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元吉第一次夺下城池,虽说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几乎是板上钉钉,没有什么意外,但李元吉还是十分激动,他策马上前,战马扬起的前蹄让郑恩不由大惊失色。
郑恩双腿一软,“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手中依旧还捧着户籍等小册子,显得十分害怕。
“齐齐王殿下,罪、罪臣郑恩见过齐王!”郑恩显得有些语无伦次。
李元吉马术精良,策马到了郑恩三步远的地方,勒住了战马,战马不停地打着响鼻,李元吉眯起了眼睛,他已经听到了郑恩的话,但是他还需要再问一遍。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制,李元吉觉得十分有必要,他冷哼一声,道:“你就是丹水县丞郑恩?”
郑恩连连磕头,道:“罪臣便是丹水县,县丞郑恩!”
李元吉斜睨着他,静静地打量着郑恩,“郑恩,在王师面前,你总算知情识趣,不过,你曾经侍奉贼人,你可知罪吗?”
郑恩闻言身子一抖,道:“知罪知罪!”
李元吉身子一抖,正要说话,这时,刘政会、姜谟、谢叔方等人纷纷赶来,特别是刘政会,他是文臣,一路疾奔,口中喘息不已。几人到了李元吉身边,仔细地打量着郑恩。
李元吉目光再度看向了郑恩,他说这些话的目的,无非是要名正言顺取得一些利益罢了。不过目前看起来,郑恩是一个知情识趣之人,想必不会让他失望。
这时,刘政会已经喘匀了气,他咽了一口口水,此时已经接近午时,就要到用饭时间了。刘政会道:“殿下,一路奔波,想必已经饿了吧,还是先去府衙,用过了饭再做计较。”
不说不要紧,刘政会这么一说,李元吉顿时觉得有些饿了,他挥挥手,道:“进城再说吧!”
郑恩闻言急忙爬起来,将册子交给身边的衙役,躬身道:“殿下,请进城!”
李元吉昂首挺胸,骑在战马上,环顾着四周,一脸得意之色,慕容罗睺在最前面,刘政会、姜谟、谢叔方等人紧追着李元吉身后,朝着城中奔去。
郑恩是步行,所以速度不快,他加快了脚步,朝着城门走去,这时,吊桥早已经被放下,两侧只有几名衙役,此外便是慕容罗睺带来的唐军。此时慕容罗睺的三千唐军已经控制了整个丹水县,没有发现隋军的伏兵,所以李元吉才会放心大胆的进入城中。
此时的丹水县显得有些凌乱不堪,整个县城的房屋都十分破旧,刘政会看着,不由十分奇怪。他知道隋军在占领了丹水县之后,曾经卖力的建设,断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呀!
他正要拍马上前询问,这时,从街道两旁,突然出现了一群百姓。百姓们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补丁缝了一层一层又一层,不过浆洗的还算干净。
这群百姓足有十几人,有男有女,有妇孺也有老人,他们一窝蜂地冲出来,顿时将最前面的慕容罗睺吓了一跳,这些人怎么冲过来的?若是要行刺齐王,那么齐王岂不是非常危险?
就在慕容罗睺变了脸色的时候,那群百姓突然跪在了郑恩的面前,“郑县丞,求求你,救救我们吧!”
“郑县丞,小人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下有小,就等着粮食救命呢!”
“郑县丞,你是个好人,若是救了我一家老小,生生世世愿为郑县丞做牛做马!”
百姓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显得十分凌乱,但郑恩还是听清楚了众人的话,他有些为难地回头,这时,慕容罗睺也策马上来。
“郑县丞,齐王叫你过去。”慕容罗睺说道。
百姓们一听,顿时幡然醒悟过来,齐声道:“齐王殿下,救命呀!”
郑恩回头,怒骂一声,道:“都给我小声些,若是惹怒了齐王,你们都要掉头!”
百姓们吓得脸色苍白,多人捂住了嘴,不敢再说,只有一些小孩还在哭闹着。
郑恩冷哼一声,快步走上前去,跪在了地上,道:“齐王殿下,罪臣郑恩在此。”
李元吉瞟了一眼前方二十步外的百姓,缓缓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郑恩有些踌躇,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李元吉冷哼了一声,心腹谢叔方策马上前,片刻之后回来了,低声在李元吉耳边说着什么。李元吉有些诧异地抬起头,目光盯着前方。
这些百姓缺粮?这怎么可能?淅阳郡虽然不是大郡,山地也多,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丹水县靠着丹水,怎么会缺粮?再说,秋收刚刚结束不久,粮食正是最多的时候,又不是青黄不接的时节,怎么会缺粮?
