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柳坡之战虽然李存勖凭借最后关头的骑兵冲锋取得了胜利,但这场胜利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首先一点自然是大将周德威的战死,这位晋国的功勋老将,晋国的创立不知道立下了多少功劳,在一次次重大战事中都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却在这次大战中战死沙场,这种损失实在是惨重。
除了折损周德威这位老将外,晋军的普通将士的损失同样极为惊人,竟然达到了三分之二。
要知道这次突袭梁国后方的军事行动,李存勖选择的都是最为精锐的将士,其中大部分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
这些百战老兵的损失,甚至不比周德威战死带来的损失要小。
除此之外,晋军损失的粮草辎重,军械铠甲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物资,或许对梁国或者吴国来说都还算不上什么,不过对于晋国来说却是极为惨重的损失。
可以说这一战晋国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同样是元气大伤。
当初杨渥在得知消息后,心中都有着惴惴,毕竟他与梁军也是多番征战,还好没有遭遇过这么惨烈的战事。
而朝中那些原本对梁国还有些轻视的将领,在得知这一战的结果后也是心中凛然。
同时,他们对杨渥做出的“坐观晋梁争霸,让他们两败俱伤”的决定也是心生钦佩。
若是吴国在统一南方之后就立即北伐中原,或许在与晋国南北夹击的情况下,梁国会很快灭亡。
不过一来梁国的临死反击也有可能伤到吴国,二来晋国就会得到大便宜,这自然比不上如今的局势对吴国有利。
胡柳坡之战后,李存勖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进攻,只好回到北方,恢复元气。
那时候杨渥曾经一度想要趁机起兵北伐,一举消灭梁国,不过后来出于各种考虑,最后还是没有动手。
这之后的三年里,晋军依旧只能与梁军隔着黄河对峙,相互拼消耗,这是对晋军最为不利的一种战斗方式,然而李存勖不敢再次冒险,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所以如今北方的局势就是,梁国统治着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南、山东、关中等地区;而晋国和其盟友王镕、王处直共同统治河北、山西等广阔地区。
而如今,作为李存勖最坚定盟友的王镕被张文礼所杀,虽然张文礼接着就向李存勖上表请求册封,但在暗地里张文礼同样在与梁国以及契丹人相勾结,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这样一来,晋国必然会出手攻打赵国。
与此同时,赵国既然已经乱了,那么与赵国一向同气连枝的北平王王处直只怕也不会好过,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只怕王处直也会设法保存赵国,这就不可避免的与晋国发生冲突。
换言之,在短时间内晋国的势力都将被拖在河北,无力南下;这就给吴国提供了北伐的上好时机。
若是在晋国重新平定河北的期间,吴国发动北伐,一举消灭梁国,到时候吴国就能够单独控制整个中原,从而将晋国势力挡在河北。
当然,若是晋国不甘心被吴国单独取得中原,他们也想南下分一杯羹的话,那么他们势必就不能集中力量消灭张文礼以及很有可能出现动乱的北平国。
到时候等吴国攻占中原后,反而能出兵支援张文礼等,这对晋国来说是更坏的情形。
相信只要李存勖不傻,那他就不会不顾河北的动乱而南下,这样一来,吴国就能单独对付梁国。
至于说吴国有没有实力单独战胜梁国,杨渥觉得这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准备,如今吴国的兵力众多,光是禁军的兵力就有三十万,此外还有十多万厢军,两万多人的效义军,以及九千羽林军,上万人的水军。
此外,吴军的骑兵同样有了极大的发展,凭借着耽罗岛上的马场供应的战马,以及从其他各种途径获得的战马,这么多年下来,吴国的骑兵已经达到了顶峰,数量多达一万。
这些骑兵将士都经过最为严格的训练,或许他们在马背上的实力还无法与那些游牧民相比,但他们的纪律性和韧性、士气等方面却绝对要强过那些游牧骑兵,即便是与晋国骑兵相比,只怕也不会差多少。
