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风波

作者:何建明

焦三牛无疑是整个事件的焦点和社会对武威“公选”的最大疑惑。23岁的三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能力和素质适合不适合担任外事办的“副县级”领导?这应该是问题的根本。

老实说,北京飞往兰州,再到武威的一路上,这个问题同样一直挂在我的心头。我不想看简单的结论性文字,我想从别人的嘴里亲耳听到对三牛的正面的甚至是反面的评价,当然还有我一贯自认为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式——我要与他对话,用我的经验和能力来对三牛作出我自己主观的和客观的判断……

三牛本来是平静的,但现在他必须接受这种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和检验。对不起了三牛同志,谁让你叫“三牛”的!既然是一头被公众关注了的“牛”,你就必须面对各种犁套,而且还应迈得开步子,否则你就是头没用的“牛”。23岁的三牛,其实你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的眼里还是个孩子,你这孩子生来命苦,像你这样年龄的孩子有的还在母亲的身边撒娇,我们这样的老爹甚至还会亲自驾着车为他上学送行、给他备好早晨的牛奶和晚上的洗澡水。没有什么奇怪,今天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泡在甜水里长大的。他们能让我们当父母的少费些心思将大学考上、有个好的工作,已经是阿弥陀佛了。假如能像你三牛那样上清华、北大,那我们当父母的就认为是祖上烧了高香,这小子就可以在家里更加“作威作福”了!

这就是今天大多数与你同龄的孩子的生活状态。

三牛,难道你不是这样吗?事实上我们已经知道你不是这样的孩子,你过的生活和所走的路与大多数同龄孩子不一样,所以你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到遥远的、贫穷的、远离父母的、前途未卜的地方去,而且还在短短的时间里当上了“副县级”领导干部,人们对你的怀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可以理解的,也属正常。

这个社会,有些东西是需要改一改的,比如我们对待下一代孩子的管理与教育方式。太多的溺爱、太多的不尊重孩子自己的抱负和愿望而强加给孩子的主张及行为,这些情况已经影响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更严重地说也在影响着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牛的父母没有条件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有的就是两个字:贫穷。如今许多富起来的人喜欢嘲讽贫穷的人,认为他们“无能”和“傻”。是的,贫穷者,无法给自己的孩子吃饱穿暖,无法把上学的孩子送进贵族学校,甚至连上乡村的中小学都得贷款,更不用说靠“后门关系”给他找个好工作,然而这样的父母以自己的朴素、诚实、勤劳和善良,影响着他们的孩子。三牛的父母没有给三牛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但是他们竟然成功地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天下多少富人和穷人们都在梦想的清华大学!

富兰克林说过,站着的农夫要比跪着的绅士高得多。三牛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一对站着的形象高大的农夫。

另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在家庭和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三牛生活在黄河边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种地的父母不可能给予他更多的物质所求,甚至连起名字时都那么简单和“节省”。大儿子自然叫“大牛”,二儿子跟着叫“二牛”,小儿子顺延下来就叫了“三牛”。

一个人的名字通常是父母和长辈起的,它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印迹。长大后,有人觉得自己的名字“太俗”、“太没文化”而改了。三牛在考进清华之前并没有感到自己的名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但到了北京,进了清华,同学们第一次听到身边有人叫“三牛”时,竟然哄堂大笑,所有的目光——有好奇的、有嘲笑的、有鄙视的,弄得三牛蓦然感到自己的身上不知出了什么毛病。最后他的结论是:我太穷,我太土!

“那一阵,三牛并不是没有想法,甚至有些苦恼和自卑。因为进清华后,我们先要进行军训,当操场上教官点名叫‘焦三牛’时,几乎所有的女生都在笑,有人甚至笑得直不起腰,男生们也有一半人在笑。时间长了,又跟三牛在一个宿舍住,我们就问三牛:你为什么不改一下自己的名字?三牛红着脸说:我还有一个名字叫‘伟业’,但没正式用过……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问三牛为什么不改名字时,三牛很坚定地回答:我的名字是父母给的,干吗要改?我自己不觉得‘三牛’难听,而且它能一直提醒我,自己是农民的孩子,我不能因为上了清华就忘了自己是谁。将来参加工作后的路更长,更不能忘本。”这是三牛在清华大学的同宿舍同学王子寅对我讲的事。

