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少年当即去帮忙套了车,因朱虎去世,子孙都需服丧,这时候骑马招摇过市不合适。坐进车里,摇晃颠簸,朱广索性闭着眼睛。
黄巾之乱如期而来,但对并州好像影响不大,至少目前看来是。而且历史上,好像也没见有丁原、吕布、张辽、高顺这些人战黄巾的记载。但是黄巾起义,是很多三国英雄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这是一个机会。
好些三国穿越文,主角都是靠着打黄巾起的家。如今自己虽然有几分虚名,也有帮子弟兄,可终究是白身。即将到来的三国乱世,没听说哪个白身能成事的。
袁绍四世三公不用说;曹操在剿灭黄巾之后,也成了西园八校尉之一;刘备最不济,可也号称是中山靖王后裔,孝景帝阁下玄孙,积极地参与镇压,后来因功得了官职。
没点功名,在汉末三国是混不走的。战黄巾,显然是获取功名的一条好路子。可一想到自己的年纪就他妈蛋疼,当个郡吏还不够岁数啊。
外头嘈杂,马车停了下来。
有人掀起了车帘朝里头张望,却是把守城门的士卒,其实早知是朱广,不过例行公事。冲朱三公子点了点头,便放下车帘。人家一身素服,难道你还热情地打个招呼,问吃了没有?
就在车帘放下的那一刻,朱广依稀看到一张脸,有些印象,好像前几天才见过。仔细一想,对了,就是那日祖父病危,自己赶回朱府时,这人正从家里出来。当时也觉得他眼熟,到底在哪见过?
悄悄掀起车帘一角朝外窥视,这一看不打紧,朱广真就想起他来!
到了沙陵马场,见了那几个轻侠少年,听人家奉承几句,安顿下来之后,朱广便叫了张辽高顺,进屋掩门。
见他这般谨慎,都以为是商讨黄巾贼的事情。
“刚才,我在城门口看见一个人,仔细一想,那日我回朱府时他正从里面出来,这个人,我们都见过。”
朱广目光如炬,哪还有先前黯然神伤的模样?
“我们都见过?谁?”张辽问道。
“记不记得上回北上,那个叫魁头的鲜卑少年?”
一句话唬得张辽高顺都变了脸色,魁头?他跑云中来了?怎么个情况?不甘心,找上门来了?
“公子没看错?真是魁头?”
“不是魁头。”朱广摇摇头。“当时魁头出阵要跟我决斗,有一汉人跟在他身边,就是这厮。”
张辽百思不得其解:“鲜卑王庭的人,怎么会出现在朱家?”
朱广看着这两个小兄弟,几年相处下来,对他们还是很了解和信任的。高顺沉默寡言,但极为忠厚可靠。张辽有义气,也有本事。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你们都是我最亲近的人。”朱广这句开场白,就让张高二人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遂不言语,静候下文。
“鲜卑前任首领檀石槐,曾经想让朱家作内应,谋夺云中。我祖父当时没答应,但父兄应该动了心。现在,鲜卑王庭的人出现在朱家,应该还是为这事。”
屋子里沉默许久,跟黄巾作乱比起来,这才是真的大事!因为它就发生在身边!
“你怎么看?”这是问张辽。
张辽低着头半晌不说话,良久,方才道:“这是公子家事,一切但凭公子。”
朱广又转向高顺,仍旧习惯性地唤道:“阿顺呢?”
高顺迎着少主的目光,语气坚定:“若主公投了鲜卑,少主的名声就坏了,不能坐视。”
朱广默默颔首,正是这个道理,我不指望从你那里得到什么,可你也不能让我背黑锅啊。这事我必须不计一切代价给他搅黄了!
张辽见朱广神情冷峻起来,略一思索,即道:“我料,那人出现在云中,怕是鲜卑犯境的前兆,不能不防。府中虽然有我们自己人,但探听毕竟有限,得广布耳目才行。”
“有道理。”朱广道。“这样,家在城中的,这段时间就不要出来了。留意城中的动静,我戴着孝,不方便出头露面,你就应付这摊事吧。”
“诺。”张辽应下,立即就出去安排了。
高顺早想着一个问题,此时提出来:“少主,要不要召集人马?”
朱广抬起一支手掌,看了片刻,想起祖父临终嘱托,轻声道:“暂时不必吧,我们一闹得鸡飞狗跳,先就惊了郡里。”
光和七年三月的大汉,才真是鸡飞狗跳。
黄巾乱起,天下响应,洛阳震动!大汉天子刘宏,封他的大舅哥,大将军何进为“慎侯”,总镇洛阳,又置“八关都尉”捍卫京师!
