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懂了没有

作者:戴建业

——《国学经典读本》序

近些年“国学热”在不断升温,全国各地自发地办起了不少青少年“读经班”,国内不少著名学府开办了“国学班”,有的甚至还成立了“国学院”,国务院学位办也正在征求全国相关专业学者的意见,准备把“国学”设为一级学科,将“国学”纳入国家的学科建制。

晚清政府中止科举考试以来,四书五经就不再是学生必须诵读的经典,儒家礼义就不再是人们必须谨守的行为准则。从五四“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狠批封资修”,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一直是许多读书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孔子被说成是我们专制落后的罪魁祸首,传统文化似乎是我们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国外感受到的窝藏和在国内见到的乱象都被算在儒家的账上。

一个世纪的轮回,孔夫子为什么从千夫所指到再次被众人推崇呢?国学为什么从被唾弃到再次被人珍惜?我想个中缘由主要有如下四点:

首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儒家文化圈经济的成功,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崛起,使人们看到了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不仅不是经济繁荣的障碍,而且还是推动社会经济繁荣的文化动因,它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强大的活力。

其次,今天人们只是一味追逐金钱,只知道满足自己的物欲,造成人与自然的紧张,人与人的隔膜,人与社会的疏离,结果是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幸福,满足了物欲但体验不到快乐,大家这才发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的传统文化,正是医治“现代病”的良方。

再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化浪潮,严重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如今没有什么规范能检束人们的身心,也没有什么准则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在一部分人眼里,见利忘义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受其害,大家连饮水、吃饭都没有安全感。喝奶怕添加了三聚氰胺,吃饭怕用的是地沟油,面包和馒头中怕有漂白剂,吃猪肉怕有激素和瘦肉精。此时不只是我们意识到儒家仁爱、礼义、气节、操守、诚信这些传统的道德价值多么重要,就是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也是如此。鉴于日本青少年行为失范的现状,最近日本文部省要求小学生增加读《论语》的时间。联合国前年也将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与人、国与国交往的准则。

最后,一个民族要是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根,这个民族就难有很强的凝聚力,这个民族中的个体就可能出现民族认同危机。一个国家要是没有富于特色的主导文化,这个国家就不会有文化软实力。

“国学”就是指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我们这些后人有义务更有必要去学习它、继承它、光大它。

我之所以承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邀约,出面主编这套四本《国学经典读本》,主要是我觉得它对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丛书在编排上颇费匠心,一是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如为小学低年级编写的第一本从“讲礼貌”“重友爱”谈起,第二本接着讲“守诚信”“奉节俭”“近自然”,这些内容对于小孩来说具体易懂;到高中的五个单元分别讲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相对复杂抽象的内容比较适合高中生理解。二是既能抓住要点又生动活泼。每一讲都有四个板块:“经典要义”是经典名言摘要,突出该讲的讨论的主旨;“古风楚韵”选录古代一些幽默风趣的故事,阐述“经典要义”的思想,并穿插一两首歌咏楚国的名诗名句;“经典释义”主要选录古代启蒙教材中被人传诵的章节;“知行合一”则是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与游戏时,不知不觉地将国学的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化为自己的行动,从他们的举手投足和言谈举止,就能让人感觉到他们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丛书中选录和编写的许多故事,谁读后都会捧腹大笑;“知行合一”这个板块设计的不少活动和游戏,谁参与其中都会兴味盎然。

但愿青少年朋友经过“国学启蒙”后,有礼貌但毫不拘谨,讲原则又不失其灵活,文质彬彬而又生龙活虎,仁爱博学而又富于创造力。

是为序。

《国学经典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