不忘本,是一个人自我塑造品质的原动力之一。

在武威,我听到了另一个故事:三牛从清华毕业后,作为甘肃省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的选调生——即由双方选调到甘肃贫穷地区工作的大学生,来到武威后就一直在凉州区的清水乡政府当普通公务员。乡里的工作主要是与农民打交道。有一天三牛到农村去调研,农民们听说来的是清华大学高材生,很稀奇,纷纷围过来与焦三牛聊天,当乡亲们一听这位戴眼镜的清华大学生叫“三牛”时,一下与他亲热起来,说你虽然是个清华大学的大才子,就冲着你叫“三牛”,又从北京那么好的地方来到我们武威这个穷地方工作,我们就觉得你是个好娃儿、好后生,我们喜欢你!三牛自己开始对初来乍到一个陌生地方有些担心,怕老百姓不容易接受他,不想“三牛”的名字无意间帮了大忙。

“我们现在在手机和邮件里跟三牛联系时,经常叫他‘三牛县副’,他很高兴,嘴上还总要挂一句:你们有什么事只管找我,只要不违反原则。前几天,我还跟他开玩笑说:三牛你现在当名人了,名字是不是可以改一下,干脆把‘三牛’叠在一起,叫‘犇’吧!三牛马上说:那不行,老百姓会觉得这个‘犇’字太花哨了。他说他现在反倒越来越觉得‘三牛’这个名字好,‘在武威,乡亲们一听我的名字,就跟我很亲,觉得我是他们自己的人,我不能轻易失去这份天然的助力’……”在去甘肃之前,我先到清华大学采访了三牛昔日的同学和老师,有个三牛的好友这样对我说。

这样的话,对落户西部的人绝不可能是空话,他们必须接受现实的严峻考验,而且每时每刻、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会面临和渗透着这种考验。

其实,三牛从一个普通清华生,到成为“副县级”,并非是简单的“火箭式”飞跃,他的“够条件”也并非是仅仅通过了简单的九道“公选”考试关,他真正的考试合格是在当地人民的心中和眼里,这样的考试才是真正的、更为严格的考试——这样的考试,能从表及里地测试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能穿透一个人的灵魂和思想,能测衡一个人的品质和胸怀。

武威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张生兴说:清华生到武威后,市里给他们每人解决一个住处。有一天我们的领导去检查,发现唯独三牛没有房子。问三牛为什么没有?三牛回答:是我不要的,我在乡里有间办公室,睡在那里就行了,既方便工作,又方便生活。我发现他的内心有种直率和可贵的崇高。

俞中山,武威“公选”工作人员。他说:我第一次见三牛,是那天“公选”报名现场。当时人很多,我发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特别年轻,便问他叫什么,他说他叫焦三牛。我这才知道他是在我们这儿工作的清华选调生。当时“公选”报名的人很多,需要排队,可就在这间隙,我发现三牛坐在一边,安静地翻阅着一张图,我以为他在了解我们武威的地理呢,便好奇地走过去一看,结果发现他看的是一张清水乡规划图。三牛告诉我,他正在做这个项目。考试了你还想着这事?我不由惊讶地这么问他。三牛却平静地笑着说,这是乡里交给我的任务,明天就要上会了,现在抽空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一刻我真的很感慨:清华人就是不一样,做事认真,点滴时间都会利用。我们做不到!

在武威,评说三牛的人物,有一个人最有发言权,她就是清水乡党委书记李晓燕,本地人,三牛到武威后的直接领导和鼓励三牛参加“公选”考试的人。李晓燕在任乡党委书记之前是凉州区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当过区团委书记的她,是位有青年工作经验的大姐式人物。在三牛眼里,她更是位人生引路人。

“三牛是个很阳光的孩子。”李晓燕的开场白这样说,从她的微笑中能够感觉到她对三牛的特别欣赏和喜爱。“我是从他到清水乡后的几件事中开始觉得这孩子不一般的……”李晓燕话锋一转,能感觉她是个清醒而睿智的领导者。