李元吉的脑海中转过了无数个年头,这时,刘政会已经感觉到不妙了。
“殿下,按理说刚刚秋收,百姓不会缺粮呀,依我看,这是隋军的诡计,微臣建议殿下速速撤出丹水县,以免中了隋军诡计!”刘政会低声说道。
李元吉一愣,刘政会说的有道理呀,刚刚秋收是不可能缺粮的,这看起来是隋军的诡计,可是,斥候传回来的消息,并没有看见隋军的伏兵啊,而且从襄阳的情况来看,那边的兵马也在南下之中,根本对大唐不设防呀。
就在这时,郑恩忽然开口了,他咬牙切齿,显得十分愤恨:“齐王殿下,该死的隋军撤退之前,将所有的粮食全部拿走,甚至是百姓的口粮都全部抢走了,若是殿下不来,罪臣还准备带着百姓下河摸鱼,上山狩猎呢!”
郑恩的话虽然不大,但足以让李元吉吃惊了,闻言他惊讶的嘴巴都合不拢了,郑恩这话的意思虽然没有明说,但等于是在向他讨要粮食呀。如果大唐想要占据丹水县,肯定要收揽城中的百姓,难道不给他们吃喝,任由他们饿死?如果是这样,必将大大折损大唐的声威。
谢叔方靠近李元吉,做出了一个杀的动作,谢叔方的意思很明显,这群百姓对大唐不仅没有帮助,甚至还会消耗大唐的粮食。一旦齐王将粮食送给百姓过冬,至少要付出三万石以上的粮食,而这样一来,军队就会缺乏粮食了。
李元吉的脸色变了又变,考虑了一番之后,他最终带着诸将和郑恩到了府衙,在府衙,李元吉详细地向郑恩了解了情况,并且让谢叔方抓来了一些百姓,经过一番盘问之后,两者的说法是一致的。
隋军在撤退前,因为缺粮,而将丹水县所有的积存的粮食全部拉走,其中包括官粮、义仓的粮食。李元吉觉得自己做事情已经够绝了,但他此时才觉得,隋军才更厉害,竟然连百姓的粮食都收刮的干干净净。
除了极少数的富户狡兔三窟,大部分的百姓家中粮食一颗不剩。整个丹水县的百姓此时有五千多户,有两万三千多人,要是都给他们粮食,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呀。
大厅里,众人正在激烈地讨论着,李元吉静静地听着众人说话。
刘政会认为,这一定是隋军的诡计,为了保证不上当,必须要尽快撤退,在中计之前脱离危险区域。
谢叔方是名武将,心思比较单纯,他认为丹水县的百姓都是逆贼,最好全部杀死,这样既免除了后患,又不必担心粮食的问题。
慕容罗睺没有说话,他一直静静地听着,至于姜谟,他则说出了另一番话。
姜谟认为,结合前些日子的情报来看,隋军自从在鄱阳湖的战事吃紧之后,就十分危险,不然隋军不会撤退。而且从隋军残暴的抢夺百姓粮食来看,第一,他们非常缺粮,第二,他们已经准备放弃了淅阳郡。
第一点很容易明白,不缺粮隋军最多将官粮拖走,而不会动百姓的粮食。而第二点,和第一点是有联系的,正是因为隋军准备放弃了淅阳郡,所以才会做出这等人神共愤的事情来。
夺取天下,不仅仅是占领土地那么简单,更是争取民心的一个过程,隋军这样的行为,是丧失了民心的行为,而在隋军丧失民心的时候,大唐如果能争取民心,高下立判,百姓也就很容易判断出,究竟谁才是效忠的对象!
姜谟的话让谢叔方有些不爽,这些话不是在针对他吗?他怒气冲冲地正要反驳,却被李元吉制止了。
李元吉心中有自己的打算,他也明白哪一种办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这几人的说法,都有正确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
刘政会太过于谨慎,就会丧失良机;谢叔方考虑粮食问题,就会丧失了民心。几人之中,反而是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姜谟说的最为有理。他清晰的思路让李元吉更为顺利地思考着。
李元吉负手思考着,拿下丹水县让他开心,但太顺利,也让他有些怀疑隋军是不是有什么诡计?李元吉虽然想要立功,但却是一个怕死之人,不然当初他也不会从太原匆匆逃走。
又想立功又害怕的中计的李元吉思考了半响,他忽然笑了,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这样既能继续攻城,又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至于丹水县中的百姓,李元吉决定出粮支援,这样,他就能博取一个好名声。
至于粮食?让父皇和大哥考虑去吧,他只要夺下了淅阳郡,夺下了襄阳郡,他就是大唐的功臣!那个时候,他的功勋一定比秦王还要大!
