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

作者:四国军棋

“阁老如今身体不适,还要多多休养才是,不能操劳政务。不过孤这里却是有一份差事让阁老来做,不知阁老意下如何?”一句话就剥夺了高勖的首辅权利后,杨渥却是突然说道。

“不知大王有何差遣,只要老臣能够做到,定当竭诚去办!”高勖有些虚弱的说道。

“阁老放心,这件事对你来说并不难!你也知道,孤的太子如今已经快五岁了,也是该给他找个合适的老师了,孤准备由阁老来担任这个太师之位,负责教导太子,不知阁老意下如何?”

“让老臣来做太师?”高勖眼神一亮。

以吴国如今欣欣向荣的态势,将来开创一个伟大王朝都是有可能的。

但要将这个王朝传承下去,那就必须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杨炅作为如今吴国的王太子,不仅是杨渥的嫡长子,同时还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从哪个角度来看杨炅都应该是将来的继承人。

所以目前自然是要重点培养,将其教导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高勖之前听了杨渥的话,还以为自己接下来就只能回家养病去了,虽说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满,但心中总是有些遗憾;没想到突然被赋予了这项重任,自然心中极为高兴。

“大王愿意将如此重任交托给老臣,老臣自然是甘之如饴,岂有不愿意的道理?”

杨渥满意的笑道:“既然如此,那么太子将来的培养,孤可就交给太师了!当然,太师。如今还是以休养身体为主,教导太子不过是闲暇之余的事情!另外,太子毕竟年幼顽劣,若是他玩闹起来不肯用功,太师只管管教,无需有任何顾忌!若是他不服管教,孤定然饶不了他!”

“大王之言老臣铭记在心,定会好好教导太子!以太子的聪颖,定会好好学习的!”高勖连忙答道。

以杨炅如今的年纪,主要还是以读书识字为主,这些事情本来是不需要高勖亲自教导的,不过如今他正好需要养病,所以杨渥也就将这些事情都交给他了。

有了太师,三师中的的太傅和太保自然也要确立。

对此杨渥干脆也极为省事的任命周隐为太傅,以李承嗣为太保。

至于三孤,暂时却没有确定下来。

安抚了高勖之后,杨渥命侍卫扶他回家中休养,同时命太医直接去高府居住,以随时看护病情,防止意外;此外,杨渥又从宫中赏赐了大批适合治疗的药材,以示优待。

杨渥如此厚遇,自然让高勖等人心中感动,为自己跟随了一个宽厚的明君而感到高兴。

不过,关于高勖病倒之后该由谁来接替,却是让许多人有了一些心思。

所以或许如今内阁的几个学士没有争夺的想法,但其他人却未必如此了。

虽说有资格代替高勖处理政务的人依旧只有如今内阁的那几个大臣,但对其他人来说,他们也有自己支持和亲近的人。

所以他们当然是更加希望与他们亲近的人来代替高勖。

第二天,中极殿上,朝会之时。

“如今高阁老病倒,不能处理政务,孤打算让工部陈尚书来代高阁老处理政务,诸位可有异议?”

众臣没有想到的是,朝会刚刚开始,杨渥并没有与他们商量,便拿出了自己的主张。

在以往,像这种重要的人事任命虽说最终也是由杨渥来拿定主意,不过他一般都会和其他人商议一番再做决定,像今天这样独自拿主意的却是很少。

不过更让众臣感到惊讶的是杨渥选择让陈彦谦来接替高勖处理政务。

按理说,高勖病倒,那就应该由仅次于高勖的周隐来接替;即便不用周隐来代替,那么在六部尚书中,也有几个资历威望都比陈彦谦高的,足以代替高勖来处理政务。

所以众臣想不明白为什么杨渥会用陈彦谦。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比如内阁中的诸位大臣就都很清楚,陈彦谦乃是杨渥一手选拔,一手培养出来的,可以说是杨渥真正的亲信之人。

相比之下,如今的内阁之中的众臣,还没有一个是杨渥自己培养的亲信,全都是当初追随杨行密的老臣。

这么算的话,杨渥会让自己的亲信来接替高勖,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谁也不好反对什么。