“三牛刚到我们这儿被分在乡镇招商项目办。这是个乡里的重点部门。开始我内心并没有特别认为他们这些清华生就一定比谁强,但后来几件事让我对三牛刮目相看。”李晓燕说,“我们这里有个百利种苗公司,是个从荷兰引进的科技公司。当时公司老板向我们乡里请求派个人去帮他搞个项目报告书,我就让三牛去试试帮公司做一下。不几天,公司老板过来说要谢谢我,原来三牛帮他做的项目报告书非常好,他特别满意。我当时一听很惊讶,这么短时间,完全外行的三牛竟然完成得这么好!后来一了解,三牛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报告书,连续几天都是干到深夜三四点钟。”

“第二件事是在同三牛谈心时,他向我提出一个请求,他说他想为乡里成立一个政策信息收集小组。他说小组由他负责,由在乡里挂职和当村官的9个大学生做这件事。我听后心里十分欣慰,心想:这孩子不仅工作主动,而且有远见,因为乡里过去没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太需要三牛他们做这件事了!

“乡里的事非常繁琐,每天都会面对上门来的老百姓。有个老上访户,不知多少次来乡里纠缠。说实话,对这样的人我们也没有什么招了,于是乡里发了通报。三牛知道这事后,没有跟我们乡里哪个领导说,就自己叫了一个农民用摩托车带他去了这个上访户家里,并且跟对方促膝倾谈了好几个小时……虽然最后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但我听说这事后很感动,心里马上意识到:这孩子能干事!”李晓燕谈到这儿喜形于色。

“通过这几件事,我决定把他调到乡党政办公室,做党委秘书。我要亲自带他,我觉得这孩子很有希望。”李晓燕说,“为了让他尽快熟悉党委工作,我压他的第一份活是让他写一份年底工作报告。三牛以前没干过这类事情,第一稿出来不着调,只有激情,内容编排显乱。我毫不客气地说不行,并叫他先学些写工作报告的文体,再参考一下乡里以前的各种材料。三牛这回学聪明了,没有一下赶着拿报告出来,而是找乡长、找各部门去核实各种数据和事由,第三稿出来后,我一看:基本定型了。

“另一个印象很深的是市委和区里要求各乡镇搞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这个东西是要下些工夫的,开始我安排了其他几位干部搞,但一直没有出活,让我着急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想到了三牛,但三牛毕竟参加工作时间短,要搞这么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发展规划,没有些实际经验和扎实的知识是难以承担此任的。当我把事情交给三牛的同时,我内心也做好了最后由自己动手的准备。但不几日,三牛就拿出了初稿,我看了一遍,内心真的很吃惊:模样写出来了!这孩子上路真快啊!第二稿时,已经比较成功了。我让他修改,并作了些具体的指导。三牛一下仿佛明白过来,他随后回去认真看了中央和市里、区里的‘十二五计划’,把我的意思也完全吃透了。后来形成的正式规划实施方案,基本上是由三牛执笔完成的。

“三牛其实是个思想小狂人,对待事业和追求上有激情,也聪明,同样也很高傲。要让他真正从内心服气是需要点到他存在问题的穴位上的,或者说真正让他感到你是他的给力者,就必须扬鞭催马在恰到好处上。我和他之间的感情和彼此认识上能够达到相互的尊重和互动,就是通过这次起草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这是他改变了对我的看法,和我改变了对他看法的里程碑式的过程。”李晓燕用这件事说明她认识三牛的质变过程。

“作为清华毕业生,三牛他们被组织部安排到乡镇工作,可以干3年,但同时随时可能被调到其他岗位上。这让三牛他们明白,在乡镇基层工作可能是他们一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三牛经常跟我说,他十分珍惜走上社会的这个‘第一次’,所以市里选拔干部的‘公选’公告出来后,三牛一开始还对报不报名很犹豫。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还是想在乡镇干满3年。我说那不行!这次市里选拔干部对你们清华生是破格的,机会难得,必须争取一下。再说如果你考上了,真想继续深入地了解和熟悉乡镇工作,到时我可以确定两个村作为你的联系点。三牛这才说那就去报名吧。”

“对他的考试我心里有底,因为我自己也是通过考试当上干部的。三牛的水平没有问题,笔试他差不了,果然后来他考了第一名。对面试我不敢保证,因为听说考官多达75个,全都是来自市和市属各方面的精英,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经验的三牛要经历这一关相对会难度大,但后来他又考了第一名,这让我又一次欣喜自己没有看错这孩子。”

43岁的李晓燕一口一个将三牛称为“孩子”,我在采访武威诸多干部和群众时,他们都这么称呼三牛和清华来的学生。那是一股可以感受得到热度的爱意!

