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作者:彼得·海斯勒

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家人,这本书是写不出来的。在四川的两年时间里,我非常感谢海斯勒家族和甘迪斯家族与我保持联系的那些亲人,我感谢你们在写作上给我的鼓舞和支持。我向你们允诺,今后我肯定会找到跟家更接近的写作主题。

从第一次顺江而下,到最后一次浏览手稿,亚当这个哥们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做到了有求必应。尤其要感谢的,是你在涪陵给了我如此深远的影响。同时要感谢的,是你在编辑方面给我提供的巨大帮助——有时候这真是非常艰辛、非常细致的活计。我们有如跟风车作战的两个骑士,换了别人,我在那里恐怕一刻也待不下去。

我还感到幸运的是,我跟桑尼和诺林一起在涪陵共同面对了乐趣和挑战,她们俩真是很棒的志愿队员。我能够在四川开始一段生活,实在是因为“美中友好志愿者”第三批中国队员好得不能再好了,他们是: 泰米·恰普曼、希恩·科迪、麦克·高提格、罗斯·卡科斯基、凯琳·洛克、丽萨·麦凯莱姆、罗伯·施密茨、克莱格·西蒙斯、萨拉·忒福德、瑞贝卡·斯坦勒·瓦里汉、安德鲁·瓦特金斯、茉莉·瓦特金斯,以及亚当·维斯等。我还要感谢特拉维斯·克林伯格、克里斯托弗·马卡迪特、麦克·迈尔,以及沃尔肯一家人,我在四川期间,以及其后的日子里,你们给了我莫大的关怀,我非常感谢你们。

我在涪陵期间,“美中友好志愿者”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了我极大的支持,让我享有自由的空间,我因此尤其要感谢威廉·斯拜德尔、坎黛丝·克里斯蒂安、多恩·麦凯,以及詹义美女士。

好几位编辑帮助我作了修改工作。我尤其幸运地结识了密苏里大学的道格·亨特先生,他不吝时日,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感谢《华尔街日报》的斯科特·克莱默、马特·梅茨格、安吉拉·海斯勒、特尔扎·伊文,以及《华尔街日报》北京办事处的易安·约翰逊提供的评论和推荐。我尤其获益的是,我在涪陵教过的一个学生读过手稿之后,以当地人的眼光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在这里我不能提及你的名字,但我真的很感谢你的帮助。我也想感谢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迈克菲,你既给了我指导,也给了我友谊。我还在涪陵的时候,是你的鼓励才使我开始了本书的创作。

感谢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给我安排的编辑提姆·达甘,以及我的代理人威廉·克拉克在本项目上给予的热情支持。

我最想感谢的,是我在涪陵结识的那些朋友们。我希望我的故事映射出了你们的豪爽、耐心和理解。我尤其要感谢我曾经教过的那些学生,他们现在分散在全中国,上至青藏高原,下至新兴城市深圳。你们现在大多当了老师,很多人依旧居住在川东大大小小的江城里,门前可能就是长江、乌江、龙溪河、场头河、梅溪河、盐仓河、瞿溪河、大溪河。你们的学校简陋,教室拥挤,但老师们一直尽心尽力。我祝愿你们教的学生跟我当初教到的你们一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