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官

作者:幸运的苏拉

按理说,唐朝的进士科考试自去年冬季开始,至来年春季结束,为何到现在还未有进行呢?

原因很简单,高岳身为吏部侍郎,在去年冬天时领兵打仗去了,铨选托付给了郎中和员外郎,皇帝也不晓得华亭那边要打多久,索性就说进士科考试往后延迟,等到高吏郎大捷归朝后再主持关试:因进士及第后,要过了吏部的关试后,才能有官资出身。

皇帝说要等高三,大臣们也不好有什么异议,春闱就这样搁置下来。

现在高岳在主持西北营田的同时,归朝入对,虽然上表要辞去吏部侍郎,不过他也建议皇帝说:“此后不妨将进士、明经。制科三科合并,方便人才择选。”

皇帝有些愕然,就说明经考的是贴经,进士还要加策问和杂文,而制科则按照时事所需分为多科,三者各不相通,如何合并呢?

高岳笑道,不妨如此,明经和进士两科的举子,统一归礼部主持,取消明经科原本的贴经,统一考墨策和时务策两类,而诗赋杂文作为加试科目。

这番话的意思就是,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已明显不符合世人的期望了,所谓贴经就是背诵各种经书,然后填充默写,最后不过个“墙面木偶”,对经书里的要义大部分一窍不通,所以高岳主张要取消贴经。

至于墨策,则是根据经书出题,然后考生以文字来写“阅读理解”;时务策,便是主司根据当世的事务出题,考生用文字前来“策问”。

诗赋杂文作为加试内容,也是高岳为了照顾那些娴熟经义,但却苦于不通诗韵的举子——他们可以选择不做加试内容。

而后高岳建议,只要墨策、时务策和诗赋杂文三科成绩合在一起,通过礼部要求的,统为进士,但分五个等级,即“五甲”,前两甲由天子亲自主持“制举”,设博学鸿词科、博通坟典科、贤良方正科、书判拔萃科、详明吏理科、军谋宏达科、明律善算科七大科。

博学鸿词科,便可不待守选,直接授各衙署校书郎职务;

博通坟典科,同样直接授教化学政方面的职务;

书判拔萃科和详明吏理科,则可直接授各地的县令(没错,除去赤县、畿县外,直接授予县令官职);

军谋宏达科,则可直接授予边将职务;

贤良方正科,则可直接授监察御史内供奉的职务;

明律善算科,属于“别有所长”的科目,可直接授各县县尉职务。

至于后三甲的进士们,则仍需要守选,不过则可以参加吏部的“平判入等”(现在吏部科目就剩下这一科,博学鸿词和书判拔萃被皇帝收归),通过者也可授官。

很显然,高岳如此改革的建议,着眼点是在扩充国家官僚队伍里的合格基层群,说白了就是县令这个层面。

以前在兴元府官舍里,云和曾对他说过,现在整个国家,有才华的人都想留在京城或畿内为职,稍远点地方都不愿意前去,好多县的县令都由流外胥吏充当,整日以征敛刻剥百姓为能事,偏远地区的更是大批阙员,让有文化的通经义的去当“百里侯”,当然要比这群人相对好得多(当然你要说全都合格,现在社会也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并且通过天子制举来择定部分县令,这群人将来也都是天子门生,未来中高级官僚队伍的预备层,不至于出现国家在人才方面的断档,更有利于天子直接控制官僚。

高岳还主张恢复各府州一级的“选拔考试”,优秀者不但可以直接以“乡贡”身份参加礼部试,也可被举荐入国子监深造,深造后参与礼部试合格后,可直接取消三年守选期为官(类似现在大学学习期间算入工龄)——高岳也要藉此,恢复地方学政和国子监最高学府的威望,毕竟他是国子监太学生出身。

录取数额上,今年的考试,五甲合在一起,高岳请陛下扩大到三百人。以前唐朝进士最为难考,每年及第者不过二三十人,明经科虽然号称容易,但每年及第者也不过一百三四十人。无论进士还是明经,标准就是“宁缺毋滥”。

所以皇帝有些担心,说一下子膨胀到三百的录取名额,会不会泛滥,会不会混入大批庸才?