“考试结束后,三牛向我汇报说得了他所报考的那个岗位的6个第一。我就对他说,算对你有个交代了。三牛只是笑笑,似乎没有感觉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李晓燕介绍:网上炒作出来后,她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再找过三牛谈心谈话,“我知道网民们主要炒作三牛是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其他的像什么‘火箭式’提拔等等,我觉得根本不值得一提,因为在我看来,说这种话的网民们,除了不了解我们武威实际情况外,对三牛更不了解,简单地从他的年龄来认识和看待他当上副县级问题实在是太肤浅,或者完全是一种妒才心理。至于说他是官二代、富二代更是可笑至极。虽然我没看过三牛的档案,他自己也没有跟我说过家里的背景,但我肯定三牛不是什么官二代和富二代。记得他刚到乡里头几个月,因为工资没有及时发下来,有一天三牛跑到我办公室,红着脸说,书记能不能借点钱?我问为什么?他说我还没有拿到工资,吃饭没钱了。我马上答应说可以,立即让财务借给他3000元……”

“网上炒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看三牛没有出什么问题,于是有一天把他找来,对他说,我一直没有跟你说这事,就是看你能不能承受这样的心路历程。并告诉他,当干部尤其是当领导干部,几乎多多少少都会遇上这种考验。现在看来你三牛是过关了。三牛说,书记你说对了,我就是烦那段时间里总有这人找我、那人找我。我内心对自己说,三牛经得起考验的,你们就别再浪费我时间好不好?再说,参加公选我没走后门,又没作弊,全凭自己考的,我家贫得连身衣服都不能给我买,我啥官二代富二代嘛,他们越炒作我越不怕。

“听了三牛的话,我心里特别高兴。市里正式任命他职务后,我送了他三句话:无中生有寻出路,出路最优化;淡定心境增阅历,阅历经典化;呼之欲出展宏图,工作事业化。这三句话我是用英文写在送给他的一个笔记本扉页上,三牛看后跟我击掌称好!我又说,阅历加经历,产生爆发力。三牛又是振臂一呼:牢记书记的话!”

“三牛就是这样一个很阳光的孩子。在‘公选’前,他是像一头青涩的小憨牛,现在已经成了一头淡定的小壮牛。他正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健步地耕耘着……”李晓燕带着浓浓的感情对三牛作了最后的总结性评价。

我是在感受着这种情绪中从这位女书记的办公室走出,上到同一栋楼的焦三牛办公室兼宿舍,与本书的中心人物见面的。

三牛住在清水乡党委和政府办公楼三层的307室。是顶头的一间房,门口挂着一块小牌子:副书记室。

在走近焦三牛前,我曾经设想过几种采访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想跟他一天,看看他怎么个工作状态。后来发现在我采访他之前,已经有一些记者以跟踪他的方式写过文章了,其中有一篇是《光明日报》记者采写的,比较“原生态”,故此我摘下这篇小报道,作为我采访三牛的序幕——

2月14日,该是城市飘着花香的浪漫日子,对在乡里工作的焦三牛来说,是和平常一样忙碌的一天。

早晨8点,焦三牛请了假,在武威市凉州区(市区)接受《三晋都市报》记者采访,这家报社春节后发了几篇采访焦三牛的稿子,作为焦三牛家乡的报纸,他们很关注焦三牛。这也是目前为止,除中央媒体外,唯一一家焦三牛接受采访的省外媒体。

9点,来到清水乡党委政府综合办公楼,清水乡离市区8公里。他的办公室在三楼西侧,宿舍在三楼东侧。怕我的采访影响到同事办公,他上午的工作就挪到宿舍。宿舍很干净,3张单人床,一张办公桌,旧沙发和茶几,他的床靠墙的一边堆满了书。记者发现,门背后还有把铁锹。“在乡里工作,干活需要。”焦三牛说。

10点1刻,接到一条手机短信,焦三牛笑了:“一位师兄发来的,祝我情人节快乐,赶紧找个女朋友。今天就咱俩过了”。记者哈哈大笑:“你一个小单身汉,我一个临时单身汉。”