把自己老窝护得铁桶一般后,这才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总的来说,两个对策。一是大赦党人,平息权贵豪强阶层积累已久的愤怒;二是发天下精兵征剿黄巾贼,诏卢植、皇甫嵩、朱儁三路出击。
外头打得火热,并州也不太平。朱广撒出人马,越过边境去。竟发现许久不见踪影的鲜卑人又敢到边界地区放牧,这显然是有所依仗。看来,和连的战事打完了,鲜卑主力已经回到弹汗山王庭。
再联想到有鲜卑人的使者出入朱家,几乎可以断定,和连也开始打云中的主意了,而且极有可能是在春夏交接之际来犯。这个情况朱广当然是要知会张杨的。
不过,自从上回到城门口看到鲜卑使者之后,尽管他广布耳目,却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好似父兄没了下文一般。
朱府内,仍服丧的朱达父子三人聚在一处,关门掩窗,遣散下人,正商量着事情。
“黄巾贼起,幽冀已然大乱!并州兵强劲,朝廷早早晚晚要调去助剿,到时仅边郡兵力如何抵挡胡骑?云中首当其冲,无论如何避不开的!府君老迈昏聩,所依仗者,都尉和张杨几人而已。父亲,早作决断啊!”
朱昌极力劝说其父。
他这话,朱达不是不明白,只是老父在时曾数次明示暗示,万不可行背逆之事。实在不得已,哪怕举家迁出云中,往他郡避祸,也不可投鲜卑。
但谈何容易啊?朱家本是云中豪商,现在财路已断。城外本有些田庄马场,如今也指望不上,整个一坐吃山空。如果还要迁往他郡,那就彻底没落了。去年韩家迁往太原,居然沦落到要向朱家筹措路费……
“是啊,父亲,祖父的丧礼办得是风光,花钱如流水一般。再这么下去,就,就不说养那几百号亡命之徒,连我们吃饭都成问题了!”朱盛踞坐着,那肚子都堆到膝盖上了。
“也没见你少吃?”朱达盯次子一眼,没好气地说道。
“儿这是为家中着想!当年我们风光时……”
“你闭嘴!”朱昌喝道。
朱达突然泄了气,直摇头道:“作吧,天下大乱了,便没我们响应,这云中怕是也保不住啊。”
朱昌见父亲答应,忙道:“那儿子这就去遣人回话?”
“千万仔细,务必选可靠的人,这事不能有半点差池!否则我们朱家就是灭门之祸!”
“诺!”朱昌应一声,起来穿鞋就要走。
不料二弟朱盛却唤道:“兄长别急。”
朱昌看向他:“怎么?”
朱盛看一眼父亲:“是不是忘了一个人?”
“谁?”父兄异口同声问道。
“三弟。”
朱昌将脚收了回来,缓缓落座回去,若有所思。朱达扯着胡子半晌无言,没错,这事朱广还不知情呢。
“是啊,父亲,三弟怎么处置?”良久,朱昌问道。
“怎么处置?”朱达觉得长子的话有问题。阿俗是忤逆,是顽劣,是不是东西,可他是我亲儿子,是你们亲弟弟,我难道扔下他不管,任他在外浪荡,万一让胡人撞上了,还有上回的运气?
见父亲语气不对,朱昌忙道:“父亲误会儿子的意思了。不是说要抛下阿俗不管,而是……这事没那么简单。”
“就是。”朱盛鼻子里哼一声。“儿听说,他这两年在外头与云中少年们为伴,整日习武游猎,还经常北上入鲜卑境。如今家中要投鲜卑,他肯么?”
这些事,朱达也有所耳闻。幽并风气本来如此,再加上那逆子胆肥,有他不敢干的事么?可是,朱盛也说得没错,若投鲜卑,那小子怕还真不肯呢。那些玩伴少年倒不是个事,关键他自打那回让人打了脑袋,昏迷几天之后,身上便好似涨了无穷的力气。这两年,老父亲偏袒溺爱,亲自督促他习武,手段已然了得,若是犯起浑来……
左思右想,不得要领,遂问计于长子:“你说怎么办?”
