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官

作者:幸运的苏拉

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但以恩情生隙罅,何人不解作江充。

闇生魑魅蠹生虫,何异谗生疑阻中。

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

————————————白居易《思子台有感》,很明显白居易认为巫蛊之祸,主要责任在于听信谗言的汉武帝。

+++++++++++++++++++++++++++++++++++++++++++++++++

“这新的营伍法,便叫卫公结队法!”

其实说是革新,勿宁说是复古。

高岳复的,正是唐朝开国初年李卫公李靖的营伍法,他称之为“卫公结队法”。

为什么军制会有复古这种说法?因高岳在研读前代的兵书,及李靖和唐太宗的问对后,觉得自商周时代起,直到唐朝时期,乃至就他所了解的宋明等后来的朝代,甚至近代的湘军等,虽然武器不断在革新变化,可军伍法则相对却是恒定的。

古今的名将粗分起来不过两种,一种是天生性的,没办法这样的人就是为战争为生的,他所指挥的战争往往是艺术;也有种,则是缜密性的,他擅长的就是不断汲取、改进,这类人指挥的战争往往是科学。

高岳毫无疑问属于后者,穿越前他出身文科,并未受过军事科班训练,穿越后他也是科举进士起家,属文臣集团。

但文臣也有文臣的好处,那就是更善于学习和总结。

兵书当中高岳很推崇诸葛武侯的模式,和对方所创制的“八阵图”。

八阵图,并不是小说家言里那个神秘兮兮的“迷魂阵”,它其实是诸葛亮一套苦心积累摸索出来的军制——诸葛亮把旧的左右前后中的“五军模式“,革新为八中阵一余奇的“九军模式”,按照李靖的说法,诸葛亮八阵的原理可以上溯到黄帝时代的“丘井之法”。

所谓的“丘井之法”即是通常所说的井田制,它最早创设出来,不单单是一种田制,也是种军制。“井”这个字,恰好把土地割分为九块,而这九块土地对于军队而言便是“立阵”之所,其中前、后、左、右、中叫“阵地”,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角为“闲地”。最初的布阵之数覆盖了五处阵地,这即是五军模式,而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军事家,会用阵队将闲地占满,这便变化为“八军”(八阵)——而主帅则掌握余下的一军居中,此军名为“余奇”,这余奇即是后世通常所说的预备队,所以诸葛亮的八阵,其实加一起是九军。

诸葛亮以八阵图训练蜀汉军队,教以正、奇之法,变化无穷(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八阵图,就是打仗把队伍列成八卦形状,其实这是误解,八阵涵盖行军、守御、进攻等各种作战形态)很快就将蜀军教习为“节制之兵”。何谓节制之兵,按李靖所言,平庸的将领统率节制之兵,也能取得胜利,纵使失利也不会大败;而优秀的将领统率无制之兵,也会回天乏术,并且一旦失利就是惨败的结局。

后来李靖把诸葛亮的八阵图,改造为自己的“六花阵”,其实说白了就是诸葛亮严格按照“井”字形,把四正(阵地)和四角(闲地)全占满,而李靖则是让六个方阵同时占正、角之地,然后每个方阵取一部形成“余奇”归中央的主帅掌控,其中方阵李靖称其为“正”,而余奇李靖称其为“圆”,总体呈内圆外方,宛若花瓣,所以叫做“六花阵”,李靖曾把三万唐兵分为六大阵,每大阵五千人,每五千人又分为左右厢共六个小阵,六个大阵分别操练驻营、方、圆、曲、直、锐六种阵形,须臾便练为精锐之师。

现在高岳所期望的,正是要把白草军教习为诸葛亮、李靖所认同的“节制之兵”。

如今我唐的军队不是数量少,而是太没节制,所以和外敌对战,往往败多胜少。

现在高岳先遵照皇帝先前的廷议,将兵和射士统归白草军编制,但平日驻屯却有明确的区分。

如果说将兵是“合营”,集中定居在兴元府城旁,那么射士便是“散屯”,即分散驻扎于军屯、烽堠要道和各军城处,军屯主要有洋州月河谷,兴元府黄泥河、山河堰,军城为兴州略阳,凤州河池,及洋州利州等府衙要冲所在。

在射士的编制上,高岳撤销了原本在百里城的“屯队制”,要求射士和将兵同样实行“结队法”:

