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

作者:卓牧闲

见韩秀峰若有所思,曹澍钟趁热打铁地说:“志行,桐梓不同于贵州其它州县,桐梓直至雍正年间才划归贵州,之前一直是乃我四川治下,也由此川人居多,民风皆川,几无黔味!”

“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此时出兵正合适!”杜兴远又忍不住补充道。

“曹大人,杜府台,秀峰以为出兵娄山关之事还是得从长计议。”

“为何要从长计议。”

韩秀峰不好说他们是纸上谈兵,只能耐心地解释道:“从綦江最南边的安稳镇去娄山关是只有两百余里,搁太平年景也就四五天脚程。可现而今天下不太平,桐梓县城虽说收复了,但乡下依然盗匪四起,何况桐梓县城此前整整失陷了一百三十天!

方圆两百多里整整一百三十天没官府、没王法,便是安分守己的良民也可能变得无法无天。更何况杨漋喜、舒裁缝刚造反时真叫个一呼百应,手下人最多时高达两万,而桐梓拢共才多少百姓?”

段大章反应过来,紧锁着眉头说:“要是深究起来,估计十户少说也有六七户跟贼匪脱不开干系。”

“所以秀峰觉得要是孤军深入,不但很可能被余匪围攻,甚至会被那些无法无天的豪强劣绅诬告,只会吃力不讨好,只会得不偿失。”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再说团民好招募,但招募到不等于就能上阵,少说也得操练两个月。”

想到桐梓终究是杨漋喜的老巢,曹澍钟觉得韩秀峰的话有一定道理,可就这么放弃娄山关又有些不甘心,禁不住问:“志行,你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走马乡下老家的十几天韩秀峰做过一番功课,见曹澍钟和杜兴远铁了心想弄出点动静好跟朝廷邀功,权衡了一番起身道:“刚才只想到娄山关,竟把虹关给忘了。曹大人,我们大可派些勇壮去驻守虹关,那可是我四川入黔的第一道险关要隘。”

曹澍钟一愣,随即苦笑道:“虹关是险要,古人云‘上虹关若登九天,下虹关若降九渊’,可那是老黄历。川黔官道不经那儿,而是由酒店垭、韩家店,经花园,改走爬抓溪。”

“没想到大人对贵北的山川地形如此熟悉,不过改道归改道,那条入川的古道依然在,据说年前杨漋喜为防堵我四川官军进剿,派了好几百贼兵去守虹关。以秀峰之见虹关不但要派勇壮驻守,而且要守住!”

曹澍钟岂能听不出韩秀峰的言外之意,心想只能这样了,大不了到时候好好斟酌下这奏折怎么写。毕竟朝中的那些王公大臣或多或少听说过虹关,而更靠南并且更紧要的松坎,朝中的王公大臣十有**没听说是。

韩秀峰想想又说道:“曹大人,段大人,杜府台,我们现在对桐梓那边的情形堪称一无所知,所以我觉得还是谨慎点好。稳打稳扎,先派勇壮驰援安稳,同时派勇壮驻守虹关和松坎,先在这三个地方扎营,然后一边操练,一边打探贼情,一边与贵州的地方官员联络,等咱们站稳了脚跟、打探清楚的贼情,再作下一步打算,您二位以为如何?”

不等曹澍钟开口,段大章便抬头道:“诸葛一生唯谨慎,雨若兄,段某以为谨慎点没啥不好。”

“那就这样吧,不过这三处营盘是否要分主次?”

“自然要分,秀峰觉得应以松坎为主,安稳次之,虹关再次之。”韩秀峰想了想,接着道:“安稳驻五六百勇壮即可,虹关天险,驻三四百勇壮足够了,剩下的三千驻松坎,守住那个‘黔北门户’。”

松坎镇距安稳六十里,派勇壮驻松坎就是把松坎作为綦江的门户,再想到松坎不只是川黔的交通要道,也是川盐入黔和茶叶等贵州土特产入川的重要水陆码头,伍濬祥觉得派勇壮驻守松坎比驻守那么远的娄山关好,不禁附和道:“此计甚妙,濬祥以为只要能守住松坎和虹关,我綦江乃至整个川东都将高枕无忧。”

曹澍钟意识到眼前这位年轻的巴图鲁绝不会打没把握的仗,一锤定音地说:“行,就这么定!”

道台都这么说了,重庆知府杜兴远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笑道:“再就是如何招募青壮,志行老弟,练兵领兵你比我们在行,我们想听听你的高见。”

“高见谈不上,浅见倒是有一些。”

“但说无妨。”

“这儿没外,恕秀峰直言,我巴县乃至我重庆府现而今是既有外忧也有内患,不妨借这个机会两者兼顾。秀峰以为大可从为了生计三天两头大打出手的川茶两帮脚夫、滞留在各码头的纤夫和源源不断涌入巴县的湖广流民中招募三千青壮。”

“这么办法好,他们不是喜欢打架生事吗,给他们口饭吃,让他们去贵州剿贼平乱,省得聚集在这儿祸害地方。”曹澍钟深以为然。

韩秀峰笑了笑,接着道:“剩下的一千从各县的街团、坊团和乡团中招募,不但要招募团民,更要招募监正、团正。只要那些文武监生愿意来,我们不但可以给他们旗号,还能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曹澍钟一样想把那些越来越不像样、越来越不听官府招呼的团首打发去贵州,不禁笑道:“既然树大容易招风,那我等就不再招募编练‘渝勇’,无论对上还是对外,就称召集巴县、璧山等地团练驰援綦江防堵,再应桐梓乃至遵义府地方官员之邀前去松坎帮同剿贼平乱。”

