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努尔楠的声音属于那种音量不大,穿透力却特强的类型。娇脆、清晰,像是在一面镜子上挥撒着一把又一把的宝石——海蓝、碧玺、石榴石、水晶、玛瑙、猫眼、紫金石、霜桃红、缅玉……叮叮当当,晶莹悦目,闪烁交汇……等你缓过神来,俯首去拾捡的时候,另一把又五光十色撒了下来,真正的“应接不暇”啊。而对我来说,这小孩声音的最大魅力还是在于:他的话我一个字也听不懂。

但他才不管这些呢!他只管说,很认真地娓娓道来,神情专注,以强调自己正说着的这件事是必须得到重视的。他眼睛黑白分明地望着我,时不时夹着一两个手势进行补充或加重语气。有时也会停歇三两秒,等我表态。看我不说话,又独自解释或补充了下去。表情越发郑重,内容之严重性直追环保、和平与发展。

最后我终于迫使自己从这片魅惑力极强的语言氛围中清醒过来,努力地、仔细地辨识其中似曾相识的哈语词汇……

终于听懂了——

他在反复地说:“……苹果有吗?瓜子有吗?糖有吗?汽水有吗?……”

我说:“钱有吗?”

说完这话,立刻后悔得想踢自己一脚!多没水平!多煞风景,多俗气!

果然,他听后愣了一下,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地微张着鲜艳的小嘴:“钱?……钱……”然后神情立刻沮丧下来,一副被伤得体无完肤的样子。

我连忙赔上笑,抓了满满一把杏干,又抓了一把瓜子,统统塞给他。小家伙噙着眼泪微微嘟囔着什么接过来,慢而小心地,一颗不漏地把瓜子从柜台上抹入胸前的小口袋里。然后仍是一副难过万分的样子,转身一步一步,委委屈屈地走了。

我妈说:“这小孩简直比我还贼!”

我可不那么认为,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嘛!四岁还是五岁?

下次努尔楠再来的时候,仍然是坦然晴朗的样子。这回什么也没说,首先递上来一张绿色的纸条。

“你看你看!”我接过那张钱在我妈面前晃了晃,然后往这小孩衣兜里满满地塞了糖和瓜子。他欢天喜地地走了。我妈说:“不过两毛钱,看把你高兴的!”我高兴的可不是这个,努尔楠实在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可是,他总是穿着褴褛的宽大的衣服,长长的袖子一直垂下来盖住指尖,上面打满了补丁;肩缝上脱了线;鞋尖被大拇指各顶出一个洞来。但他并不为此感到些许的难为情。他回过头来,像戏剧里甩水袖一样把小手从肥大的袖子里抖出来,扒在柜台上,露出鼻子以上的部分,神情专注而坦白。山里不会有因衣着简陋而局促不安的小孩,因为所有的小孩都是那副样子。甚至我也是将开襟毛衣套在西服外套外面的,里三层外三层套了一大堆裤子,还光脚趿了妈妈的那双大两号的凉鞋,整天“呱哒”而来“呱哒”而去。

小努尔楠小胳膊小腿儿,小而整齐的模样像很多动物小时候那样可爱,比如小鸡,小羊羔,小猪小狗小兔子等。可如果这小人儿再领一个又小了一号的小人儿站在一起,那情景更令人稀罕了。那个小人儿可能是个弟弟,小得连名字都问不出来,不过可以摇摇晃晃走路了。努尔楠牵着他从草场尽头远远走来,得好半天工夫才能磨蹭到河边浅水段处。然后大的弯腰抱起小的——当然只能勉强使小家伙双脚离开地面而已。他紧揽着弟弟的腰,努力向后弓着腰,仰着脸,在哗哗水流中打着踉跄往前走。弟弟被他架在胳膊下似乎相当不舒服,缩着脖子,小肩膀被梗得高高耸起,衣服也撩得老高,小肚皮都露出了一大截,双腿直直垂着,比上吊还难受。相信看到这幕情景的所有人都会立刻冲上前,跳进水里,一把捞起两个小不点统统撂上岸。

弟弟,倒是没见他说过话。努尔楠大珠小珠落玉盘地阐述他的意思时,弟弟就极其严肃地望着他,还微皱眉头。假如努尔楠站在他左边,他眼珠子就往左边瞅;努尔楠站在右边,就往右边瞅;假如努尔楠站得太高了,他就努力把眼珠子往上翻——反正头是绝对不会摇来晃去地乱动的。整个人儿看起来端正极了。

我问努尔楠家在什么地方。他向山谷尽头指了指,为了表示极远,还是踮起脚尖指的。然后又叮叮咚咚独自说出一大通来。我拼命猜想这其中有没有一句是欢迎我去他家做客。

今年沙依横布拉克这一带毡房十分分散,一个绝不会在另一个的视野之中,我真想知道像小努尔楠这样的孩子究竟怎样在各自偏远寂寞的童年中成长并快乐着的。他的父母总是会很忙,除了牧放牛羊,夏天还得晾制够一整年食用的干奶酪,还得剪羊毛、擀羊毛毡、打草;他的弟弟总是不说话,他没有同龄的伙伴;他不知道转场之路以外的世界;他的父母不会给他什么钱,而在这样的地方,他有钱也买不到什么东西;他没有汽车模型、卡通玩偶和专家们发明的“开发智力”的模板图片;他甚至不懂些许的汉话。无论他多么认真专注地表达,也只能让我理解这表达的“认真专注”。就像他满心明朗的世界,除了令我感觉到其明朗之外,再一无所知。我天天看到努尔楠远远地穿过山谷向我们这一片帐篷区走来,到地方后,不停地对这个说什么,对那个说什么。仰着脸,双手摊得很开,比划着,有时还转身在原地绕个大圈,表示他描述的东西足足有那么大。

我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想听听,他弟弟又会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