有这么强大的骑兵部队,再加上吴国的步兵一向都很强大,可以说现在的吴国已经是当世最强的国度,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在梁国之上。
而梁国一方,经过这么多年的与晋国之间的大战,不仅晋国的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梁国的实力同样被消耗到了极点。
就算梁国当初是天下最强的国家,就算中原地区再怎么繁盛,但也经不住这些年来连连战败的消耗。
当初吴国统一南方之前的那些战事且不说,就说这几年的战事。
杨师厚死后,魏博军投降晋国,这一下子就将梁国当初驻守在河北的十多万大军直接给废了,虽然其中真正投降梁国的只是一部分,但剩下来的梁军坚守在河北各州,最后也随着河北的沦陷而被晋军逐一消灭。
此外,魏州之战,刘鄩兵败,六万梁军全军覆没,只有刘鄩等少数人活了下来。
胡柳坡一战,梁军先胜后败,晋军一方固然折损三分之二的将士,但十多万梁军同样折损了三分之二。
光是这三场惨烈的大战,梁军就折损了超过二十万。
此外还有河中讨伐冀王朱友谦的战事同样不顺利,折损了不少将士,再加上平时长年与晋军对峙时,那些大大小小的战斗损失的将士,即便梁国的根底再怎么扎实,也扛不住这种惨烈的消耗。
而事实上,当初吴国刚刚统一南方的时候,虽然与梁国之间已经缔结了和约,但梁国依旧在南方各州布置重兵防守,显然那时候的梁国对吴国戒心尚重,而且还有足够的实力来防备吴国。
但这几年,随着北方战事吃紧,而且和吴国相对平稳无事,梁国在南方的驻军也在逐渐减少,从一开始的重兵防守,到现在除了宋州、亳州等地有四五万大军外,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兵力。
这些情形就足以说明,梁国如今已经精疲力竭了,剩下的唯一一点力量也要用在北方,依靠黄河天险来勉强挡住晋国。
若是在这种情况下吴国还不能单独消灭梁国,那所谓北伐,所谓统一天下就成了一个笑话;杨渥也没必要继续殚精竭虑了,干脆一头撞死得了,或者干脆传位给太子,自己安心享乐就是。
总之,在杨渥看来,如今的局势对吴国极为有利,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不过,当杨渥将自己的想法和李承鼎说了之后,李承鼎皱眉沉吟许久,却问道:“大王,虽然说赵国之乱的确有可能给晋国造成一些麻烦,不过这又能拖住晋国多长时间呢?”
不是他不相信杨渥的判断,而是他实在不看好赵国。
区区一个赵国,其实力最多也就和当初的马殷相比,甚至比马殷还要弱小一些;在晋军的全力进攻之下,他又能坚持多久呢?
若是吴国北伐到一半,已经付出代价将梁军主力消灭了,但还没来得及夺取梁国的领地,而这时候晋国却已经消灭了赵国,然后迅速南下,这岂不是让晋国捡便宜了?
李承鼎将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杨渥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看来你和郭枢密使以及严尚书他们一样,也是小瞧了赵国的实力啊。”
在去年的时候,原来的枢密使李承嗣病逝,杨渥命朱瑾接任枢密使,命郭崇韬接任枢密副使,剩下的一个枢密副使则由原来的都督王绾担任;至于严可求,如今却是担任兵部尚书之位。
除了李承嗣病逝外,这几年病逝的重臣还有不少,比如史俨,侯瓒,王茂章,高勖等,这些老臣的病逝,让杨渥为之悲叹。
好在如今的吴国已经完成了新旧交替的准备,现在担当重任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只有少数老将如今身体依旧健朗,还能够亲自领兵。
李承鼎听说郭崇韬和严可求二人也曾疑惑过,顿时知道杨渥肯定有不同想法。
“赵国的实力别看弱小,但承德军在河北割据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当世最为古老的藩镇之一,其根基何等深厚?即便是晋军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就将其消灭。”
“此外,北平王同样有可能动手向晋国发难,还有契丹人同样不会坐视不理,有这些因素在,孤认为晋国要想消灭赵国,至少也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实际上杨渥说半年以上,这还是有些往低了说,历史上的李存勖攻打赵国,损失之惨重让人难以置信,甚至都有些怀疑这还是不是当初那支百战百胜的晋军。
尤其是,在攻打赵国期间,晋军的大将李嗣昭战死,这对晋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甚至能与周德威的战死相比。