“这么一来会不会有些乱?”段大章低声问。

“姑父,秀峰以为乱点好,旗号多点,听上去乱点,将来能省好多麻烦。”韩秀峰顿了顿,又意味深长地说:“四千勇壮,怎么也得三四十个团,名目繁多,旗号不一,能让这一盘散沙‘自备’粮饷军械去帮同官军防堵本就是一大功,并且这么出兵不但朝中的王公大臣放心,也不用担心勇壮们被一张公文调来调去。”

曹澍钟乐了,忍俊不禁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只是这么一来,你岂不是要被烦死?”

“烦点就烦点,总比招人非议或给他人做嫁衣好。”

韩秀峰坐下来,想想又无奈地说:“秀峰这么做也是为了我重庆府十四州县散厅,也是为了我川东。毕竟能招募编练这么多勇壮不容易,要是因招人非议无疾而终或被调别的地方去平乱,将来川东要是遇上什么事再想招募编练一是来不及,二来这粮饷从哪儿来?到时候只能征粮加耗,苦的还是家乡父老。”

“志行老弟所言极是,我等一切应以家乡为重。”伍奎祥不禁拱手道。

“那就先招募青壮,先晓谕各县团连的团监正、团正,只要他们有上进之心,愿意为朝廷效力,那就给他们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不但可以带着旗号来,而且来了就可以领一团勇壮,军械粮饷还不用他们操心。”

曹澍钟想了想,又回头笑道:“杜老弟,这么一来估计又有不少人想捐文武监生,不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只可足额捐!”

“曹大人,下官以为那些个团首想来志行老弟麾下效力,想建功立业谋个一官半职,一样得把没捐足的给捐足了。比如可拟定个章程,只有十成文监生才可充任新团的监正,只有十成武监生才可充任新团的团正。”

“对对对,之前那些没捐足的一样得捐足了!”

朝廷现在最缺的便是军饷,捐项虽没纳入考绩但对地方官员而言一样重要,曹澍钟想想又回头笑道:“志行,既然你不怕麻烦,那不妨再加三十四个团。比如巴县,怎么也得召集十几二十个团,离桐梓不远的几个县加起来召集百十个团才符合情理。”

一百个团就意味着要设一百个监正和一百个团正,就意味着要一百个文监生和一百个武监生充任。

想到想建功立业的得把没捐足的要捐足,而捐足了做上新团监正、团正的那些文监生和武监生走了之后,想接替他们留在本地做监正团正的又得捐,并且一样得先捐个十成文监生或十成武监生,韩秀峰忍俊不禁地说:“曹大人,秀峰便是有三头六臂也顾不上一百个团啊。”

“这好办,我川东道有的是候补官员,现在正是用他们的时候,大可给他们委个差,让他们跟着你帮办团练,辅佐你统领各团。”

“敢问大人有多少,并且他们能实心办差吗?”

“这些年究竟分发来了多少我记不大清,一两百应该是有的,至于能不能让他们实心办差就看你的了。”曹澍钟笑了笑,又说道:“再说招募的是团民,办得是团练,不一定非用吏部分发来的那些候补官员,在籍丁忧的官员一样可以用,只要是捐过顶带的本地士绅都可以用。”

不等韩秀峰开口,杜兴远竟又笑道:“曹大人,您觉只要是捐过主薄或县丞衔的士绅便可领两至三团,捐过知县衔的可辖两至三名主薄或县丞,统领八至九个团如何?”

曹澍钟笑看着韩秀峰问:“志行,你觉得呢?”

韩秀峰意识到他们不但想让各县士绅捐文武监生,还想让各县士绅捐顶带捐官衔,不假思索地说:“曹大人,杜府台,秀峰以为这恐怕不妥,一来这是行军打仗不是干别的,一将无能真会累死三军的。二是咱们得给那些团正、监正点盼头,要是个个都有上官,上官也有上官,谁还愿意用命。”

“那一下子设百十个团,你管得过来吗?”

“秀峰不是奉旨从直隶带回十名文武官员吗,可以让他们先帮着统领各团,在籍丁忧的官员或致仕回乡官员家的子侄,虽不多但知根知底信得过,并且跟秀峰一样都想保老家平安,只要有他们相助统领百十个团倒也不是很麻烦。”

“行,就这么说定了,你老家要不要安排一下,大概需要几天才能……才能去安稳?”

“老家那边倒是没啥好担心的,只是这军械粮饷秀峰得问清楚,要是军械粮饷接济不上就算去了也没用。”

“粮饷你大可放心,每年九万两,绝不会让勇壮们两手空空应敌,更不会让勇壮们饿着肚子效力。”

“秀峰以为九万两恐怕不够。”

“差点忘了,枪款不在这九万两之内。”

“曹大人,光有枪和火药铅子不够,秀峰还想要炮,想守住松坎,确保我川东万无一失,怎么也得三十尊劈山炮。”

曹澍钟权衡了一番,咬着牙道:“三十尊就三十尊,不过铸炮需要时间,给我三个月如何?”

“那秀峰明日一早便前往綦江,去綦江的安稳镇等人,等粮饷,等大人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