内阁之臣都没人反对,其他众臣心中虽然还有疑问,但此时也没有几人敢出来反对了。

见此,杨渥直接宣布由太师高勖继续兼任首辅大学士的职务,但以安心养病为主,平时不处理公务。

同时又命工部尚书陈彦谦为东阁大学士,暂时代高勖处理朝中政务。

这个任命一出,许多人便明白,杨渥这是准备让陈彦谦来接高勖的班。

想到陈彦谦在担任工部尚书之前一直不显山不露水,除了营建金陵城的功劳外,并没有其他显著的功劳,如今竟然一下子就成了“代丞相”,众臣心中免不得有些嫉妒。

“陈彦谦既然升任东阁大学士了,那么他的工部尚书一职也就空缺出来了。孤以为,应当由主持过捍海堰工程的泰州刺史杨信来担任,诸位可有异议?”

还不等众臣从陈彦谦的突然任命中清醒过来,杨渥接着又抛出了一个新的任命,而且比之前对陈彦谦的任命更加让人惊讶。

陈彦谦不管怎么说之前也是工部尚书,而且在担任工部尚书之前曾经在升州刺史的位置上坐了五年多时间,资历也差不多了。

但杨信的话,从天佑元年考中进士以来,不过五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县令迅速被提拔为泰州刺史,如今更是一步越过了布政使、巡抚、各部侍郎等级别,一下子就做上工部尚书,这个提拔就有些吓人了。

当然,杨信的身份也有其特殊之处,那就是杨信乃是杨渥的族兄,是真正的宗室之人。

虽说杨渥并没有给杨家其他族人爵位,但他们的宗室身份却得到了承认。

而杨信这一支在杨家众多族人中又是与杨渥血缘关系最近的一支,再加上他本人的努力和沉稳的性格,所以杨渥才会突然提拔他。

“臣等没有异议!”

正当众臣还在思考这其中的缘由时,内阁的几个大臣却已经站出来表态了。

见此情形,其他人自然也只能同意杨渥的决定。

“看来大王如今是想要在文官之中大力提拔亲信了!”想着杨渥接连做出的两个任命,众臣心中都有了这样的想法。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各国立国之后一般都会大肆加封宗室,像朱温的几个儿子包括养子和侄子都被封王,王建的儿子同样也被封王,便是刚刚立国的楚王马殷,他的所谓左右相国,也都是由他的两个弟弟担任的。

而吴国到现在为止,还只有杨渥的一个弟弟被封王,其他宗室之人基本都没有爵位,这反而是不正常的。

所以这一次杨渥决意越级提拔杨信为工部尚书,内阁众臣才会一点意见都没有就同意了。

见自己的两个任命都很顺利的通过了,杨渥心中自然感到满意。

这一次高勖突然病倒,对他来说既是一个考验,同时又是一次机会,在内阁之中扩大他自己的亲信力量的机会。

……

当杨渥正在忙着安排因为高勖突然病倒而带来的各项变动时,金陵城外码头边,十多艘极为高大的海船缓缓停靠在岸边。

“大家都小心一点,不要碰坏了!”

“小心一点!”

“大家小心!”

随着水手们的不断吆喝,海船最终在码头边停稳了,众人迅速用长木板将船舷和岸边连接起来。

“船上运送的到底是什么,居然这么小心?”

“应该是什么贵重的物品吧?听说我军攻占了福州之后,那里有不少番商,或许是他们运来的一些稀罕物?”

码头边,不少围观之人议论纷纷。

不一会儿,只见十几艘船上传来一阵马蹄声响,接着,在水手的牵引下,不断有马匹被运送上了岸边。

“是马!这是运马的船!十几艘船,只怕能运送上百匹马吧?”

“应该不止,或许有两百多匹马!”众人更加惊讶起来。

吴国的骑兵经常有乘船渡江的情况,但眼前这些船只显然不是在运送骑兵,他们运送的应该是从海外运来的新的马匹!