队法不太同于伍法,兴元府模仿的队法源自李靖——以三兵为“火”,三火九兵为“枝”,而后五枝四十五兵为“队”,也叫“撞”。

火有火头,枝有枝头,至于每撞则额外设立五名基层军官:撞头一人,押尾一人,旗头一人,兼旗两人,合在一起共是五十名官兵,这和后代的三三制颇有类似之处。

每一火共用一炉灶,每一枝共用一营幕(营帐),配一十驮马。每次立营时,除去枝头外,五名基层军官各监管一枝。

教习、列阵、作战时,撞便是最基层的编制,撞头立在最前,旗头次于其后,再往后兼旗分立左右,四十五名士兵按七、八、九、十、十一的数目分为五行,押尾一人执长刀于后监督军纪,遇士兵畏缩、不遵号令等情况,有权斩之。(1)

当然对于射士来说,他们虽遵行的是结队法,可半农半兵的身份也决定了,结队法实际也等于他们平日里屯田时的编制,三兵便是三户(在兴元府,士兵和家属住在一起),共同负责一片田地,共享兴元府提供的农具、军器,和平时共同耕织,战时互相帮衬。农忙时为农,追集出征时为兵。

“撞”(队)这种单位再往上亦可变化无穷,高岳在和高固商议后,把白草军简化为将、部、营三层作战编制(2)。

一营共九撞,合计四百五十官兵,设营将;

一部为三营,合计一千三百五十官兵,设门枪将;

一将为二部,合计二千七百官兵,设门枪兵马使。

全白草军步卒共有五将十部三十营二百七十撞,共计一万三千五百人,布阵时八部按照诸葛亮的八阵图,占据四正四角,分别由左军门枪兵马使、右军门枪兵马使、前军门枪兵马使、后军门枪兵马使统之——中军门枪兵马使所领的两部兵,为“余奇之兵”,居于中央,归中军门枪兵马使高固指挥。

此外又有骑兵共三营,分为“战骑营”、“游骑营”和“陷骑营”,归明怀义、米原、沙通分别统带。骡军也有两营,归徐泗、朱博统带——白草军马兵和骡子兵,共两千两百五十人。

余下还有五营,高岳统一设为“飞山五营”,是白草军里的砲兵组织,负责定放、拽索,让郭再贞统带。

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但以恩情生隙罅,何人不解作江充。

闇生魑魅蠹生虫,何异谗生疑阻中。

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

————————————白居易《思子台有感》,很明显白居易认为巫蛊之祸,主要责任在于听信谗言的汉武帝。

+++++++++++++++++++++++++++++++++++++++++++++++++

“这新的营伍法,便叫卫公结队法!”

其实说是革新,勿宁说是复古。

高岳复的,正是唐朝开国初年李卫公李靖的营伍法,他称之为“卫公结队法”。

为什么军制会有复古这种说法?因高岳在研读前代的兵书,及李靖和唐太宗的问对后,觉得自商周时代起,直到唐朝时期,乃至就他所了解的宋明等后来的朝代,甚至近代的湘军等,虽然武器不断在革新变化,可军伍法则相对却是恒定的。

古今的名将粗分起来不过两种,一种是天生性的,没办法这样的人就是为战争为生的,他所指挥的战争往往是艺术;也有种,则是缜密性的,他擅长的就是不断汲取、改进,这类人指挥的战争往往是科学。

高岳毫无疑问属于后者,穿越前他出身文科,并未受过军事科班训练,穿越后他也是科举进士起家,属文臣集团。

但文臣也有文臣的好处,那就是更善于学习和总结。

兵书当中高岳很推崇诸葛武侯的模式,和对方所创制的“八阵图”。

八阵图,并不是小说家言里那个神秘兮兮的“迷魂阵”,它其实是诸葛亮一套苦心积累摸索出来的军制——诸葛亮把旧的左右前后中的“五军模式“,革新为八中阵一余奇的“九军模式”,按照李靖的说法,诸葛亮八阵的原理可以上溯到黄帝时代的“丘井之法”。

所谓的“丘井之法”即是通常所说的井田制,它最早创设出来,不单单是一种田制,也是种军制。“井”这个字,恰好把土地割分为九块,而这九块土地对于军队而言便是“立阵”之所,其中前、后、左、右、中叫“阵地”,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角为“闲地”。最初的布阵之数覆盖了五处阵地,这即是五军模式,而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军事家,会用阵队将闲地占满,这便变化为“八军”(八阵)——而主帅则掌握余下的一军居中,此军名为“余奇”,这余奇即是后世通常所说的预备队,所以诸葛亮的八阵,其实加一起是九军。

