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集闪击苏联
9月26日,凌晨四点。
现在就是d日,距离x时只有半个小时了。三天之内,大批训练过的白俄破坏人员已经陆续渗透过去,进行各种各样的破坏。暗杀苏军指挥人员、放火焚烧汽车、炸毁电力设备。到了9月26日凌晨,开始集中破坏电话线。
这种零散的破坏行为,自从明苏交战之后就一直存在。而且是相互的。明军这边派白俄特工过去,苏军那边就派黄种特工过来。苏军的远东军团里有大量的黄种人,都是西伯利亚、远东的原住民,祖先都是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什么的,现在都成了苏联人了。双方的破坏人员虽然也叫“特工”,但大部分都是临时训练的,进行的也是简单的敌后破坏任务,和情报机构专门的“特工”不是一回事。
正因为这种互相破坏已经成了常态,明军才敢于在进攻前夕再次使用这一招。因为这一招已经被明军反复使用过了,搞不好就会被识破。但是几次的实际经验都表明,进攻前夕的这种破坏效果真的很不错。
有了北伐战争的经验,现在明军搞起这种“跨江闪击战”来,可谓是熟门熟路。在漆黑的夜里,明军近百万大军集结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江畔,无数的冲锋舟就堆在江边,上面盖着茅草、伪装网。第一波进攻的士兵们钢盔上包着网子,网子上绑着枝叶,静静地趴在江边茂盛的茅草里,一点痕迹也不露。
这次担任第一波攻击的部队,仍然都是统一战争d日时,第一波过江的老部队。这些士兵相当平静地望着黑茫茫的对岸,慢慢擦着自己的武器,检查着弹药装备。偶尔有一个传令兵猫着腰跑过来,低声传递一下最新的命令。
天上没有月亮,但是是一片灿烂星空。天气非常晴朗,万里无云。这个正是进攻的最理想天气。本来的计划,如果26日这天天气不好、比如阴天或者严重多云、影响飞机投弹的话,那么d日就要顺延。而近百万大军集结在两条江边,即使保密措施再严密,也最多保持一两天。苏军侦察机拍照也好、小股侦察兵渡江来侦查也好、间谍发情报也好,莫斯科最多一两天就能反应过来。而且,假如错过了26日,那么27日就是星期一,莫斯科和军区也将处于较为高效的状态了。
参加统一战争渡江战役的舟桥部队,现在也已经在后边就位了。就等第一批冲锋舟部队打出滩头阵地,就可以熟门熟路地架桥了。
明军在东北抢修的几十座前线机场,还有原来日军修筑的前线机场,现在都派上用场了。四点左右,五百多架轰炸机、还有三百多架战斗机轰鸣着起飞,各中队、各大队的飞行员们技术娴熟之极,仅仅依靠飞机机身上闪烁的小灯,在夜空里相互辨识对方,保持距离,同时组成队形。一个又一个轰炸机群像乌云块一样,快速飞向苏军在江对岸的各座机场。
这些双引擎轰炸机群分为两部分,为“a机群组”和“b机群组”。“a机群组”要在进攻开始的时候,尽量摧毁苏军的飞机,最好都是在地面上。这些轰炸机携带的都是小而多的“冰雹炸弹”,一撒一大片,能够覆盖整个机场。“b机群组”的任务就是轰炸苏军的军营、弹药库、燃料库、坦克和汽车的停放场地,还有连接各部队驻地的交通枢纽,例如火车站、桥梁等等。
南京统帅部里,指挥大厅的钟一下一下地走到了四点半整。整个大厅一片寂静,所有将领军官都望着唐云生。
副官小跑过来,报告说道:
“大人,a机群组都已经接近各自目标机场。b机群组也将在几分钟内抵达各自目标上空。”
唐云生点点头,很满意。经过长时间战争的历练,现在明军航空兵的指挥协调水平已经相当理想了。这一次几乎“踩着点”,表现的更是难得。
他拿起电话,静静地说了两个字:“开始。”
顿时,前线和统帅部的大厅里,同时打破了寂静。
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畔,这时候已经是略微天亮了。
突然,毫无预兆地情况下,寂静的四野万炮齐鸣。天地间被照亮了,到处都是橘红色的快速闪光,然后瞬间便陷入黑暗。同时亮黄色的一道光飞速向空中冲去。几秒钟内,江面上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闪光。东方刚露出的鱼肚白,也完全被数万门大小火炮的闪光淹没了。
大到一两百毫米口径的重炮,小到80毫米、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此时一起向对岸射击。重炮轰击的是十几公里外、二十几公里外的纵深目标,迫击炮轰击的就是江对岸千把米、几百米处的目标。那些事先被侦查到的苏军江边工事、临时观察哨、机枪地堡、沙袋炮位,顿时都陷入了一片火海中。