胡柳坡之战虽然李存勖凭借最后关头的骑兵冲锋取得了胜利,但这场胜利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首先一点自然是大将周德威的战死,这位晋国的功勋老将,晋国的创立不知道立下了多少功劳,在一次次重大战事中都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却在这次大战中战死沙场,这种损失实在是惨重。
除了折损周德威这位老将外,晋军的普通将士的损失同样极为惊人,竟然达到了三分之二。
要知道这次突袭梁国后方的军事行动,李存勖选择的都是最为精锐的将士,其中大部分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
这些百战老兵的损失,甚至不比周德威战死带来的损失要小。
除此之外,晋军损失的粮草辎重,军械铠甲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物资,或许对梁国或者吴国来说都还算不上什么,不过对于晋国来说却是极为惨重的损失。
可以说这一战晋国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同样是元气大伤。
当初杨渥在得知消息后,心中都有着惴惴,毕竟他与梁军也是多番征战,还好没有遭遇过这么惨烈的战事。
而朝中那些原本对梁国还有些轻视的将领,在得知这一战的结果后也是心中凛然。
同时,他们对杨渥做出的“坐观晋梁争霸,让他们两败俱伤”的决定也是心生钦佩。
若是吴国在统一南方之后就立即北伐中原,或许在与晋国南北夹击的情况下,梁国会很快灭亡。
不过一来梁国的临死反击也有可能伤到吴国,二来晋国就会得到大便宜,这自然比不上如今的局势对吴国有利。
胡柳坡之战后,李存勖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进攻,只好回到北方,恢复元气。
那时候杨渥曾经一度想要趁机起兵北伐,一举消灭梁国,不过后来出于各种考虑,最后还是没有动手。
这之后的三年里,晋军依旧只能与梁军隔着黄河对峙,相互拼消耗,这是对晋军最为不利的一种战斗方式,然而李存勖不敢再次冒险,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所以如今北方的局势就是,梁国统治着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南、山东、关中等地区;而晋国和其盟友王镕、王处直共同统治河北、山西等广阔地区。
而如今,作为李存勖最坚定盟友的王镕被张文礼所杀,虽然张文礼接着就向李存勖上表请求册封,但在暗地里张文礼同样在与梁国以及契丹人相勾结,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这样一来,晋国必然会出手攻打赵国。
与此同时,赵国既然已经乱了,那么与赵国一向同气连枝的北平王王处直只怕也不会好过,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只怕王处直也会设法保存赵国,这就不可避免的与晋国发生冲突。
换言之,在短时间内晋国的势力都将被拖在河北,无力南下;这就给吴国提供了北伐的上好时机。
若是在晋国重新平定河北的期间,吴国发动北伐,一举消灭梁国,到时候吴国就能够单独控制整个中原,从而将晋国势力挡在河北。
当然,若是晋国不甘心被吴国单独取得中原,他们也想南下分一杯羹的话,那么他们势必就不能集中力量消灭张文礼以及很有可能出现动乱的北平国。
到时候等吴国攻占中原后,反而能出兵支援张文礼等,这对晋国来说是更坏的情形。
相信只要李存勖不傻,那他就不会不顾河北的动乱而南下,这样一来,吴国就能单独对付梁国。
至于说吴国有没有实力单独战胜梁国,杨渥觉得这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准备,如今吴国的兵力众多,光是禁军的兵力就有三十万,此外还有十多万厢军,两万多人的效义军,以及九千羽林军,上万人的水军。
此外,吴军的骑兵同样有了极大的发展,凭借着耽罗岛上的马场供应的战马,以及从其他各种途径获得的战马,这么多年下来,吴国的骑兵已经达到了顶峰,数量多达一万。
这些骑兵将士都经过最为严格的训练,或许他们在马背上的实力还无法与那些游牧民相比,但他们的纪律性和韧性、士气等方面却绝对要强过那些游牧骑兵,即便是与晋国骑兵相比,只怕也不会差多少。
有这么强大的骑兵部队,再加上吴国的步兵一向都很强大,可以说现在的吴国已经是当世最强的国度,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在梁国之上。