高岳笑着说到,古人云,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只要陛下能精心择取,以我唐天下之广,一千五百多个县,哪个县的百姓不需要优秀的官长?哪个县又出不了一位优秀的官长人选呢?三百是少了些,过千就太泛滥了,数年后陛下可定为五百上下,最为合宜。

以后,方镇级别的最高长官节度使、观察使、大尹,负责总理当地军政大事,侍奉陛下;州一级的刺史,只需要监察、收税就行;而真正应当重视的,是一千五百多个县的县令,因为他们是真正治理百姓的人啊!

“愿听高三之见。”皇帝便说到。

高岳便请求皇帝以格式令形式,敲定县令这一级别的职责,总得来说有七点,守土防盗(散屯的射士,可由县令调遣),经营屯田(县令兼任该县的屯田小使),裁决讼狱,管理仓廪,督察学政,催收租税和执行朝廷政策,而县令的考核,也由这七点来决定。

“陛下,昔日得蒙圣恩,让臣岳亲自指择兴元府各县县令,这数年来兴元府的政绩如何?陛下也该明了。”

高岳说这话,当然是有底气的,兴元府本来近四万户的丁口,这短短二三年,已孳生到了近八万户,个中缘由除去定武军的眷属加入外,主要便是高岳特别重视“县令会集”,让县令去均衡赋税,扶持贫户,裁抑富户,兴修地方工程,招徕流民和山棚,所以隐没的丁口忽然就冒出来,兴元府各县的考核,也年年为上等。

最终,在强大的说服力前,皇帝颔首,同意了高岳的建议,说今年朕亲自主持制举,所得的书判拔萃和详明吏理两科的进士,便送往各地紧缺处为县令,不用再从九品做起。

高岳退出延英殿后,很快整个京师都轰动了。

也很快有位年轻的太常博士弹劾了他。

这位太常博士,名叫李吉甫。

按理说,唐朝的进士科考试自去年冬季开始,至来年春季结束,为何到现在还未有进行呢?

原因很简单,高岳身为吏部侍郎,在去年冬天时领兵打仗去了,铨选托付给了郎中和员外郎,皇帝也不晓得华亭那边要打多久,索性就说进士科考试往后延迟,等到高吏郎大捷归朝后再主持关试:因进士及第后,要过了吏部的关试后,才能有官资出身。

皇帝说要等高三,大臣们也不好有什么异议,春闱就这样搁置下来。

现在高岳在主持西北营田的同时,归朝入对,虽然上表要辞去吏部侍郎,不过他也建议皇帝说:“此后不妨将进士、明经。制科三科合并,方便人才择选。”

皇帝有些愕然,就说明经考的是贴经,进士还要加策问和杂文,而制科则按照时事所需分为多科,三者各不相通,如何合并呢?

高岳笑道,不妨如此,明经和进士两科的举子,统一归礼部主持,取消明经科原本的贴经,统一考墨策和时务策两类,而诗赋杂文作为加试科目。

这番话的意思就是,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已明显不符合世人的期望了,所谓贴经就是背诵各种经书,然后填充默写,最后不过个“墙面木偶”,对经书里的要义大部分一窍不通,所以高岳主张要取消贴经。

至于墨策,则是根据经书出题,然后考生以文字来写“阅读理解”;时务策,便是主司根据当世的事务出题,考生用文字前来“策问”。

诗赋杂文作为加试内容,也是高岳为了照顾那些娴熟经义,但却苦于不通诗韵的举子——他们可以选择不做加试内容。

而后高岳建议,只要墨策、时务策和诗赋杂文三科成绩合在一起,通过礼部要求的,统为进士,但分五个等级,即“五甲”,前两甲由天子亲自主持“制举”,设博学鸿词科、博通坟典科、贤良方正科、书判拔萃科、详明吏理科、军谋宏达科、明律善算科七大科。