11点40分,焦三牛带记者去机关食堂吃工作餐,焦三牛告诉记者:“食堂提供午餐和晚餐,早餐就自己随便对付一下。”下楼的时候,遇到一位同事,“白衬衫穿上了,还怎么到村里和群众打成一片啊?”焦三牛和同事开着玩笑。机关食堂里厨师正在忙着做饭,焦三牛站在灶台旁边和大师傅聊得火热。“20分钟后开饭,我带你去看看乡里的建设情况吧。”和师傅聊了十来分钟,焦三牛带记者去综合楼大厅。在大厅陈列的展板前,焦三牛介绍乡里的情况,如数家珍: “这是乡镇机构建设情况——乡党委政府组织架构图,乡里正在搞‘四办四中心’建设;这里是蚂蟥村—河西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示意图,这条是建设中的武威金大快速通道,未来的清水乡会更美好。”

12点,工作餐,吃饭的时候,焦三牛向乡党委书记李晓燕汇报工作,谈“清水乡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图”和“清水乡学习计划”的制订进展情况。

13点至14点,午休。

14点,下楼准备去包村联系点菖蒲村,焦三牛换掉了西服,一身休闲装。焦三牛告诉记者,那身西装是大一寒假时花600元买的,因为在学校参加活动需要。在综合楼楼下,焦三牛指着墙边的一辆自行车说:“那辆是我的,骑了半年就坏了。”下午的第一站是“菖盛佳苑”施工项目部办公室,这是清水乡新农村建设的项目,焦三牛与项目负责人、村书记等沟通该项目综合服务楼资金缺口问题。

16点50分,到武威市百利种苗有限公司,百利公司在国内有23家分公司,是市里的招商引资项目。焦三牛是乡里的项目专干,经常会为公司提供服务,公司很满意。公司总经理李文鸿开玩笑说:“你要当副县级领导去了,帮我们公司联系的项目是不是不管了啊?”在场的人都笑了。

17点30分,焦三牛回到办公室,继续做乡里的产业规划图。

18点,下班的时间到了,记者离开焦三牛办公室。“今天晚上做什么?”记者问。“要加班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平时不加班的时候会学习。”焦三牛说。

我见三牛正好是与这篇报道相隔50天的4月4日。这是清明节的假期,三牛这一天显然是由市委组织部安排在等待我的到来。采访现场只有我们两人,这是我的要求,三牛也乐意如此。

进屋子,见到的已经同报道上说的有些变样了:现在他一人住着,办公和宿舍兼用。“‘公选’结束后,市委决定让我们8个缺少工作经历的暂不到岗任职,再在乡镇基层实习一年半时间,我现在就被安排在清水乡当党委副书记,所以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就占了这间房子。”三牛解释自己的住处。

“好像小了一点。”我环顾了床和办公桌、书柜及一个布衣橱等,说。

“挺满足了,反正我是单身,够用了。”三牛大概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享用这样的地方,听得出他是真心满足。

“还没对象?听说大学里不谈对象的可是凤毛麟角,或者……我倒看不出你三牛有什么缺陷?”我故意从上到下瞅了他一遍,说。

三牛有些羞涩:“不是没谈过……有过一个,但后来一听我三牛这名字,知道是穷人家出身,加上后来我说毕业后准备到西部工作去,就再没有跟我谈的了。”

“这个社会太现实了,找对象更不例外。对此不感到沮丧和失望?”

“没有。相信不至于连个对象都找不到吧?”三牛的眼睛本来不小,这回很认真地盯着我,希望得到答案。

我笑了,托腮端详了一下他,说:“长相一般,不过——23岁已经当上副县级,肯定会有众多美丽而贤惠的女孩子追你。”

三牛顿时一脸孩子气地拍手欢呼:“哈哈,有何作家您这话,我就放心工作了!”

“怎么样,老有人采访是不是挺烦的?”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三牛点点头:“是,来的挺多的,有些影响我的工作。”

问:“最近心情如何?”

想了一下,答:“这个阶段心里想得最多的还是想积极上进,好好做事情。”

“为什么?以前就没想过?”