而梁国一方,经过这么多年的与晋国之间的大战,不仅晋国的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梁国的实力同样被消耗到了极点。
就算梁国当初是天下最强的国家,就算中原地区再怎么繁盛,但也经不住这些年来连连战败的消耗。
当初吴国统一南方之前的那些战事且不说,就说这几年的战事。
杨师厚死后,魏博军投降晋国,这一下子就将梁国当初驻守在河北的十多万大军直接给废了,虽然其中真正投降梁国的只是一部分,但剩下来的梁军坚守在河北各州,最后也随着河北的沦陷而被晋军逐一消灭。
此外,魏州之战,刘鄩兵败,六万梁军全军覆没,只有刘鄩等少数人活了下来。
胡柳坡一战,梁军先胜后败,晋军一方固然折损三分之二的将士,但十多万梁军同样折损了三分之二。
光是这三场惨烈的大战,梁军就折损了超过二十万。
此外还有河中讨伐冀王朱友谦的战事同样不顺利,折损了不少将士,再加上平时长年与晋军对峙时,那些大大小小的战斗损失的将士,即便梁国的根底再怎么扎实,也扛不住这种惨烈的消耗。
而事实上,当初吴国刚刚统一南方的时候,虽然与梁国之间已经缔结了和约,但梁国依旧在南方各州布置重兵防守,显然那时候的梁国对吴国戒心尚重,而且还有足够的实力来防备吴国。
但这几年,随着北方战事吃紧,而且和吴国相对平稳无事,梁国在南方的驻军也在逐渐减少,从一开始的重兵防守,到现在除了宋州、亳州等地有四五万大军外,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兵力。
这些情形就足以说明,梁国如今已经精疲力竭了,剩下的唯一一点力量也要用在北方,依靠黄河天险来勉强挡住晋国。
若是在这种情况下吴国还不能单独消灭梁国,那所谓北伐,所谓统一天下就成了一个笑话;杨渥也没必要继续殚精竭虑了,干脆一头撞死得了,或者干脆传位给太子,自己安心享乐就是。
总之,在杨渥看来,如今的局势对吴国极为有利,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不过,当杨渥将自己的想法和李承鼎说了之后,李承鼎皱眉沉吟许久,却问道:“大王,虽然说赵国之乱的确有可能给晋国造成一些麻烦,不过这又能拖住晋国多长时间呢?”
不是他不相信杨渥的判断,而是他实在不看好赵国。
区区一个赵国,其实力最多也就和当初的马殷相比,甚至比马殷还要弱小一些;在晋军的全力进攻之下,他又能坚持多久呢?
若是吴国北伐到一半,已经付出代价将梁军主力消灭了,但还没来得及夺取梁国的领地,而这时候晋国却已经消灭了赵国,然后迅速南下,这岂不是让晋国捡便宜了?
李承鼎将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杨渥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看来你和郭枢密使以及严尚书他们一样,也是小瞧了赵国的实力啊。”
在去年的时候,原来的枢密使李承嗣病逝,杨渥命朱瑾接任枢密使,命郭崇韬接任枢密副使,剩下的一个枢密副使则由原来的都督王绾担任;至于严可求,如今却是担任兵部尚书之位。
除了李承嗣病逝外,这几年病逝的重臣还有不少,比如史俨,侯瓒,王茂章,高勖等,这些老臣的病逝,让杨渥为之悲叹。
好在如今的吴国已经完成了新旧交替的准备,现在担当重任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只有少数老将如今身体依旧健朗,还能够亲自领兵。
李承鼎听说郭崇韬和严可求二人也曾疑惑过,顿时知道杨渥肯定有不同想法。
“赵国的实力别看弱小,但承德军在河北割据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当世最为古老的藩镇之一,其根基何等深厚?即便是晋军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就将其消灭。”
“此外,北平王同样有可能动手向晋国发难,还有契丹人同样不会坐视不理,有这些因素在,孤认为晋国要想消灭赵国,至少也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实际上杨渥说半年以上,这还是有些往低了说,历史上的李存勖攻打赵国,损失之惨重让人难以置信,甚至都有些怀疑这还是不是当初那支百战百胜的晋军。
尤其是,在攻打赵国期间,晋军的大将李嗣昭战死,这对晋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甚至能与周德威的战死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