博学鸿词科,便可不待守选,直接授各衙署校书郎职务;

博通坟典科,同样直接授教化学政方面的职务;

书判拔萃科和详明吏理科,则可直接授各地的县令(没错,除去赤县、畿县外,直接授予县令官职);

军谋宏达科,则可直接授予边将职务;

贤良方正科,则可直接授监察御史内供奉的职务;

明律善算科,属于“别有所长”的科目,可直接授各县县尉职务。

至于后三甲的进士们,则仍需要守选,不过则可以参加吏部的“平判入等”(现在吏部科目就剩下这一科,博学鸿词和书判拔萃被皇帝收归),通过者也可授官。

很显然,高岳如此改革的建议,着眼点是在扩充国家官僚队伍里的合格基层群,说白了就是县令这个层面。

以前在兴元府官舍里,云和曾对他说过,现在整个国家,有才华的人都想留在京城或畿内为职,稍远点地方都不愿意前去,好多县的县令都由流外胥吏充当,整日以征敛刻剥百姓为能事,偏远地区的更是大批阙员,让有文化的通经义的去当“百里侯”,当然要比这群人相对好得多(当然你要说全都合格,现在社会也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并且通过天子制举来择定部分县令,这群人将来也都是天子门生,未来中高级官僚队伍的预备层,不至于出现国家在人才方面的断档,更有利于天子直接控制官僚。

高岳还主张恢复各府州一级的“选拔考试”,优秀者不但可以直接以“乡贡”身份参加礼部试,也可被举荐入国子监深造,深造后参与礼部试合格后,可直接取消三年守选期为官(类似现在大学学习期间算入工龄)——高岳也要藉此,恢复地方学政和国子监最高学府的威望,毕竟他是国子监太学生出身。

录取数额上,今年的考试,五甲合在一起,高岳请陛下扩大到三百人。以前唐朝进士最为难考,每年及第者不过二三十人,明经科虽然号称容易,但每年及第者也不过一百三四十人。无论进士还是明经,标准就是“宁缺毋滥”。

所以皇帝有些担心,说一下子膨胀到三百的录取名额,会不会泛滥,会不会混入大批庸才?

高岳笑着说到,古人云,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只要陛下能精心择取,以我唐天下之广,一千五百多个县,哪个县的百姓不需要优秀的官长?哪个县又出不了一位优秀的官长人选呢?三百是少了些,过千就太泛滥了,数年后陛下可定为五百上下,最为合宜。

以后,方镇级别的最高长官节度使、观察使、大尹,负责总理当地军政大事,侍奉陛下;州一级的刺史,只需要监察、收税就行;而真正应当重视的,是一千五百多个县的县令,因为他们是真正治理百姓的人啊!

“愿听高三之见。”皇帝便说到。

高岳便请求皇帝以格式令形式,敲定县令这一级别的职责,总得来说有七点,守土防盗(散屯的射士,可由县令调遣),经营屯田(县令兼任该县的屯田小使),裁决讼狱,管理仓廪,督察学政,催收租税和执行朝廷政策,而县令的考核,也由这七点来决定。

“陛下,昔日得蒙圣恩,让臣岳亲自指择兴元府各县县令,这数年来兴元府的政绩如何?陛下也该明了。”

高岳说这话,当然是有底气的,兴元府本来近四万户的丁口,这短短二三年,已孳生到了近八万户,个中缘由除去定武军的眷属加入外,主要便是高岳特别重视“县令会集”,让县令去均衡赋税,扶持贫户,裁抑富户,兴修地方工程,招徕流民和山棚,所以隐没的丁口忽然就冒出来,兴元府各县的考核,也年年为上等。

最终,在强大的说服力前,皇帝颔首,同意了高岳的建议,说今年朕亲自主持制举,所得的书判拔萃和详明吏理两科的进士,便送往各地紧缺处为县令,不用再从九品做起。

高岳退出延英殿后,很快整个京师都轰动了。

也很快有位年轻的太常博士弹劾了他。

这位太常博士,名叫李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