朱昌成竹在胸,道:“阿俗虽非我们一母同胞,但终究是亲兄弟,不管他犯了多少错,惹了多少事,都只当他年幼无知,不与他计较。不管我们做什么事,肯定是要带他一起的。”
这话听得朱达脸上舒展了些。
“但是他现在手段了得,听说祖父打了一柄百零二斤丈三百炼刀给他,寻常七八个汉子根本近不得身。他不肯时,若来硬的,终归不好。儿的意思,莫如这样……”
语毕,目光飘向二弟,只见朱盛点头犹如捣蒜。
几个少年当即去帮忙套了车,因朱虎去世,子孙都需服丧,这时候骑马招摇过市不合适。坐进车里,摇晃颠簸,朱广索性闭着眼睛。
黄巾之乱如期而来,但对并州好像影响不大,至少目前看来是。而且历史上,好像也没见有丁原、吕布、张辽、高顺这些人战黄巾的记载。但是黄巾起义,是很多三国英雄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这是一个机会。
好些三国穿越文,主角都是靠着打黄巾起的家。如今自己虽然有几分虚名,也有帮子弟兄,可终究是白身。即将到来的三国乱世,没听说哪个白身能成事的。
袁绍四世三公不用说;曹操在剿灭黄巾之后,也成了西园八校尉之一;刘备最不济,可也号称是中山靖王后裔,孝景帝阁下玄孙,积极地参与镇压,后来因功得了官职。
没点功名,在汉末三国是混不走的。战黄巾,显然是获取功名的一条好路子。可一想到自己的年纪就他妈蛋疼,当个郡吏还不够岁数啊。
外头嘈杂,马车停了下来。
有人掀起了车帘朝里头张望,却是把守城门的士卒,其实早知是朱广,不过例行公事。冲朱三公子点了点头,便放下车帘。人家一身素服,难道你还热情地打个招呼,问吃了没有?
就在车帘放下的那一刻,朱广依稀看到一张脸,有些印象,好像前几天才见过。仔细一想,对了,就是那日祖父病危,自己赶回朱府时,这人正从家里出来。当时也觉得他眼熟,到底在哪见过?
悄悄掀起车帘一角朝外窥视,这一看不打紧,朱广真就想起他来!
到了沙陵马场,见了那几个轻侠少年,听人家奉承几句,安顿下来之后,朱广便叫了张辽高顺,进屋掩门。
见他这般谨慎,都以为是商讨黄巾贼的事情。
“刚才,我在城门口看见一个人,仔细一想,那日我回朱府时他正从里面出来,这个人,我们都见过。”
朱广目光如炬,哪还有先前黯然神伤的模样?
“我们都见过?谁?”张辽问道。
“记不记得上回北上,那个叫魁头的鲜卑少年?”
一句话唬得张辽高顺都变了脸色,魁头?他跑云中来了?怎么个情况?不甘心,找上门来了?
“公子没看错?真是魁头?”
“不是魁头。”朱广摇摇头。“当时魁头出阵要跟我决斗,有一汉人跟在他身边,就是这厮。”
张辽百思不得其解:“鲜卑王庭的人,怎么会出现在朱家?”
朱广看着这两个小兄弟,几年相处下来,对他们还是很了解和信任的。高顺沉默寡言,但极为忠厚可靠。张辽有义气,也有本事。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你们都是我最亲近的人。”朱广这句开场白,就让张高二人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遂不言语,静候下文。
“鲜卑前任首领檀石槐,曾经想让朱家作内应,谋夺云中。我祖父当时没答应,但父兄应该动了心。现在,鲜卑王庭的人出现在朱家,应该还是为这事。”
屋子里沉默许久,跟黄巾作乱比起来,这才是真的大事!因为它就发生在身边!
“你怎么看?”这是问张辽。
张辽低着头半晌不说话,良久,方才道:“这是公子家事,一切但凭公子。”
朱广又转向高顺,仍旧习惯性地唤道:“阿顺呢?”
高顺迎着少主的目光,语气坚定:“若主公投了鲜卑,少主的名声就坏了,不能坐视。”
朱广默默颔首,正是这个道理,我不指望从你那里得到什么,可你也不能让我背黑锅啊。这事我必须不计一切代价给他搅黄了!
张辽见朱广神情冷峻起来,略一思索,即道:“我料,那人出现在云中,怕是鲜卑犯境的前兆,不能不防。府中虽然有我们自己人,但探听毕竟有限,得广布耳目才行。”
“有道理。”朱广道。“这样,家在城中的,这段时间就不要出来了。留意城中的动静,我戴着孝,不方便出头露面,你就应付这摊事吧。”
“诺。”张辽应下,立即就出去安排了。
高顺早想着一个问题,此时提出来:“少主,要不要召集人马?”
朱广抬起一支手掌,看了片刻,想起祖父临终嘱托,轻声道:“暂时不必吧,我们一闹得鸡飞狗跳,先就惊了郡里。”
光和七年三月的大汉,才真是鸡飞狗跳。
黄巾乱起,天下响应,洛阳震动!大汉天子刘宏,封他的大舅哥,大将军何进为“慎侯”,总镇洛阳,又置“八关都尉”捍卫京师!