这是李元吉第一次夺下城池,虽说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几乎是板上钉钉,没有什么意外,但李元吉还是十分激动,他策马上前,战马扬起的前蹄让郑恩不由大惊失色。
郑恩双腿一软,“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手中依旧还捧着户籍等小册子,显得十分害怕。
“齐齐王殿下,罪、罪臣郑恩见过齐王!”郑恩显得有些语无伦次。
李元吉马术精良,策马到了郑恩三步远的地方,勒住了战马,战马不停地打着响鼻,李元吉眯起了眼睛,他已经听到了郑恩的话,但是他还需要再问一遍。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制,李元吉觉得十分有必要,他冷哼一声,道:“你就是丹水县丞郑恩?”
郑恩连连磕头,道:“罪臣便是丹水县,县丞郑恩!”
李元吉斜睨着他,静静地打量着郑恩,“郑恩,在王师面前,你总算知情识趣,不过,你曾经侍奉贼人,你可知罪吗?”
郑恩闻言身子一抖,道:“知罪知罪!”
李元吉身子一抖,正要说话,这时,刘政会、姜谟、谢叔方等人纷纷赶来,特别是刘政会,他是文臣,一路疾奔,口中喘息不已。几人到了李元吉身边,仔细地打量着郑恩。
李元吉目光再度看向了郑恩,他说这些话的目的,无非是要名正言顺取得一些利益罢了。不过目前看起来,郑恩是一个知情识趣之人,想必不会让他失望。
这时,刘政会已经喘匀了气,他咽了一口口水,此时已经接近午时,就要到用饭时间了。刘政会道:“殿下,一路奔波,想必已经饿了吧,还是先去府衙,用过了饭再做计较。”
不说不要紧,刘政会这么一说,李元吉顿时觉得有些饿了,他挥挥手,道:“进城再说吧!”
郑恩闻言急忙爬起来,将册子交给身边的衙役,躬身道:“殿下,请进城!”
李元吉昂首挺胸,骑在战马上,环顾着四周,一脸得意之色,慕容罗睺在最前面,刘政会、姜谟、谢叔方等人紧追着李元吉身后,朝着城中奔去。
郑恩是步行,所以速度不快,他加快了脚步,朝着城门走去,这时,吊桥早已经被放下,两侧只有几名衙役,此外便是慕容罗睺带来的唐军。此时慕容罗睺的三千唐军已经控制了整个丹水县,没有发现隋军的伏兵,所以李元吉才会放心大胆的进入城中。
此时的丹水县显得有些凌乱不堪,整个县城的房屋都十分破旧,刘政会看着,不由十分奇怪。他知道隋军在占领了丹水县之后,曾经卖力的建设,断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呀!
他正要拍马上前询问,这时,从街道两旁,突然出现了一群百姓。百姓们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补丁缝了一层一层又一层,不过浆洗的还算干净。
这群百姓足有十几人,有男有女,有妇孺也有老人,他们一窝蜂地冲出来,顿时将最前面的慕容罗睺吓了一跳,这些人怎么冲过来的?若是要行刺齐王,那么齐王岂不是非常危险?
就在慕容罗睺变了脸色的时候,那群百姓突然跪在了郑恩的面前,“郑县丞,求求你,救救我们吧!”
“郑县丞,小人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下有小,就等着粮食救命呢!”
“郑县丞,你是个好人,若是救了我一家老小,生生世世愿为郑县丞做牛做马!”
百姓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显得十分凌乱,但郑恩还是听清楚了众人的话,他有些为难地回头,这时,慕容罗睺也策马上来。
“郑县丞,齐王叫你过去。”慕容罗睺说道。
百姓们一听,顿时幡然醒悟过来,齐声道:“齐王殿下,救命呀!”
郑恩回头,怒骂一声,道:“都给我小声些,若是惹怒了齐王,你们都要掉头!”
百姓们吓得脸色苍白,多人捂住了嘴,不敢再说,只有一些小孩还在哭闹着。
郑恩冷哼一声,快步走上前去,跪在了地上,道:“齐王殿下,罪臣郑恩在此。”
李元吉瞟了一眼前方二十步外的百姓,缓缓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郑恩有些踌躇,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李元吉冷哼了一声,心腹谢叔方策马上前,片刻之后回来了,低声在李元吉耳边说着什么。李元吉有些诧异地抬起头,目光盯着前方。
这些百姓缺粮?这怎么可能?淅阳郡虽然不是大郡,山地也多,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丹水县靠着丹水,怎么会缺粮?再说,秋收刚刚结束不久,粮食正是最多的时候,又不是青黄不接的时节,怎么会缺粮?
