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将相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秦国的消息很准确,魏国最近确实在鼓捣三晋同盟。

曾几何时,强盛的‘霸魏’从不考虑盟友,数十万甲兵、二三十万武卒,足以令诸国臣服,但如今不成了,不只是因为攻赵之战、桂陵之战、河西之战、河东之战等一系列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力的持续衰弱。

为何魏国国力会持续衰弱?

在李郃的授意下,少梁以钜子墨践为首的‘前魏墨派’墨者正在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以便作为少梁的前车之鉴。

魏国驻少梁使者惠施亦参与其中。

他们通过辩论与研究发现,魏国其实在其国力的巅峰时期,就已渐渐偏离了前魏国名相李悝制定的种种法律,比如说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

当年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时,魏国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扫除了大量尸位素餐、对国家毫无贡献的旧贵族,使大量的田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在此基础上,才有四方人才投奔魏国,且魏武卒也随之诞生。

可随着这些年魏王不断地将土地赏赐给有功之士,赏赐给魏武卒,掌握在国家手中的土地已越来越少;相反,随着魏国称霸中原百年,当年被称之为‘淫民’的那帮人,即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那帮人,又开始慢慢出现,甚至变多。

魏王封赏的田邑渐渐不足以维持淫奢的生活这么办?这些人不想办法让名下的田邑增收,而是采取了一个更简单的办法:田地的收入不足,那我想办法多弄点田不就完了么?

于是土地兼并现象出现,各地的贵族想尽办法获取田地,甚至为此不惜违背法令、强买强卖,昔日生活在令狐邑的狐氏、田氏、王氏等几支氏族被迫西迁少梁,就是最佳的例子。

当这些土地慢慢落入地方贵族手中时,名相李悝当年‘尽地利’的精耕细作,也就逐渐偏离了当初的道路,勤恳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田地,只能为贵族耕种获取微薄的糊口之粮,耕种自然不会再有积极性,而各地贵族虽通过获取大量田地而得以维持淫奢的生活,但损害的却是魏国的根基。

你说魏王或魏相公孙衍没发现么?那不尽然,他们可能发现了,只是未必有魄力再来一次变法。

毕竟当年李悝变法的时候,魏国的外部环境还是相当和平的,非但还未与韩、赵撕破脸皮,秦、齐两国也没有能力成为魏国的威胁,这才使得魏国抢先成为了中原霸主。

可如今呢?不止秦、楚、齐三国日日夜夜盯着魏国,恨不得将魏国拖下霸主的位子,就连作为‘三晋’的韩赵两国也对魏国恨之入骨,此时若魏国因为二次变法而出现动荡,那保不定就是诸国联手瓜分魏国的景象了。

在这一点上,李郃很早就看出了魏国的弊端,因此他少梁从一开始就否决了‘赏赐田地’,改用将赏赐田地折算成粮收的俸禄制,宁可由国家财政来承担耕种人口的开销,也要确保土地、山林等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以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彻底推行‘精耕细作’。

观少梁近三年来迅猛的发展势头,可见李郃的主张是正确的。

或许日后少梁会开放土地买卖,但远不是现在。

对比发展潜力巨大的少梁,魏国无疑正走在下坡路上,但不可否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魏国的体量,只要不犯大错、不引起众怒,即使是秦、齐、楚三国,暂时也无力彻底取代魏国,更别说魏国还想挣扎一下。

三晋同盟,便是魏相公孙衍向魏王提出的建议。

当前魏国在对外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思路,一个是去年惠施献给瑕阳君,而后瑕阳君又献给魏王的‘联齐抗秦’——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尊齐’、‘联韩、梁’、‘抗秦’。

这条策略其实分两部分。

一个是‘尊齐’,承认齐国在东方的地位,默许齐国在泗上十二诸侯国施加影响,以此换取齐国对魏国的支持,组建‘魏齐同盟’。

第二个是‘联韩梁’,即在‘魏齐同盟’这个大框架下,拉拢韩国、少梁组建一个以魏国为首的小联盟。

如此一来,待等他日魏国击败秦国之后再掉头对付齐国,就相当于‘魏韩梁三国同盟’对抗‘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

别看‘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很唬人,其实这个联盟水分相当大,哪怕是这个同盟中处于第二位的宋国,惠施认为也不见得是少梁的对手,卫国与泗上十二诸侯就更别说了。

到时候韩梁两国替魏国解决掉宋、卫与泗水十二诸侯,留下魏国与齐国单独抗衡,齐国怎么赢?

或许有人会说,惠施怎么将赵国给落下了?

