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

作者:四国军棋

七月底,杨渥正式宣布实行军政分离,并且发布一系列人事调整。

其中,处于淮南内部的升州,常州,润州,和州,滁州,庐州等八个州全部改为文官担任,其中升州刺史为陈彦谦,润州刺史王令谋,这两人都是以前在地方上担任长史的,而其他六个刺史则是从节度使府的属官里面选拔的,比如淮南巡官沈颜,主簿卢枢等,都是在节度使府做过多年文职的官吏,才能不错,又有一定威望,这才得到提拔。

歙州刺史陶雅升为淮北巡抚,负责监管光州,寿州,濠州三州军政民政;庐州刺史刘威转为涟水巡抚,负责泗州,楚州,海州等地的军政民政。

而其他几个边境州的刺史虽然还是以武将担任,但都做了一些调整。只有滁州刺史刘金没有调动。

倒不是说杨渥不想动他,而是他父亲考虑到刘金如今身染重病,随时可能病死,在这个时候他不想节外生枝,所以暂时不动。

而杨渥考虑到光州极有可能出乱子的情况,也想尽量先稳住濠州,所以就同意了。

至于光州,光州地方势力太强,刺史柴再用根本没法掌控,不过这一次杨渥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所以直接将柴再用转为统兵将领,刺史之位改由原本的常州刺史李遇担任,同时调兵五千人随同他去上任。

这样一来,虽然在边境地区的刺史依旧是武将担任的,但许多刺史都调离了经营多年的地方,前往新的地方上任。这样一来,至少在短期内不用担心他们的势力太大。

而且,剩下来继续担任刺史的武将,也都是一些在治理地方上做的较好的,比如李遇,这些人实际上已经完全转为文官了,只是他们的武将出身使得他们比那些真正的文官更懂军事,在边境地区担任刺史是个很好的选择。

杨渥觉得,这么一批既懂得军事,又懂得治理地方的人,实在是担任边境刺史的最好人选。将来随着淮南地盘的扩大,这些人或许就是担任巡抚的最佳选择。

除了对刺史的调整外,杨渥同时还宣布了对各军统兵将领的人选安排。

按照前往各地选拔士兵的工作基本完成,共计有十万士兵通过了选拔标准,可以进去新的禁军中,考虑到唐朝如今还在,所以禁军的名字自然不能用,只好按照原来的称呼还是分为牙外军和外镇兵。

当然,杨行密的亲军本来就是从军中选拔的精锐士兵,加上人数较少,这一次没有进行筛选。而王茂章和李神福二人的部下还在战争之中,暂时也没有进行选拔。杨渥估计,等这两部进行选拔后,最终能通过的应该与他预料的差不多,在十二万人左右,可以组成六个军。

至于六个军的都督人选也公布了,其中李承嗣,李神福和台濛,杨渥这四个人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唯独对周本和王茂章二人的任命让人有些质疑。

周本乃是原宣州刺史赵煌的部将,杨行密第一次被孙儒赶出扬州退守庐州时,在袁袭的建议下攻破宣州,周本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杨行密帐下的,资历并不算高,至于功劳,除了去年攻破苏州外,也没有什么重要功劳。

而王茂章虽然很早就在杨行密帐下担任侍卫,但他的情况有些类似杨渥的侍卫刁彦能,虽然是杨行密的亲信,不过当初打下淮南时,王茂章年龄还小,所以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因为杨行密见他作战勇敢,这才极力提拔的。

相比于这两人,许多人觉得像老将张训,王绾,刘信等才更有资格担任都督,结果这几人却都只担任了副都督兼师都指挥使。

不过考虑到周本与杨渥的关系,以及王茂章与杨行密的关系,再加上这两人也的确有真本事,又长期留在广陵担任牙外军将领,比起长期镇守在外的张训等人自然更适合一些,毕竟新军将来肯定还是会分为驻守广陵的和镇守地方的两种。