江对岸的极远处,不断闪烁着半球形的光斑,此起彼伏。那是重型炮弹在十几公里外爆炸的闪光。
因为和当初的清军比起来,现在苏军远东军团的警惕性显然比较高,所以明军没有冒险采取“先地面进攻、再轰炸机场”的方法。因为苏军如果反应较快的话,很可能会在这个时间差里飞起大批飞机来。而当初明军突袭清军,就是先趁着黑夜的掩护,让第一批冲锋舟兵静悄悄地向对岸划。而轰炸机场,必须要有起码的能见度,所以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开始。就那样,清军效率低下、反应迟缓,仍是让大批飞机被炸毁在了机场上。
现在面对警惕性较高的苏军,明军不敢再玩“时间差”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同时打响。那就只能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而既然已经蒙蒙亮,那么冲锋舟兵偷偷的摸过去,显然也不现实了。那就索性进行火力准备,向对岸炮击一顿之后,再让冲锋舟兵“明火执仗”地杀过去。
江边是一片地动山摇,后方的苏军机场上也同时落下了炸弹。
尽管知道明军几十个师就在江对岸,但似乎没人能抵御星期天早上的懒觉。——何况,这还不是“懒觉”,这时候还只是凌晨,还是睡得最死的时候,即使平常执勤也不会起得这么早。不少机场的苏军官兵都是被从被窝里炸了出来的。
突然听到外面地动山摇,气浪直接冲破了宿舍的玻璃窗。好些苏军官兵们一骨碌从床上滚下来,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喊叫着找裤子,有的裤子也不穿,抓起衣服就往外冲。有个政委光着膀子冲出来,大喊着:
“集合!!!这是破坏!破坏分子把弹药库引爆了!!!”
“不是破坏!”一个军官扑倒在他身边,也把他按倒在地上,躲过飞溅的玻璃,“少校同志,这是轰炸!明匪军在轰炸我们!”
“轰炸?”政委大声喊着,“防空部门干什么吃的!这是严重的麻痹主义!我要送他上军事法庭!!!”
正喊着,一个冒着火的东西旋转着,摔到了他的面前。
那是半截螺旋桨。
第141集闪击苏联
9月26日,凌晨四点。
现在就是d日,距离x时只有半个小时了。三天之内,大批训练过的白俄破坏人员已经陆续渗透过去,进行各种各样的破坏。暗杀苏军指挥人员、放火焚烧汽车、炸毁电力设备。到了9月26日凌晨,开始集中破坏电话线。
这种零散的破坏行为,自从明苏交战之后就一直存在。而且是相互的。明军这边派白俄特工过去,苏军那边就派黄种特工过来。苏军的远东军团里有大量的黄种人,都是西伯利亚、远东的原住民,祖先都是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什么的,现在都成了苏联人了。双方的破坏人员虽然也叫“特工”,但大部分都是临时训练的,进行的也是简单的敌后破坏任务,和情报机构专门的“特工”不是一回事。
正因为这种互相破坏已经成了常态,明军才敢于在进攻前夕再次使用这一招。因为这一招已经被明军反复使用过了,搞不好就会被识破。但是几次的实际经验都表明,进攻前夕的这种破坏效果真的很不错。
有了北伐战争的经验,现在明军搞起这种“跨江闪击战”来,可谓是熟门熟路。在漆黑的夜里,明军近百万大军集结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江畔,无数的冲锋舟就堆在江边,上面盖着茅草、伪装网。第一波进攻的士兵们钢盔上包着网子,网子上绑着枝叶,静静地趴在江边茂盛的茅草里,一点痕迹也不露。
这次担任第一波攻击的部队,仍然都是统一战争d日时,第一波过江的老部队。这些士兵相当平静地望着黑茫茫的对岸,慢慢擦着自己的武器,检查着弹药装备。偶尔有一个传令兵猫着腰跑过来,低声传递一下最新的命令。
天上没有月亮,但是是一片灿烂星空。天气非常晴朗,万里无云。这个正是进攻的最理想天气。本来的计划,如果26日这天天气不好、比如阴天或者严重多云、影响飞机投弹的话,那么d日就要顺延。而近百万大军集结在两条江边,即使保密措施再严密,也最多保持一两天。苏军侦察机拍照也好、小股侦察兵渡江来侦查也好、间谍发情报也好,莫斯科最多一两天就能反应过来。而且,假如错过了26日,那么27日就是星期一,莫斯科和军区也将处于较为高效的状态了。
参加统一战争渡江战役的舟桥部队,现在也已经在后边就位了。就等第一批冲锋舟部队打出滩头阵地,就可以熟门熟路地架桥了。
