每隔九十度又各分成六等分,四乘六得二十四,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恰好每个月有两个节气,这就是节气的由来。关于二十四个节气,古人为了让人便于记忆,曾经编了一个口诀:“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大寒小寒。”如能熟记口诀,则哪月是什么节气,就不会忘记了。

流年图

翻开历书第一页上端,是一幅流年图,也就是一只定方位的罗盘,图心先定东西南北方位,方位外层,排列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文王八卦,不过这不是一看而知的,必须对周易有深入的领悟,才能窥知其中奥秘。简单地说,八卦是代表八个方位,八种事物的。八卦外层跟罗盘中心之间有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也就是中国星象学家所谓之“九官”。意大利有一位女星象学家海伦拍蒲探赜索隐,她发现这是太阴系的九大行星,其中微妙通玄,研机杜微,现在还没达到融会贯通程度。图的最外层,有大利、大凶、小利、清吉等等字样,是星象学家根据阴阳五行配合干支推算出来的,不是我们外行人,一望而能断定何者为吉,何耆为凶的。

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研究天文学的专家们,把天体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东方为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北方为井、鬼、柳、星、张、翼、轸。垣是大区,宿是小区,左边为东方属青龙,右边为西方属白虎,前边为南方属朱雀,后边北方属玄武,环绕周天,周而复始,运行不息。

关于中国历法,在清代是由钦天监主持推算,制订时宪书颁行全国,现在改行阳历,每年春节之前,书报摊上五花八门的时宪书,生意还挺不错的。逛街买一本时宪书,带回去给尊长们,没事时翻阅翻阅,好像还颇受欢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