李元吉的脑海中转过了无数个年头,这时,刘政会已经感觉到不妙了。
“殿下,按理说刚刚秋收,百姓不会缺粮呀,依我看,这是隋军的诡计,微臣建议殿下速速撤出丹水县,以免中了隋军诡计!”刘政会低声说道。
李元吉一愣,刘政会说的有道理呀,刚刚秋收是不可能缺粮的,这看起来是隋军的诡计,可是,斥候传回来的消息,并没有看见隋军的伏兵啊,而且从襄阳的情况来看,那边的兵马也在南下之中,根本对大唐不设防呀。
就在这时,郑恩忽然开口了,他咬牙切齿,显得十分愤恨:“齐王殿下,该死的隋军撤退之前,将所有的粮食全部拿走,甚至是百姓的口粮都全部抢走了,若是殿下不来,罪臣还准备带着百姓下河摸鱼,上山狩猎呢!”
郑恩的话虽然不大,但足以让李元吉吃惊了,闻言他惊讶的嘴巴都合不拢了,郑恩这话的意思虽然没有明说,但等于是在向他讨要粮食呀。如果大唐想要占据丹水县,肯定要收揽城中的百姓,难道不给他们吃喝,任由他们饿死?如果是这样,必将大大折损大唐的声威。
谢叔方靠近李元吉,做出了一个杀的动作,谢叔方的意思很明显,这群百姓对大唐不仅没有帮助,甚至还会消耗大唐的粮食。一旦齐王将粮食送给百姓过冬,至少要付出三万石以上的粮食,而这样一来,军队就会缺乏粮食了。
李元吉的脸色变了又变,考虑了一番之后,他最终带着诸将和郑恩到了府衙,在府衙,李元吉详细地向郑恩了解了情况,并且让谢叔方抓来了一些百姓,经过一番盘问之后,两者的说法是一致的。
隋军在撤退前,因为缺粮,而将丹水县所有的积存的粮食全部拉走,其中包括官粮、义仓的粮食。李元吉觉得自己做事情已经够绝了,但他此时才觉得,隋军才更厉害,竟然连百姓的粮食都收刮的干干净净。
除了极少数的富户狡兔三窟,大部分的百姓家中粮食一颗不剩。整个丹水县的百姓此时有五千多户,有两万三千多人,要是都给他们粮食,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呀。
大厅里,众人正在激烈地讨论着,李元吉静静地听着众人说话。
刘政会认为,这一定是隋军的诡计,为了保证不上当,必须要尽快撤退,在中计之前脱离危险区域。
谢叔方是名武将,心思比较单纯,他认为丹水县的百姓都是逆贼,最好全部杀死,这样既免除了后患,又不必担心粮食的问题。
慕容罗睺没有说话,他一直静静地听着,至于姜谟,他则说出了另一番话。
姜谟认为,结合前些日子的情报来看,隋军自从在鄱阳湖的战事吃紧之后,就十分危险,不然隋军不会撤退。而且从隋军残暴的抢夺百姓粮食来看,第一,他们非常缺粮,第二,他们已经准备放弃了淅阳郡。
第一点很容易明白,不缺粮隋军最多将官粮拖走,而不会动百姓的粮食。而第二点,和第一点是有联系的,正是因为隋军准备放弃了淅阳郡,所以才会做出这等人神共愤的事情来。
夺取天下,不仅仅是占领土地那么简单,更是争取民心的一个过程,隋军这样的行为,是丧失了民心的行为,而在隋军丧失民心的时候,大唐如果能争取民心,高下立判,百姓也就很容易判断出,究竟谁才是效忠的对象!
姜谟的话让谢叔方有些不爽,这些话不是在针对他吗?他怒气冲冲地正要反驳,却被李元吉制止了。
李元吉心中有自己的打算,他也明白哪一种办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这几人的说法,都有正确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
刘政会太过于谨慎,就会丧失良机;谢叔方考虑粮食问题,就会丧失了民心。几人之中,反而是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姜谟说的最为有理。他清晰的思路让李元吉更为顺利地思考着。
李元吉负手思考着,拿下丹水县让他开心,但太顺利,也让他有些怀疑隋军是不是有什么诡计?李元吉虽然想要立功,但却是一个怕死之人,不然当初他也不会从太原匆匆逃走。
又想立功又害怕的中计的李元吉思考了半响,他忽然笑了,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这样既能继续攻城,又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至于丹水县中的百姓,李元吉决定出粮支援,这样,他就能博取一个好名声。
至于粮食?让父皇和大哥考虑去吧,他只要夺下了淅阳郡,夺下了襄阳郡,他就是大唐的功臣!那个时候,他的功勋一定比秦王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