事实上惠施早前就预见了魏、赵和解,毕竟当时赵国已经不再是魏国的主要针对对象,而赵国也支撑不住继续与魏国交战,两国的和解是必然的事,之所以没有将赵国纳入联盟,就是考虑到韩国。

说来有点拗口,惠施认为促成魏韩梁三国同盟的前提,是默许韩、赵、少梁三国结盟,否则绝无可能说服韩国助他魏国击败秦国。

因此魏国不宜过于拉拢赵国,避免韩国感受到威胁——少梁则不在其列,毕竟少梁是韩国最稳固的盟国。

换而言之,惠施看出促成三晋同盟不切实际,因此在韩、赵两国之间选择了韩国,且让少梁取代了赵国的位置,有意组建一个‘小三晋同盟’。

鉴于少梁的体量,‘小三晋同盟’自然不如真正的‘三晋同盟’强大,但若双方真正较量起来,‘小三晋同盟’可未必会输,对上‘秦楚同盟’或者‘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也毫不逊色。

说实话,惠施的这个主张其实相当具有可操作性。

但很可惜惠施是瑕阳君一派的人,魏相公孙衍既已与瑕阳君撕破脸皮,又怎么会采用惠施的主张?

于是公孙衍又自己想出了一个‘联三晋、抗秦齐’的外交思路。

顾名思义,就是联合韩国与赵国,组建三晋同盟,对抗秦国与齐国。

说实话,这个思路远不如惠施的主张有可行性,别说秦、齐、楚三国,就算是韩国也不会认同——除非韩国希望日后以‘韩梁同盟’去对抗‘魏赵同盟’。

但没办法,为了维持在魏王心中的地位,公孙衍只能硬着头皮去促成三晋同盟。

三月上旬,自魏王与赵侯于漳水缔结《漳水之盟》后返回大梁,公孙衍便献上了‘联三晋、抗秦齐’的策略。

不得不说,这话可谓是说中了魏王的心坎。

自从在河西、河东两场战争中意识到他魏国已经不如巅峰时期那样强盛后,魏王便退而求其次地考虑起了‘三晋同盟’的事,毕竟这事天下各国谈论地太多了,以至于魏王也坚信,只要他能促成以他魏国为首的三晋同盟,那么他魏国恢复霸主时期的辉煌也就指日可待了。

公孙衍这项远不如惠施可行的策略,因此反而受到了魏王的采纳。

不过,如何说服赵国出兵相助魏国夺回河东呢?要知道魏赵两国刚刚和解,再者赵国在先前的战争中元气大伤,除非魏国许以重利,否则赵国如何会答应?

在这件事上,不得不说公孙衍确实有水平,不愧能当上魏相,他给魏王出了一个主意:“许赵卫地。”

言下之意,即将卫国之地许给赵国,默许赵国攻打卫国,以此换取赵国派兵相助。

魏王先是一愣,随即大喜。

要知道卫国在上一场战争中背叛了魏国,魏王对其恨地咬牙切齿,但由于卫国投靠了齐国,他也不敢报复卫国,如今即许诺赵国卫地之便报复了卫国,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欣喜之余,魏王又犹豫问道:“如何向齐国交代?”

公孙衍笑着说道:“何须向齐国交代?卫,背主之国,我大魏看在齐国的面子上不予教训,却没有理由去干涉赵国的兵事。再这,若齐、赵两国因此失和,这岂不是对我大魏更为有利么?”

“妙!”

魏王抚掌称赞,当即召集众臣商量此事。

很罕见地,在这件事上,素来与公孙衍不和的瑕阳君倒也没有反对,默认了公孙衍那拿卫国利益去交换赵国支持的做法,但也没有表示支持。

他只是劝说魏王:“联韩、赵不可行,不如联韩、梁。”

说白了,他还是坚持惠施的主张。

可惜魏王痴迷于促成‘三晋同盟’的美好景象,没有采纳瑕阳君的建议,命公孙衍立刻出使赵国。

十日不到,大抵是临近三月下旬时,公孙衍抵达邯郸。

此时赵侯已因为长久的忧劳卧病在床,改由太子赵语接见公孙衍。

说实话,鉴于魏赵两国之前打了二年多的战争,且赵国还耻辱地被魏国打下了邯郸,这位赵国储君对公孙衍乃至魏国也没什么好脸色,以前两年的战争使赵国元气大伤为理由,婉言拒绝了魏国的要求。

毕竟他赵国虽然与魏国言和,却也没有要与秦国决裂的打算,岂能答应助魏国去攻打秦国?

于是公孙衍就抛出了重饵:“……若赵国能予以援助,魏王承诺可以默许贵国占据卫地。”

这一番话别说太子赵语心动了,就连卧病在床的赵侯也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