吴国缺马,这一点整个吴国上下官民都知道。

为了获得马匹,朝中大臣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思,用各种办法搜刮购买马匹,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好。

一直到现在,吴国购买马匹最多的一次也只获得了五十多匹,这显然是远远不足以满足军队的需求的。

这也就好在这两年吴国的重心转到了南方,对于骑兵的需求大为降低,对付马殷、王延均等势力,即便没有骑兵也没有多少关系。

不过将来要北伐的话,没有强大的骑兵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这次一次性获得两百多匹马,虽然数量依旧不多,但比之以前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阁老如今身体不适,还要多多休养才是,不能操劳政务。不过孤这里却是有一份差事让阁老来做,不知阁老意下如何?”一句话就剥夺了高勖的首辅权利后,杨渥却是突然说道。

“不知大王有何差遣,只要老臣能够做到,定当竭诚去办!”高勖有些虚弱的说道。

“阁老放心,这件事对你来说并不难!你也知道,孤的太子如今已经快五岁了,也是该给他找个合适的老师了,孤准备由阁老来担任这个太师之位,负责教导太子,不知阁老意下如何?”

“让老臣来做太师?”高勖眼神一亮。

以吴国如今欣欣向荣的态势,将来开创一个伟大王朝都是有可能的。

但要将这个王朝传承下去,那就必须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杨炅作为如今吴国的王太子,不仅是杨渥的嫡长子,同时还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从哪个角度来看杨炅都应该是将来的继承人。

所以目前自然是要重点培养,将其教导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高勖之前听了杨渥的话,还以为自己接下来就只能回家养病去了,虽说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满,但心中总是有些遗憾;没想到突然被赋予了这项重任,自然心中极为高兴。

“大王愿意将如此重任交托给老臣,老臣自然是甘之如饴,岂有不愿意的道理?”

杨渥满意的笑道:“既然如此,那么太子将来的培养,孤可就交给太师了!当然,太师。如今还是以休养身体为主,教导太子不过是闲暇之余的事情!另外,太子毕竟年幼顽劣,若是他玩闹起来不肯用功,太师只管管教,无需有任何顾忌!若是他不服管教,孤定然饶不了他!”

“大王之言老臣铭记在心,定会好好教导太子!以太子的聪颖,定会好好学习的!”高勖连忙答道。

以杨炅如今的年纪,主要还是以读书识字为主,这些事情本来是不需要高勖亲自教导的,不过如今他正好需要养病,所以杨渥也就将这些事情都交给他了。

有了太师,三师中的的太傅和太保自然也要确立。

对此杨渥干脆也极为省事的任命周隐为太傅,以李承嗣为太保。

至于三孤,暂时却没有确定下来。

安抚了高勖之后,杨渥命侍卫扶他回家中休养,同时命太医直接去高府居住,以随时看护病情,防止意外;此外,杨渥又从宫中赏赐了大批适合治疗的药材,以示优待。

杨渥如此厚遇,自然让高勖等人心中感动,为自己跟随了一个宽厚的明君而感到高兴。

不过,关于高勖病倒之后该由谁来接替,却是让许多人有了一些心思。

所以或许如今内阁的几个学士没有争夺的想法,但其他人却未必如此了。

虽说有资格代替高勖处理政务的人依旧只有如今内阁的那几个大臣,但对其他人来说,他们也有自己支持和亲近的人。

所以他们当然是更加希望与他们亲近的人来代替高勖。

第二天,中极殿上,朝会之时。

“如今高阁老病倒,不能处理政务,孤打算让工部陈尚书来代高阁老处理政务,诸位可有异议?”

众臣没有想到的是,朝会刚刚开始,杨渥并没有与他们商量,便拿出了自己的主张。

在以往,像这种重要的人事任命虽说最终也是由杨渥来拿定主意,不过他一般都会和其他人商议一番再做决定,像今天这样独自拿主意的却是很少。

不过更让众臣感到惊讶的是杨渥选择让陈彦谦来接替高勖处理政务。

按理说,高勖病倒,那就应该由仅次于高勖的周隐来接替;即便不用周隐来代替,那么在六部尚书中,也有几个资历威望都比陈彦谦高的,足以代替高勖来处理政务。

所以众臣想不明白为什么杨渥会用陈彦谦。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比如内阁中的诸位大臣就都很清楚,陈彦谦乃是杨渥一手选拔,一手培养出来的,可以说是杨渥真正的亲信之人。

相比之下,如今的内阁之中的众臣,还没有一个是杨渥自己培养的亲信,全都是当初追随杨行密的老臣。

这么算的话,杨渥会让自己的亲信来接替高勖,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谁也不好反对什么。