明军在东北抢修的几十座前线机场,还有原来日军修筑的前线机场,现在都派上用场了。四点左右,五百多架轰炸机、还有三百多架战斗机轰鸣着起飞,各中队、各大队的飞行员们技术娴熟之极,仅仅依靠飞机机身上闪烁的小灯,在夜空里相互辨识对方,保持距离,同时组成队形。一个又一个轰炸机群像乌云块一样,快速飞向苏军在江对岸的各座机场。
这些双引擎轰炸机群分为两部分,为“a机群组”和“b机群组”。“a机群组”要在进攻开始的时候,尽量摧毁苏军的飞机,最好都是在地面上。这些轰炸机携带的都是小而多的“冰雹炸弹”,一撒一大片,能够覆盖整个机场。“b机群组”的任务就是轰炸苏军的军营、弹药库、燃料库、坦克和汽车的停放场地,还有连接各部队驻地的交通枢纽,例如火车站、桥梁等等。
南京统帅部里,指挥大厅的钟一下一下地走到了四点半整。整个大厅一片寂静,所有将领军官都望着唐云生。
副官小跑过来,报告说道:
“大人,a机群组都已经接近各自目标机场。b机群组也将在几分钟内抵达各自目标上空。”
唐云生点点头,很满意。经过长时间战争的历练,现在明军航空兵的指挥协调水平已经相当理想了。这一次几乎“踩着点”,表现的更是难得。
他拿起电话,静静地说了两个字:“开始。”
顿时,前线和统帅部的大厅里,同时打破了寂静。
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畔,这时候已经是略微天亮了。
突然,毫无预兆地情况下,寂静的四野万炮齐鸣。天地间被照亮了,到处都是橘红色的快速闪光,然后瞬间便陷入黑暗。同时亮黄色的一道光飞速向空中冲去。几秒钟内,江面上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闪光。东方刚露出的鱼肚白,也完全被数万门大小火炮的闪光淹没了。
大到一两百毫米口径的重炮,小到80毫米、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此时一起向对岸射击。重炮轰击的是十几公里外、二十几公里外的纵深目标,迫击炮轰击的就是江对岸千把米、几百米处的目标。那些事先被侦查到的苏军江边工事、临时观察哨、机枪地堡、沙袋炮位,顿时都陷入了一片火海中。
江对岸的极远处,不断闪烁着半球形的光斑,此起彼伏。那是重型炮弹在十几公里外爆炸的闪光。
因为和当初的清军比起来,现在苏军远东军团的警惕性显然比较高,所以明军没有冒险采取“先地面进攻、再轰炸机场”的方法。因为苏军如果反应较快的话,很可能会在这个时间差里飞起大批飞机来。而当初明军突袭清军,就是先趁着黑夜的掩护,让第一批冲锋舟兵静悄悄地向对岸划。而轰炸机场,必须要有起码的能见度,所以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开始。就那样,清军效率低下、反应迟缓,仍是让大批飞机被炸毁在了机场上。
现在面对警惕性较高的苏军,明军不敢再玩“时间差”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同时打响。那就只能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而既然已经蒙蒙亮,那么冲锋舟兵偷偷的摸过去,显然也不现实了。那就索性进行火力准备,向对岸炮击一顿之后,再让冲锋舟兵“明火执仗”地杀过去。
江边是一片地动山摇,后方的苏军机场上也同时落下了炸弹。
尽管知道明军几十个师就在江对岸,但似乎没人能抵御星期天早上的懒觉。——何况,这还不是“懒觉”,这时候还只是凌晨,还是睡得最死的时候,即使平常执勤也不会起得这么早。不少机场的苏军官兵都是被从被窝里炸了出来的。
突然听到外面地动山摇,气浪直接冲破了宿舍的玻璃窗。好些苏军官兵们一骨碌从床上滚下来,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喊叫着找裤子,有的裤子也不穿,抓起衣服就往外冲。有个政委光着膀子冲出来,大喊着:
“集合!!!这是破坏!破坏分子把弹药库引爆了!!!”
“不是破坏!”一个军官扑倒在他身边,也把他按倒在地上,躲过飞溅的玻璃,“少校同志,这是轰炸!明匪军在轰炸我们!”
“轰炸?”政委大声喊着,“防空部门干什么吃的!这是严重的麻痹主义!我要送他上军事法庭!!!”
正喊着,一个冒着火的东西旋转着,摔到了他的面前。
那是半截螺旋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