所以这点质疑仅仅过了两天就没有了,唯一让人们争议不休的是各师都指挥使的人选。

六个军十二个师,就有十二个都指挥使,其中张训,王绾,刘信就占了三个,秦裴和朱思勍又占了两个,剩下的七人分别是原湖州刺史李简,原舒州刺史刘存,台濛的部下米志诚,李神福的部将吕师造,黑云都的指挥使吕师周,原光州刺史柴再用,以及王茂章的部将朱虔佑。

说起来,淮南的都指挥使有很多,最终当选的却只有这么几个人,大家不服的自然很多。

不过杨渥却拿出了强硬手段,将那些不服都一力压制了下去,加上还在庐州的杨行密大力支持,最终这个安排还是被接受了。

在都指挥使之外,杨渥又设立了副都指挥使,算是对部分有资历,有功劳,又有能力,但没能成为担任都指挥使的人一个安排,比如黑云都的另一个指挥使李厚,王茂章的另一个重要部将张崇等,再加上对这些将领在别的地方进行了补偿,比如加封一些类似检校工部尚书的荣誉职衔,算是安抚住了他们。

至于剩下的一大批人则被安排进了新成立的统兵司和枢密院任职。

这其中,统兵司负责军队日常的训练管理,战时负责后勤供应,这一职务由暂时闲下来的高勖掌管。

高勖以前做过淮南的掌书记,对于这些事物非常熟悉,所以让他来担任这个职位比较合适。

而负责军令的枢密使则由杨渥亲自担任,而他的副手枢密副使则由朱瑾担任。

虽然同样是外来将领,但朱瑾曾经作为泰宁军节度使,与朱全忠争锋了十年之久,这样一位猛人杨渥自然不敢相信他,军队是半个也不敢给他的,不过让他在枢密院当个参谋出出主意却是无妨。

除了朱瑾外,严可求也被授予枢密副使的职位。

严可求虽然是文士,但他在军事上也颇有谋略,再加上杨渥以后肯定有亲自率军出征的情况,不留个人制衡朱瑾他怎么放心。

七月底,杨渥正式宣布实行军政分离,并且发布一系列人事调整。

其中,处于淮南内部的升州,常州,润州,和州,滁州,庐州等八个州全部改为文官担任,其中升州刺史为陈彦谦,润州刺史王令谋,这两人都是以前在地方上担任长史的,而其他六个刺史则是从节度使府的属官里面选拔的,比如淮南巡官沈颜,主簿卢枢等,都是在节度使府做过多年文职的官吏,才能不错,又有一定威望,这才得到提拔。

歙州刺史陶雅升为淮北巡抚,负责监管光州,寿州,濠州三州军政民政;庐州刺史刘威转为涟水巡抚,负责泗州,楚州,海州等地的军政民政。

而其他几个边境州的刺史虽然还是以武将担任,但都做了一些调整。只有滁州刺史刘金没有调动。

倒不是说杨渥不想动他,而是他父亲考虑到刘金如今身染重病,随时可能病死,在这个时候他不想节外生枝,所以暂时不动。

而杨渥考虑到光州极有可能出乱子的情况,也想尽量先稳住濠州,所以就同意了。

至于光州,光州地方势力太强,刺史柴再用根本没法掌控,不过这一次杨渥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所以直接将柴再用转为统兵将领,刺史之位改由原本的常州刺史李遇担任,同时调兵五千人随同他去上任。

这样一来,虽然在边境地区的刺史依旧是武将担任的,但许多刺史都调离了经营多年的地方,前往新的地方上任。这样一来,至少在短期内不用担心他们的势力太大。

而且,剩下来继续担任刺史的武将,也都是一些在治理地方上做的较好的,比如李遇,这些人实际上已经完全转为文官了,只是他们的武将出身使得他们比那些真正的文官更懂军事,在边境地区担任刺史是个很好的选择。

