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书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我挪用了《玛斯那维》中的神秘。

——谢伊·加里波

全伊斯坦布尔乃至于全土耳其,甚至是整个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最富丽堂皇的一家堕落窟,在1952年夏天开张了,确切来说是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六,隐身在贝尤鲁红灯区的一条窄巷里,再往前走便是英国领事馆。欢庆的开张之日,正好是一场历时六个月的激烈绘画比赛的胜负揭晓之日。这家店的大老板是贝尤鲁一位显赫的黑道上的人物,后来因为驾驶着凯迪拉克沉入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家喻户晓。当初就是他决心在他宽敞的宫殿大厅墙壁上,呈现出伊斯坦布尔的景象,因而发起了这场绘画比赛。

这位黑道大老板之所以委托制作绘画,并不是为了赞助此种艺术,毕竟,多亏了回教的禁止,此类艺术在我们的文化里仍然相当落后(我指的是绘画,不是卖淫)。他真正的目的是要给顾客们提供视觉的飨宴,让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达官贵人们在他的享乐宫里,不仅可以纵情于音乐、美酒、毒品和姑娘,也能品尝到伊斯坦布尔的迷人景色。最开始我们的黑道大哥商请学院画家,但只接受银行大楼委托的他们拒绝了(这些画家能够模仿西方立体画派的技巧,用半圆规和三角板让我们的乡村少女呈现出长菱形的体态),于是他征召那些装饰乡间豪宅、绘制户外广告牌以及为地方市集彩绘花车、货车和马戏团帐篷的画匠和美工。然而过了好几个月后,却只有两名画匠前来应征,而两个人也都同真正的艺术家那样自负,宣称自己比对方更优秀。于是,我们狡诈的黑道大哥,听从了银行总裁的暗示,拿出一大笔奖金,为两位互相竞争的画匠定下一场比赛,他提供享乐宫大厅的左右两面墙壁,让两位野心勃勃的参赛者在上面画下“全伊斯坦布尔最美的一幅画”。

两位彼此猜忌的艺术家立刻在两面墙之间拉上了一道厚厚的布帘。一百八十天过后,享乐宫的开幕之夜,仍挂着同一块布帘的大厅里,摆满了绯红色凸纹丝绒铺衬的镀金椅子、霍尔班花纹地毯、有分支的银色大烛台、水晶花瓶、阿塔图克肖像、瓷盘和珠母贝镶嵌的架子。大厅里冠盖云集,就连总督也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毕竟,这个温柔乡正式登记的名称可是“土耳其古典艺术保存俱乐部”)。当大老板在众人面前拉开粗麻布帘时,映入宾客眼帘的,在一面墙上是耀眼的伊斯坦布尔景色,而在正对面的墙上,则是一面镜子,在银烛台的光芒照耀下,镜中映照出来的画面看起来比被映照的那一幅作品本身更为出色,更为灿烂,更令人心醉神迷。

自然地,奖金颁给了那位安装镜子的艺术家。然而往后多年,许多发现自己陷入这个邪恶温柔乡的客人,都被墙上的奇妙图像弄得神魂颠倒,分别从两幅杰作中获得截然不同的视觉享乐。他们会在两面墙之间来回走动,盯着两幅作品看上好几个小时,试着去理解他们心中涌起的神秘喜悦。

在第一面墙上所画的市场景色里,有一只可怜兮兮、瘦巴巴的杂种狗,正瞄着一个熟食摊子,但反映在对面的镜子里时,它却变成一只悲惨但狡猾的动物。不过,当你再转头回去看第一面墙上的壁画时,你不仅会观察到其实原本就存在画中的狡猾特性,还会注意到狗儿似乎有所动静,引发你更深的疑惑。你再一次横越大厅,想要瞥一眼镜子再次确认,结果看到了某种模糊的闪烁,或许正好解释了狗儿有所动静的原因。此刻,满头雾水的你,发现自己忍不住想跑回第一面墙前再看一眼原版的图画。

一位神经质的老顾客曾经有一次察觉到,壁画中那条老狗漫步的街道所通往的广场里,有一座干涸的喷泉,然而在镜子里,它却潺潺地涌出流水。他急急忙忙赶回去看原画,仿佛一个健忘的老头忽然想起自己出门前忘了关水龙头,只见画中的喷泉确实是干的。可是当他再往镜子里看时,却眼见这一回泉水流得更急更充沛。他试图与在这里工作的女人分享他的发现,但只得到她们冷漠的回应,因为她们早已听腻了关于镜子的戏法。被浇了冷水的他于是缩回自己孤独的生活,过着没有人懂也不需要人懂的日子。

然而,事实上,在温柔乡里工作的女人们并非漠不关心。每逢大雪纷飞的夜里,她们凑在一起述说老掉牙的童话故事时,总会拿那幅壁画和镜子的把戏,当作是好玩的试金石,来判断她们顾客的性格。有些客人没耐性、粗神经又急匆匆的,这种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绘画和镜像之间的神秘矛盾。有些男人,要么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挫折苦闷,要么就是猴急地想做男人进妓院惟一想做的事,即使他连女孩的名字都还搞不清。而另一种人,他们其实已看穿了镜子和壁画之间的把戏,但一句话也没提,这种男人历尽沧桑,什么事都迷惑不了他们,什么事都无法让他们惧怕。还有一种人,他们用满腹的忧虑来折磨每一位陪酒小姐、服务生和帮派分子,他们似乎对于平衡对称有种偏执的狂热,因此会幼稚地要求尽快把壁画和镜子之间的矛盾矫正过来。这些人是有洁癖的吝啬鬼,就连喝酒和做爱都无法纵情享乐,死脑筋的他们希望一切都能井然有序,是最最无趣的情人和糟糕的朋友。