“以前也想,但比现在想的要近,只想在乡上好好干下去……现在不一样了。特别是被网上一炒,感觉简单的低调做事不一定对。当领导角色后,有些事情需要变一变。高调不一定是骄傲,我想稍微高调些是为了更高地要求自己,拿出当领导的能力和政绩来,至少让社会上了解我三牛不仅公选的考试成绩好,实际工作岗位上也要够格才行。”

值得欣慰的一点认识!“你自己感觉哪一块能力需要提高?”

“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方面,还要加强。”

“与公选前相比自己感觉工作和心理上有什么区别?”

“以前觉得埋头苦干虚心好学就行,现在得抬着头苦干、用思想去工作。因为过去干十件事哪怕有两三件做好了也会受到表扬,现在不行,做十件事只要有一件没做好,就带来不好的后果。尤其我们是在西部,这里现在都在按照中央精神搞大开发,跨越式发展,目的是赶上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非常需要有干事的激情,但更需要有科学发展的理念,这样就更容易防止其他地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规律性问题不在我们西部重演了。我们算是接受当今世界前沿知识的年青一代,这方面的责任更大了。”

“你自己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感觉当了领导,责任一下大了、重了。不能辜负组织培养,想当政治家,但是又怕雄心壮志太多太高,结果丢了实干家,成了一名政客就麻烦了。”

“从政以后想当政治家也算是一种志向吧?”我试探性地问。

“我们西部不差政治家,缺的是懂行的实干家。”一针见血!

“看来你想当后者?”

“是。但也应当有政治家的基本素质。”

成熟的表现。“以你之见,现在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基层遇到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感觉是:像西部落后地区,上上下下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百姓对政府出台的一些想法和规划有些将信将疑,这样容易产生对抗和消极情绪,这个时候干部的作用特别大,除了观念上要正确引导外,身体力行再加苦干实干和廉政勤民尤为重要,要真正为百姓谋划致富能力,让百姓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中感受我们决策的正确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这样才能实现万众一心奔向现代化的目标。”

这样的认识和结论是需要对现实深刻了解和思考之后才能答出的。听他的回答,我虽然脸上没有表情,但心里颇为满意。

“一些好的想法容易想到,但能不能把好想法落实和落地,学问就大了。干部素质特别重要。”他已经摆脱了我的一问一答,尽情地顺着自己的思路在畅谈,“像一个人一样,中枢神经、末梢神经和中间环节,必须同时起作用,不能忽上忽下,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一定要全身运动起来,这个人才会真正有力量、快步跑得起来!这其中,干部的执行力、落实力和为民服务、勤政廉政的自控力异常关键……”

三牛的话,让我强烈地意识到:这可不是在与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23岁的小毛孩对话!我想:必须换个话题,争取探到这个孩子的心底!

“公选风波后,你感受到些什么?”我问。

“我的直接感觉是,我‘三牛’已经不仅代表我自己了,而且代表了武威所有公选干部、一批在这里工作甚至是在西部工作的清华生……”

“既然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你认为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我认为还是要淡定地对待一切,低调做人。但做事可以高调,做事不是给别人看的,是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我们百姓的幸福生活。”

“网上的炒作和社会的关注,你没有压力?”

“自然有。因为我现在成了公选的一种标杆似的,这方面我有压力,这个压力它又背负了新的干部政策的创新成功与否的压力;还有我们许多到西部工作的清华生能不能在这块土地上站住脚、做得好的压力;能不能坚持在西部与百姓融合,成为为他们谋幸福、创造新天地的一代的压力。”

“压力太大了并非是好事。”

“对。但我不会被这种压力压垮的。我既然叫三牛,我想我不会改变三牛的性格、理想和激情的。我想改的是自己的经验与不足,以及对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百姓的感情。”

“你认为还缺少对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百姓的感情?”

“不是,是这份感情还不够深刻和强烈,我想要的是对它和他们就像对我自己的故乡和父母的那份感情,那是血脉和血缘般的感情,与我生命无法分割的那种感情……”

“你觉得什么时候才会有这种感情?”

