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孚先生在《岛居新文》中说,报上许多文字越来越粗糙,大半是由於不细心。他说,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有一则广告竟改“汗青”为“汉青”;“差强人意”是勉强满意、还算满意的意思,有专栏文章竟误用为“不满意”、“很不满意”;《西游记》里唐僧念“紧箍咒”去对付孙行者,有人竟说“中方的金刚圈愈收愈细”,不知“金刚圈”是什么?《良友》杂志上的璧华也为文谈报章标题的语文问题,说娱乐版上写林青霞的女婴,标题说“啤啤亮相有闺秀风范”,按“风范”指美好的风度和神态,是内涵的外露,成年人才有;郭富城拍戏受伤,记者问他今后会不会加强防护,他说不会,只靠自己小心,报上标题竟说郭富城“弃安全措施有恃无恐”,按“有恃无恐”是有可依仗而无顾虑,郭富城“有何所恃而不恐”?璧华说,报纸天天出数十万字,句句无可挑剔根本不可能,但要求每条大标题都尽量少出错,应该不算苛求。

罗先生是资深报人,是优秀的文章大家,他说报上文字多粗糙,正是时下通病;他肯这样指出病句,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应该仔细阅读,警惕自己。璧华是编辑,文章写得很好,一股专业的精神更值得抓笔桿的作者和编者效法。执笔前我也在娱乐版上看到一条标题出现“大造文章”四字;文章只能“做”,不可“造”,粤语两字同音,造成不少混淆。璧华的文章也谈到电视上念错字的问题,还提到电视影响深远,每一句话观众都可能仿效,因此更应该注意语言的规范问题。电视影响社会的课题英美各地也讨论了多年。他们也注意到电视的发达会降低年轻人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会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对话;语言会变得粗俗,社会会弥漫暴戾。我虽然一直在关心甚至忧虑文字传媒和电子传媒的质素,却始终不觉得悲观失望。社会上毕竟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心中充满温情;大家对传媒的关怀以及通过传媒传递给社会的关怀,无日不教人欢喜。八十年代有人投书给《泰晤士报》说:“上星期一我相信我听到了今年第一只凤凰的啼声。谁说牠绝种了?欢迎回来”(\"Sir, Last Monday I believe I heard the sound of the first phoenix of the year. Who said it was extinct? Welcom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