内阁之臣都没人反对,其他众臣心中虽然还有疑问,但此时也没有几人敢出来反对了。

见此,杨渥直接宣布由太师高勖继续兼任首辅大学士的职务,但以安心养病为主,平时不处理公务。

同时又命工部尚书陈彦谦为东阁大学士,暂时代高勖处理朝中政务。

这个任命一出,许多人便明白,杨渥这是准备让陈彦谦来接高勖的班。

想到陈彦谦在担任工部尚书之前一直不显山不露水,除了营建金陵城的功劳外,并没有其他显著的功劳,如今竟然一下子就成了“代丞相”,众臣心中免不得有些嫉妒。

“陈彦谦既然升任东阁大学士了,那么他的工部尚书一职也就空缺出来了。孤以为,应当由主持过捍海堰工程的泰州刺史杨信来担任,诸位可有异议?”

还不等众臣从陈彦谦的突然任命中清醒过来,杨渥接着又抛出了一个新的任命,而且比之前对陈彦谦的任命更加让人惊讶。

陈彦谦不管怎么说之前也是工部尚书,而且在担任工部尚书之前曾经在升州刺史的位置上坐了五年多时间,资历也差不多了。

但杨信的话,从天佑元年考中进士以来,不过五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县令迅速被提拔为泰州刺史,如今更是一步越过了布政使、巡抚、各部侍郎等级别,一下子就做上工部尚书,这个提拔就有些吓人了。

当然,杨信的身份也有其特殊之处,那就是杨信乃是杨渥的族兄,是真正的宗室之人。

虽说杨渥并没有给杨家其他族人爵位,但他们的宗室身份却得到了承认。

而杨信这一支在杨家众多族人中又是与杨渥血缘关系最近的一支,再加上他本人的努力和沉稳的性格,所以杨渥才会突然提拔他。

“臣等没有异议!”

正当众臣还在思考这其中的缘由时,内阁的几个大臣却已经站出来表态了。

见此情形,其他人自然也只能同意杨渥的决定。

“看来大王如今是想要在文官之中大力提拔亲信了!”想着杨渥接连做出的两个任命,众臣心中都有了这样的想法。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各国立国之后一般都会大肆加封宗室,像朱温的几个儿子包括养子和侄子都被封王,王建的儿子同样也被封王,便是刚刚立国的楚王马殷,他的所谓左右相国,也都是由他的两个弟弟担任的。

而吴国到现在为止,还只有杨渥的一个弟弟被封王,其他宗室之人基本都没有爵位,这反而是不正常的。

所以这一次杨渥决意越级提拔杨信为工部尚书,内阁众臣才会一点意见都没有就同意了。

见自己的两个任命都很顺利的通过了,杨渥心中自然感到满意。

这一次高勖突然病倒,对他来说既是一个考验,同时又是一次机会,在内阁之中扩大他自己的亲信力量的机会。

……

当杨渥正在忙着安排因为高勖突然病倒而带来的各项变动时,金陵城外码头边,十多艘极为高大的海船缓缓停靠在岸边。

“大家都小心一点,不要碰坏了!”

“小心一点!”

“大家小心!”

随着水手们的不断吆喝,海船最终在码头边停稳了,众人迅速用长木板将船舷和岸边连接起来。

“船上运送的到底是什么,居然这么小心?”

“应该是什么贵重的物品吧?听说我军攻占了福州之后,那里有不少番商,或许是他们运来的一些稀罕物?”

码头边,不少围观之人议论纷纷。

不一会儿,只见十几艘船上传来一阵马蹄声响,接着,在水手的牵引下,不断有马匹被运送上了岸边。

“是马!这是运马的船!十几艘船,只怕能运送上百匹马吧?”

“应该不止,或许有两百多匹马!”众人更加惊讶起来。

吴国的骑兵经常有乘船渡江的情况,但眼前这些船只显然不是在运送骑兵,他们运送的应该是从海外运来的新的马匹!

吴国缺马,这一点整个吴国上下官民都知道。

为了获得马匹,朝中大臣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思,用各种办法搜刮购买马匹,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好。

一直到现在,吴国购买马匹最多的一次也只获得了五十多匹,这显然是远远不足以满足军队的需求的。

这也就好在这两年吴国的重心转到了南方,对于骑兵的需求大为降低,对付马殷、王延均等势力,即便没有骑兵也没有多少关系。

不过将来要北伐的话,没有强大的骑兵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这次一次性获得两百多匹马,虽然数量依旧不多,但比之以前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