诸葛亮以八阵图训练蜀汉军队,教以正、奇之法,变化无穷(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八阵图,就是打仗把队伍列成八卦形状,其实这是误解,八阵涵盖行军、守御、进攻等各种作战形态)很快就将蜀军教习为“节制之兵”。何谓节制之兵,按李靖所言,平庸的将领统率节制之兵,也能取得胜利,纵使失利也不会大败;而优秀的将领统率无制之兵,也会回天乏术,并且一旦失利就是惨败的结局。

后来李靖把诸葛亮的八阵图,改造为自己的“六花阵”,其实说白了就是诸葛亮严格按照“井”字形,把四正(阵地)和四角(闲地)全占满,而李靖则是让六个方阵同时占正、角之地,然后每个方阵取一部形成“余奇”归中央的主帅掌控,其中方阵李靖称其为“正”,而余奇李靖称其为“圆”,总体呈内圆外方,宛若花瓣,所以叫做“六花阵”,李靖曾把三万唐兵分为六大阵,每大阵五千人,每五千人又分为左右厢共六个小阵,六个大阵分别操练驻营、方、圆、曲、直、锐六种阵形,须臾便练为精锐之师。

现在高岳所期望的,正是要把白草军教习为诸葛亮、李靖所认同的“节制之兵”。

如今我唐的军队不是数量少,而是太没节制,所以和外敌对战,往往败多胜少。

现在高岳先遵照皇帝先前的廷议,将兵和射士统归白草军编制,但平日驻屯却有明确的区分。

如果说将兵是“合营”,集中定居在兴元府城旁,那么射士便是“散屯”,即分散驻扎于军屯、烽堠要道和各军城处,军屯主要有洋州月河谷,兴元府黄泥河、山河堰,军城为兴州略阳,凤州河池,及洋州利州等府衙要冲所在。

在射士的编制上,高岳撤销了原本在百里城的“屯队制”,要求射士和将兵同样实行“结队法”:

队法不太同于伍法,兴元府模仿的队法源自李靖——以三兵为“火”,三火九兵为“枝”,而后五枝四十五兵为“队”,也叫“撞”。

火有火头,枝有枝头,至于每撞则额外设立五名基层军官:撞头一人,押尾一人,旗头一人,兼旗两人,合在一起共是五十名官兵,这和后代的三三制颇有类似之处。

每一火共用一炉灶,每一枝共用一营幕(营帐),配一十驮马。每次立营时,除去枝头外,五名基层军官各监管一枝。

教习、列阵、作战时,撞便是最基层的编制,撞头立在最前,旗头次于其后,再往后兼旗分立左右,四十五名士兵按七、八、九、十、十一的数目分为五行,押尾一人执长刀于后监督军纪,遇士兵畏缩、不遵号令等情况,有权斩之。(1)

当然对于射士来说,他们虽遵行的是结队法,可半农半兵的身份也决定了,结队法实际也等于他们平日里屯田时的编制,三兵便是三户(在兴元府,士兵和家属住在一起),共同负责一片田地,共享兴元府提供的农具、军器,和平时共同耕织,战时互相帮衬。农忙时为农,追集出征时为兵。

“撞”(队)这种单位再往上亦可变化无穷,高岳在和高固商议后,把白草军简化为将、部、营三层作战编制(2)。

一营共九撞,合计四百五十官兵,设营将;

一部为三营,合计一千三百五十官兵,设门枪将;

一将为二部,合计二千七百官兵,设门枪兵马使。

全白草军步卒共有五将十部三十营二百七十撞,共计一万三千五百人,布阵时八部按照诸葛亮的八阵图,占据四正四角,分别由左军门枪兵马使、右军门枪兵马使、前军门枪兵马使、后军门枪兵马使统之——中军门枪兵马使所领的两部兵,为“余奇之兵”,居于中央,归中军门枪兵马使高固指挥。

此外又有骑兵共三营,分为“战骑营”、“游骑营”和“陷骑营”,归明怀义、米原、沙通分别统带。骡军也有两营,归徐泗、朱博统带——白草军马兵和骡子兵,共两千两百五十人。

余下还有五营,高岳统一设为“飞山五营”,是白草军里的砲兵组织,负责定放、拽索,让郭再贞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