“我感觉现在已经开始有了……因为‘三牛’已经属于武威的人了,武威人也常常因有‘三牛’而感到自豪,我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很难同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分割了。他们爱护我,我爱戴他们……”三牛的眼睛闪着真切的晶莹。

三牛让我彻底地放心了。是的,人间万象,唯情感最珍贵。有了它,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有了它,可以抵御任何侵袭;有了它,心灵的充实和幸福感将是最具体和真切的,也是牢不可破的。

“我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过去家庭条件不好,在清华上学的时候也喜欢长中跑,跑步是不要本钱的,只要毅力和体力,这个我不缺,所以我可以比别人跑得更长、更好。”三牛又在畅谈自己了,“2008年假期时,我到过腾格里沙漠,它的宽阔和纯粹,让我深深地迷恋……所以我很喜欢西部,并不感觉它贫困和荒凉,反而感觉它是那样美、那样有力量、那样令人心胸宽广。在文化层面中国西部古代留下的很多东西深厚又博大,所以我从心里喜欢这块土地。我觉得西部有力量,具有生命的那种力量,它符合我的性格,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够在清华毕业时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并能够很快爱上它的原因。”

三牛原来是个内心非常浪漫的人。

“当时到兰州报到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两个地方选择:一是去天水,一是武威。天水名气要比武威大,武威好像没多少人知道,当时我想既然自己来到西部想默默地献上一辈子,那就干脆选择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一步一步干吧,于是最后就对组织说,我到武威去。

“我认为自己选对了。要不是武威领导这次搞‘公选’,谁认识我三牛呢?”三牛调皮地笑说,一脸阳光灿烂。

“我的人生理念是,做好应该做的事,做好每一天的事。”他说。

“西部其实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能干事又懂行的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我们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过现在的发达地区!”三牛的眼珠又瞪圆了,“不信你过十年、二十年再来看。”

“有你三牛这样的人在,我信。”

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觉得对本书主角本人已经无须再问什么了。剩下的倒是想听听武威百姓和相关人士对他的看法及对他的所谓“火箭式”升迁的看法……

走出清水乡政府院子,见一群清明节放假的当地百姓坐在自己的家门口晒太阳。

“你们知道三牛是谁吗?”我问老乡。

“知道,他是我们乡里的干部,清华大学来的。”

“电视里经常看到他……”

乡亲们七嘴八舌抢着说话。

“他升大官了,你们知不知道?”我又问。

“知道。说是‘副县级’。”

“那像这样的孩子,一下做了那么大的官你们觉得好不好啊?”我又问。

“有啥不好?只要他能干好就行。”

“你们觉得他能干得好吗?”我追问。

“人家是清华大学出来的,肯定干得好!”

“怎么就认为清华大学出来的就一定干得好呢?”

“这不明摆着:全国一年有几个后生考得上清华?考上清华的都是国家的顶尖人才,这是其一;其二,人家是顶尖的人才,不恋大城市、好地方,跑到我们这穷地方来,仅凭这一点,我们觉得他不一般!”

“你们信得过他吗?”

“信得过。人家上清华是硬碰硬,这回当副县级又是硬碰硬,我们服!”

“光服还不行,有人说他才23岁,怎么能当得好副县级呀?”

“我看那么多33、43、53岁的县级、市级的领导在武威干了几十年也没有把我们搞富嘛!让23岁的年轻人,又是清华大学来的,说不定比他们干得都好!我们没意见!”

“就这么相信?”

“就这么相信,只要谁能真心为我们百姓谋幸福,我们就信谁、跟谁走。”

“假如你们的孩子上了清华,你们乐不乐意让他回武威来工作?”我的这个问题让现场一下静了下来。老乡们你看我、我看你,尴尬地笑着就是不肯回答我。

“都不乐意吗?”我再问。

总算有人摇着头,吐了真话:“不乐意……”

“为啥?”

“穷呗!好不容易跳出这个穷地方,再回来,这辈子、下辈子都好不了。谁乐意嘛。”

话题沉重了。老乡们的脸上显得非常凝重。

“那三牛是外地人,他清华毕业后跑到这里工作,你们怎么看?”

“所以我们从心里敬佩这孩子,说实话也非常感谢他父母……”

“所以他当什么官我们都支持他!”这是一份朴实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所以不管谁当官,只要真心实意为我们百姓,我们就支持他!相信他!”

“所以我们更相信三牛!支持三牛!”