杨渥觉得,这么一批既懂得军事,又懂得治理地方的人,实在是担任边境刺史的最好人选。将来随着淮南地盘的扩大,这些人或许就是担任巡抚的最佳选择。

除了对刺史的调整外,杨渥同时还宣布了对各军统兵将领的人选安排。

按照前往各地选拔士兵的工作基本完成,共计有十万士兵通过了选拔标准,可以进去新的禁军中,考虑到唐朝如今还在,所以禁军的名字自然不能用,只好按照原来的称呼还是分为牙外军和外镇兵。

当然,杨行密的亲军本来就是从军中选拔的精锐士兵,加上人数较少,这一次没有进行筛选。而王茂章和李神福二人的部下还在战争之中,暂时也没有进行选拔。杨渥估计,等这两部进行选拔后,最终能通过的应该与他预料的差不多,在十二万人左右,可以组成六个军。

至于六个军的都督人选也公布了,其中李承嗣,李神福和台濛,杨渥这四个人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唯独对周本和王茂章二人的任命让人有些质疑。

周本乃是原宣州刺史赵煌的部将,杨行密第一次被孙儒赶出扬州退守庐州时,在袁袭的建议下攻破宣州,周本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杨行密帐下的,资历并不算高,至于功劳,除了去年攻破苏州外,也没有什么重要功劳。

而王茂章虽然很早就在杨行密帐下担任侍卫,但他的情况有些类似杨渥的侍卫刁彦能,虽然是杨行密的亲信,不过当初打下淮南时,王茂章年龄还小,所以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因为杨行密见他作战勇敢,这才极力提拔的。

相比于这两人,许多人觉得像老将张训,王绾,刘信等才更有资格担任都督,结果这几人却都只担任了副都督兼师都指挥使。

不过考虑到周本与杨渥的关系,以及王茂章与杨行密的关系,再加上这两人也的确有真本事,又长期留在广陵担任牙外军将领,比起长期镇守在外的张训等人自然更适合一些,毕竟新军将来肯定还是会分为驻守广陵的和镇守地方的两种。

所以这点质疑仅仅过了两天就没有了,唯一让人们争议不休的是各师都指挥使的人选。

六个军十二个师,就有十二个都指挥使,其中张训,王绾,刘信就占了三个,秦裴和朱思勍又占了两个,剩下的七人分别是原湖州刺史李简,原舒州刺史刘存,台濛的部下米志诚,李神福的部将吕师造,黑云都的指挥使吕师周,原光州刺史柴再用,以及王茂章的部将朱虔佑。

说起来,淮南的都指挥使有很多,最终当选的却只有这么几个人,大家不服的自然很多。

不过杨渥却拿出了强硬手段,将那些不服都一力压制了下去,加上还在庐州的杨行密大力支持,最终这个安排还是被接受了。

在都指挥使之外,杨渥又设立了副都指挥使,算是对部分有资历,有功劳,又有能力,但没能成为担任都指挥使的人一个安排,比如黑云都的另一个指挥使李厚,王茂章的另一个重要部将张崇等,再加上对这些将领在别的地方进行了补偿,比如加封一些类似检校工部尚书的荣誉职衔,算是安抚住了他们。

至于剩下的一大批人则被安排进了新成立的统兵司和枢密院任职。

这其中,统兵司负责军队日常的训练管理,战时负责后勤供应,这一职务由暂时闲下来的高勖掌管。

高勖以前做过淮南的掌书记,对于这些事物非常熟悉,所以让他来担任这个职位比较合适。

而负责军令的枢密使则由杨渥亲自担任,而他的副手枢密副使则由朱瑾担任。

虽然同样是外来将领,但朱瑾曾经作为泰宁军节度使,与朱全忠争锋了十年之久,这样一位猛人杨渥自然不敢相信他,军队是半个也不敢给他的,不过让他在枢密院当个参谋出出主意却是无妨。

除了朱瑾外,严可求也被授予枢密副使的职位。

严可求虽然是文士,但他在军事上也颇有谋略,再加上杨渥以后肯定有亲自率军出征的情况,不留个人制衡朱瑾他怎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