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曹阿瞒

作者:路人家

一阵风乍起,吹得窗边的竹帘扬起,让厅中又凉爽了几分。

戚长风显得有些发呆,他是真没想到锦衣卫内的人员调动会有如此多的讲究,藏了那么多的玄机。

但听黄鸣如此道来,他又觉着深以为然,事实就应该如此。

黄鸣又喝了口酒润润喉,笑看向一旁已歪倒在桌上的黄秉昆:“你倒好,说了是来给我庆祝这次大胜的,却第一个喝醉了。”

黄秉昆似是听到了什么,眼睛都睁不开了,手还是胡乱扒拉两下,含糊道:“黄少爷,我再……再敬你一杯……”

黄鸣为之失笑,然后又冲戚长风正色道:“如果只是锦衣卫内部的人选调整,我还不敢用帝王心术来评价当今皇上。

“毕竟锦衣卫一向都是宫里的机构,人员有所更换,别人也插不上嘴。但这次皇上能借此机会一举把礼部、都察院和顺天府都给治了罪,让不少官员因此或免官或降职,甚至直接下狱问罪,才让我感到皇上果然不一般啊。”

戚长风也颇有些感慨地点头:“是啊,本以为能拿下一个廖魁已很不容易,却不料这次连他的顶头上司,都察院佥都御史也受到牵连,顺天府尹,礼部侍郎……”

每说出一人,戚长风脸上的肌肉都要颤抖一下。

这位曾在边关奋勇搏杀,不计生死的军将,在来到京城一年时间后,终于是看懂了许多东西。

放到大同军中,官员军将的治罪升降都不是一件小事,更别提这儿是北京朝堂了。

那几个被连累到的,更都是手握重权的当朝高官,嘉靖轻描淡写就将他们降职外放,还没惹来文官集团的反弹,只此一点,就可见他的手腕了。

戚长风了解得不够深入,黄鸣却是真有过相关研究的。

被嘉靖借这次几起案件一并严办的,礼部侍郎吴一鹏也好,都察院佥都御史邹文缘也好,那都是前段日子不断上表让嘉靖认孝宗弘治帝为父的先锋分子。

找准机会,一下就把这些与自己意见不合的臣子打翻,既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是再次向所有臣子释放了某个信号,就看有没有人上道了。

而补上二人职位的新任礼部侍郎贾咏,佥都御史彭四维,则是朝中为数不多还没真正在继嗣还是继统一事上有过表章的官员。

想到这些细节,黄鸣都禁不住再度称赞道:“皇上果然厉害,深知帝王心术,雷霆雨露,皆可为其所用啊。

“而他现在也不过十六岁,真是叫人惊叹啊……”

若论智商权谋,自秦始皇到溥仪,数千年几百个皇帝中,嘉靖绝对能排进前十甚至前五。

但奈何啊,这个聪明人最终没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对地方……

黄鸣的感慨却换来了戚长风的侧目,他都有些忍不住想要吐槽了。

你个十七岁的少年有资格如此老气横秋的说十六岁的皇帝聪明惊人么?你不也一样妖孽?

当然,他是不会知道黄鸣的真正心理年龄早过三十这一事实的。

……

“听说杨惇回来了?”

在发出和黄鸣颇有些相似的感慨后,定国公徐光祚又抛出一个问题来。

跟前的姜云浩轻轻点头:“对,他是昨夜暗中回的京城,知晓这一消息的人应该不多。”

“是杨阁老派人把他找回来的吧?”

“是,他还在杨府,不知接下来会怎么做。”

“你觉着杨阁老又会做何选择?”

“这个……”姜云浩迟疑了一下,还是如实道,“应该就两个可能,一是将他一直暗藏在家中,不让他外出,如此则可保他万全,这总比让杨惇在外安全。

“二则是……把人交出来,让锦衣卫审问定罪!”

说到第二个可能时,他明显是带着疑虑的。

“你觉着杨阁老不会做第二种选择?”徐光祚笑问道。

“毕竟是自己骨肉至亲,虎毒不食子啊。”

“老夫却以为把人交出去才是真正的保他万全。而且保的不光是他杨惇,还有杨阁老自身和整个杨家上下!”

“这……”姜云浩似乎有些疑惑了,但在一阵思量后,又明白了过来:“这是杨阁老以进为退,求得自保的唯一方法?”

“对。你所谓的虎毒不食子的说法,多只在寻常人中,可杨阁老是何等身份,他看事情只会更加深远,岂会只局限一点?

“杨惇在外固然凶险,把他藏在家中就安全了么?若是有一日锦衣卫又拿出其他证据找上门去,他又当如何自处?

“所以这一次还不如主动认输,把此案的审理之权都让给锦衣卫或宫里,然后安心准备下一次便可。”

姜云浩边听边想,轻轻点头,随后又问:“那杨惇岂不是彻底完了?连性命都可能不保……”

“杨惇的前程是真个完了,有了这些罪名,恐怕连举人的功名都会被夺去。至于性命,却是无忧的。

“当今皇上最是英明,他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点到为止。杨阁老只要让出这一步,他也不会逼迫过甚,总要留下颜面的不是?”

“也就是说,把人交出去,杨惇反而更安全了?”

“对,到那时,整个案子也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我想,就是皇上,其实也想着尽快结案,把这一次的风波彻底揭过——毕竟他的目的已经达成,没必要再节外生枝了。”

“在下明白了。那公爷,咱们在出事上又能做点什么呢?”姜云浩又好奇问了一句。

“什么都做不了,也不用做,在旁看着就好。我们这样的勋贵世家,这么多年不都是如此过来的么?”徐光祚有些疲惫地一笑道。

或许在这位国公爷看来,朝中的这场风波和眼前戏台上那些戏子所演的东西也差不多,他只能远远观瞧,却根本无法亲身参与其中。

这或许,也是身在这个文贵武轻的时代,勋贵武将们的最大悲哀了吧。

就在徐光祚再度懒懒地靠回去,又有婢女把剥好的荔枝送到他口边时,一名下人又沿着曲折的小径过来,在亭外禀报道:“老爷,徐行之在外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