武威的百姓心里有杆秤,这秤是公平的、公道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

宫平,女,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三牛的上司。我需要她的看法——

“你问我们觉得三牛当副主任行不行?当然行!可以说,在武威,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宫平快人快语,一口结论性语言,“首先,武威这么多年,我们没有找到过像三牛这样高学历的专业外语人才。我这个外事办,主要接待和联络前来投资的外宾,特别需要男同志,这样外出办事方便,又专业,可是几次招录都没有理想人选。着急啊!这几年,市里大抓招商引资,来了外宾,找不到懂外语的人,这不等于哑巴瞎子转圈嘛!太影响工作了!这次公选听说是清华大学专业英语毕业生来当我们外事办的副主任,我和同事们简直乐坏了,特别高兴!第一次与三牛见面是任前公示后,他来报到那天。这孩子精神面貌好,谦虚随和,言谈举止得体,思想水平不低,虽说只有23岁,但给我们的印象他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得多,所以我特别满意。现在他还在乡里实习挂职,没有到外事办正式上班,但他已经主动分担这边的一部分工作了,很勤奋努力的一个青年。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一定会干得比我们好。”

宫平如此喜形于色,直吐实情,让人无法探秘她的不满。不过我完全相信她讲的都是真话。

还有一个情况我必须核实,这非常重要——当地的“公选”参加者是如何评价三牛被录用和直升“副县级”的。

很巧,组织部李明生部长安排了一次“公选”工作办公室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有4名同志是组织部科长级干部,是与三牛一样参加“公选”的应聘人员,可惜他们都被淘汰了。

很好,这样的本地人对“三牛问题”的看法应当最具杀伤力和说服力——

陈国锋,武威市委组织部实绩考核科科长:我是“公选”参加者,体会是:一、公正。我们的部长没对我们自己人有一点点儿私心,反而要求更严格。当我们报名后,要求彻底回避。谁出现问题,开除公职,所以谁也不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二、试题设计非常科学,分析问题和认识能力占很重要的比例。三、最后确定的人选非常优秀,我们自愧不如。我们比外地考试者差就差在观念和反应能力特别是宏观认识水平上。

王永东,武威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我服输也服气。人家三牛几道考试关道道是第一名,我只得了一次。说来惭愧,今年我37岁了,工龄也有12年,又是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照理我应当比三牛他们考得好,但就是没考上。这里有细节:比如考试前的培训时,三牛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他可以主动就自己不太有把握的问题去请教老师,而我不懂也没有去向谁请教,考试结果出来后,我反省了自己,觉得不如三牛是理所当然。现在我对“公选”结果接受,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是:外地人参加我们武威“公选”也许就一次,这次考不上他们不会再来了,而我们本地的以后还有机会。

俞中山,武威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副科长:没说的,人家就是比我强。三牛和其他几位清华生,他们还考得比我好。这让我更加明白一件事:干工作、干事业是需要真才实学的。

刘俊涛,武威市委组织部远程办主任:三牛他们被“公选”成功录取,我真心祝贺他们。这次我与这个叫陈鹏的外地人在一起考,他是国家审计署驻昆明的特派办干部、经济学博士,陈鹏在原来的工作单位年收入超10万元,这次他被选拔到我们武威市机构编制委办公室任副主任,年收入少到4万多元,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以前的单位要差多少,私下里我们聊天问他到底到武威来图什么?陈鹏告诉我:这里虽然穷,但我愿意来做贡献,因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原来的单位里我不算一个突出的人才,可到了武威你们把我当做优秀人才来使用,我感到了自己的价值。最近他把妻子也接来武威落户了。(李明生部长高兴地插话:这几天他们的孩子就要在这里出生了,我们招了1个,来了3个,赚大了!)我对陈鹏特佩服,对三牛他们都很佩服。

李明生部长最后总结道:有人一直就我们对三牛他们几位清华毕业生开“绿灯”揪住不放,认为三牛他们当初从清华来武威是冲着职位来的。我可以明确地说,区区小县官,对清华毕业生没什么吸引力,是清华大学一向灌输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他们的学生,这就是为国家和民族做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选”结果证明,这些青年人,不仅知识和个人素质让我们武威满意,而且我们武威人对他们在感情上的接受也越来越深了。

啊,武威“公选”,我要给你打个“优”字。

三牛,我自然要给你打个更大的“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