一段日子后,享乐宫的俘虏们逐渐习惯镜子对壁画的戏弄。有一天,有一名并非靠着雄厚财力,而是凭借着仁慈的保护伞而经常光顾此温柔乡的警长,在镜子前方正面撞见了一个鬼祟的光头佬,画中的他拎着一把枪,走在暗巷里。他立刻凭直觉认定,此人便是那件恶名昭彰的“西西里广场谋杀案”的凶手。警长判断,那位在墙上装设镜子的艺术家,必然知道有关谋杀案的秘密。于是,他着手对艺术家的身份展开调查。

还有另一件轶事。某个湿热的夏日夜晚,闷热到甚至连人行道上的污水都还来不及流进街角的水沟,就已经蒸发成水汽。一名大地主的儿子,把他老爸的奔驰车停在“禁止停车”标志正前方,走进大厅里,看见镜中有一位温顺的少女,正在她贫民窟的家中织地毯。他一见钟情,认定她便是自己寻寻觅觅的一生挚爱。可是,当他转身回去看壁画时,却只看见一个平凡无趣的苦命女孩,而类似的姑娘在他老爸的村子里比比皆是。

至于对大老板来说——他自己即将开着他的凯迪拉克战马,冲进博斯普鲁斯海峡,在这个世界中发现另一个世界——所有好玩的笑话,有趣的巧合,以及世界的谜团,都不是壁画或镜子所耍的把戏,而是那些吸毒喝酒到昏沉沉、飘飘然地将忧欢离合抛诸脑后的客人,在自己的想像中重新找回了黄金岁月,他们满心喜悦地以为自己解开了那个失落世界的玄奥,而把心中的谜团与眼前的复制品混为一谈。尽管这位鼎鼎有名的帮派大哥是这么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却曾有人看见他在星期天早上,开心地加入一群小孩的游戏,玩着“找出两幅画中的七个相异处”。这群孩子由欢场小姐所生,他们边玩边等待疲倦的母亲带他们去贝尤鲁,看日场的儿童电影。

不过,两面墙上的相异处、特殊含义,以及迷惑人心的扭曲变形远不止七个,而是无穷无尽。第一面墙上的伊斯坦布尔景色,虽然技法类似那种画在地方市集的马车和帐篷上的图画,但在镜子的修饰下,却吓人地神似阴森诡谲的刻版画。壁画的角落里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在对面镜子的呈现下,变成一只懒洋洋拍着翅膀的奇珍异兽。壁画中,古老的木造别墅未上漆的外墙,在镜子里幻化成为骇人的面孔。游乐园和旋转木马在镜中显得更为生动鲜明、色彩缤纷。老式的街车、马车、宣礼塔、桥梁、凶手、布丁店、公园、滨海咖啡座、公共客运渡轮、铭文和箱子,全都转化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的符号。一本黑色之书,被壁画画家本人恶作剧地塞进一个瞎眼乞丐手里,到了镜子里,它却变成一本二部曲,一本蕴含了两种意义和两种故事的书;然而,当你看着壁画的时候,你会发觉那本书充满了一致性,而它的奥秘就迷失在书本之中。有着红唇、睡眼、长睫毛的本土电影明星,被画家以游乐场涂鸦的技法描绘在墙上,然而到了镜子里,她们却转而成为困苦坚毅、乳房饱满的国母形象;接着,当你再回头,阴郁地一瞥原本墙面上的图画时,你将会又惊骇又欢喜地认出那个母亲的形象并非陌生人,而是与你同床共枕多年的结发妻子。

但享乐宫里最让人心神不宁的,是镜中的脸。画家的作品中有数不尽的人,走在桥上、街道上,他们的脸随处可见。然而反映在镜子里时,这些脸却呈现出新的意义、奇特的符号和未知的世界。先看一眼壁画,再转向镜子,困惑的客人会注意到,当某个人的面貌映照在镜子里时(某个极其平凡的普通人,或是某个轻松自在戴着瓜皮帽的家伙),他的脸上却爬满了符号和文字,变成了一张地图,或是一则遗失的故事的线索。这让某些观者——在丝绒椅子之间来回踱步的他们,此刻也成为镜中影像的一部分——不禁觉得,他们暗自参与了一个只有少数精英才知晓的秘密。每个人都明白,这些被欢场姑娘当帕夏一般伺候的精英分子,若不找出画中的秘密绝不会罢休,为了寻找谜底,他们已为各种旅程、冒险与自愿参加的竞赛做好了准备。

多年以后,在黑道大老板消失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秘密中,而享乐宫也沉沦以至于名声败坏后,又过了很久,某一天,警长突然来访,年老色衰的欢场女子看了一眼他饱经风霜的脸,才明白他也是前面提及的那种不安的灵魂之一。原来,警长准备重新调查那场恶名远扬的西西里广场谋杀案,他想再看一次镜子,寻求帮助。然而这时他才得知,在一场冲突中——不是为了女人或金钱,大概只是出于无聊——那面巨大的镜子被闹事者拆了下来,摔得粉碎。就这样,站在玻璃碎片中,即将退休的警长,再也没办法查出凶杀案的主谋,也永远找不出镜子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