把自己老窝护得铁桶一般后,这才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总的来说,两个对策。一是大赦党人,平息权贵豪强阶层积累已久的愤怒;二是发天下精兵征剿黄巾贼,诏卢植、皇甫嵩、朱儁三路出击。
外头打得火热,并州也不太平。朱广撒出人马,越过边境去。竟发现许久不见踪影的鲜卑人又敢到边界地区放牧,这显然是有所依仗。看来,和连的战事打完了,鲜卑主力已经回到弹汗山王庭。
再联想到有鲜卑人的使者出入朱家,几乎可以断定,和连也开始打云中的主意了,而且极有可能是在春夏交接之际来犯。这个情况朱广当然是要知会张杨的。
不过,自从上回到城门口看到鲜卑使者之后,尽管他广布耳目,却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好似父兄没了下文一般。
朱府内,仍服丧的朱达父子三人聚在一处,关门掩窗,遣散下人,正商量着事情。
“黄巾贼起,幽冀已然大乱!并州兵强劲,朝廷早早晚晚要调去助剿,到时仅边郡兵力如何抵挡胡骑?云中首当其冲,无论如何避不开的!府君老迈昏聩,所依仗者,都尉和张杨几人而已。父亲,早作决断啊!”
朱昌极力劝说其父。
他这话,朱达不是不明白,只是老父在时曾数次明示暗示,万不可行背逆之事。实在不得已,哪怕举家迁出云中,往他郡避祸,也不可投鲜卑。
但谈何容易啊?朱家本是云中豪商,现在财路已断。城外本有些田庄马场,如今也指望不上,整个一坐吃山空。如果还要迁往他郡,那就彻底没落了。去年韩家迁往太原,居然沦落到要向朱家筹措路费……
“是啊,父亲,祖父的丧礼办得是风光,花钱如流水一般。再这么下去,就,就不说养那几百号亡命之徒,连我们吃饭都成问题了!”朱盛踞坐着,那肚子都堆到膝盖上了。
“也没见你少吃?”朱达盯次子一眼,没好气地说道。
“儿这是为家中着想!当年我们风光时……”
“你闭嘴!”朱昌喝道。
朱达突然泄了气,直摇头道:“作吧,天下大乱了,便没我们响应,这云中怕是也保不住啊。”
朱昌见父亲答应,忙道:“那儿子这就去遣人回话?”
“千万仔细,务必选可靠的人,这事不能有半点差池!否则我们朱家就是灭门之祸!”
“诺!”朱昌应一声,起来穿鞋就要走。
不料二弟朱盛却唤道:“兄长别急。”
朱昌看向他:“怎么?”
朱盛看一眼父亲:“是不是忘了一个人?”
“谁?”父兄异口同声问道。
“三弟。”
朱昌将脚收了回来,缓缓落座回去,若有所思。朱达扯着胡子半晌无言,没错,这事朱广还不知情呢。
“是啊,父亲,三弟怎么处置?”良久,朱昌问道。
“怎么处置?”朱达觉得长子的话有问题。阿俗是忤逆,是顽劣,是不是东西,可他是我亲儿子,是你们亲弟弟,我难道扔下他不管,任他在外浪荡,万一让胡人撞上了,还有上回的运气?
见父亲语气不对,朱昌忙道:“父亲误会儿子的意思了。不是说要抛下阿俗不管,而是……这事没那么简单。”
“就是。”朱盛鼻子里哼一声。“儿听说,他这两年在外头与云中少年们为伴,整日习武游猎,还经常北上入鲜卑境。如今家中要投鲜卑,他肯么?”
这些事,朱达也有所耳闻。幽并风气本来如此,再加上那逆子胆肥,有他不敢干的事么?可是,朱盛也说得没错,若投鲜卑,那小子怕还真不肯呢。那些玩伴少年倒不是个事,关键他自打那回让人打了脑袋,昏迷几天之后,身上便好似涨了无穷的力气。这两年,老父亲偏袒溺爱,亲自督促他习武,手段已然了得,若是犯起浑来……
左思右想,不得要领,遂问计于长子:“你说怎么办?”
朱昌成竹在胸,道:“阿俗虽非我们一母同胞,但终究是亲兄弟,不管他犯了多少错,惹了多少事,都只当他年幼无知,不与他计较。不管我们做什么事,肯定是要带他一起的。”
这话听得朱达脸上舒展了些。
“但是他现在手段了得,听说祖父打了一柄百零二斤丈三百炼刀给他,寻常七八个汉子根本近不得身。他不肯时,若来硬的,终归不好。儿的意思,莫如这样……”
语毕,目光飘向二弟,只见朱盛点头犹如捣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