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黑夜2

作者:魏风华

讲一个离奇而且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发生在唐朝时的一批茶叶贩子身上。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安徽寿州大茶商刘清真带着十九个员工,运送大批茶叶去洛阳、长安一带贩卖。他们这趟生意带了多少茶叶呢?按记载,每人“一驮”(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斤)。刘清真作为老板,自己当乘马指挥押送,他的十九个员工每人“一驮”,以此计算,共带了一千九百斤茶叶,可以说是个巨大的数字了,而且唐朝时寿州茶很有名,这趟买卖当价值不少银子。

一路上,刘清真带人押送着货物,晓行夜宿,十分谨慎,于此日进入河南陈留地界,终于遇见了强盗(请注意:这是本故事中的第一个转折)。还好,这伙盗贼人不是很多,加上刘清真等人拼死保护(他们应该都带着防身兵器),茶叶未被抢走。但听路人说,陈留一带不是很太平,不时有过往客商被劫。为了安全起见,刘清真听从了一位当地人的劝说,改变了方向,不再西行洛阳、长安,而是一路北折,往魏郡方向而去。魏郡在唐朝时属河北道魏州,治所在河北大名,人口众多,在当时很是繁荣。在去魏郡的路上,他们又遇到一位老僧(这是第二个转折),同行了一段路,熟悉起来,即将分别时,老僧劝他们不要去魏郡了:“那里未必是佳处,还是去山西五台吧。”老僧说。

“去山西五台?”刘清真问。他心里想,这里距五台路途太远了。最主要的是这些茶叶是不是适合贩卖到那里。

老僧见其犹豫不定,又说:“若诸位嫌远,不妨先跟我回寺,以作商议。”

刘清真等人认为:此行一路疲惫,到寺里休息两天后再择地赶路确也不迟。另外,还有一点,对佛道都很感兴趣的刘清真,观老僧之貌,听其谈吐,认为来历不凡。于是他们去了几里外的老僧修行的寺院。

寺院不大,但甚肃穆。入寺之后,老僧整日为众人讲经论法,说得刘清真等人悟性顿开,最后的结果甚是令我们惊异:那一行人竟都有了远离尘世之念。虽没剃度,但刘清真等二十名茶叶商人住在了寺里,终日伴随老僧左右,一住就是二十年。

这老僧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一天,老僧对刘清真说:“最近当有大魔出现,你们一定会受到它的祸患,需要提前防备,否则会坏大家的修行。”说罢,叫刘清真等人跪于地,他含水而喷,口中念咒,刘清真等人就慢慢变成了石头。但他们的心里都很明白,只是不能移动。很快,有来自山西代州的捕快数十人路过刘清真等人所在的寺院,在寺院里转了一圈,唯见群石寂静,萦绕荒草,于是很快就离去了。当晚,老僧又以水相喷,刘清真等人恢复人形。刘清真知道,如果不化为石头,也许会有一场无法预知的劫难。而为老僧所解,其人真乃神灵,众人此后更是苦习佛法,精进不少。

一个月后,老僧又道:“大魔又起,必定会全力搜索你们,怎么办呢?我想把你们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你们都去吗?”

刘清真等人点头(第三个转折开始了)。

老僧令他们闭上眼,称这是一次秘密的飞行。随后,他又说:“你们记住一点,在飞行过程中不要睁眼看,否则将坏大事。当你们觉得落在了地面上,再睁开眼。如果你们落在山里,幸运的话,会在周围发现一棵奇树,你们可庇于树下。而树上当会长出灵药,你们食后,自有奇迹发生……”

刘清真等人每人被赐一颗药丸。老僧说:“吃了它,你们这些天就不会再感到饥饿,而会思索:只有深奥的佛法,才是超尘脱俗的桥梁。”

刘清真等人一起拜谢老僧,随后闭上眼睛。

唐天宝中,有刘清真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至陈留遇贼。或有人导之,令去魏郡。清真等复往,又遇一老僧,导往五台,清真等畏其劳苦。五台寺尚远,因邀清真等还兰若宿。清真等私议,疑老僧是文殊师利菩萨,乃随僧还。行数里,方至兰若,殿宇严净,悉怀敬肃。僧为说法,大启方便,清真等并发心出家,随其住持,积二十余年。僧忽谓清真等曰:“有大魔起,汝辈必罹其患,宜先为之防,不尔,则当败人法事。”因令清真等长跪,僧乃含水遍喷,口诵密法,清真等悉变成石,心甚了悟而不移动。须臾之间,代州吏卒数十人诣台,有所收捕,至清真所居,但见荒草及石,乃各罢去。日晚,老僧又来,以水噀清真等,成人。清真等悟其神灵,知遇菩萨,悉竞精进。后一月余,僧云:“今复将魔起,必大索汝,其如之何吾?欲远送汝,汝俱往否?”清真等受教。僧悉令闭目,戒云:“第一无窃视,败若大事,但觉至地,即当开目。若至山中,见大树,宜共庇之。树有药出,亦宜哺之。”遂各与药一丸云:“食此便不复饥,但当思惟圣道,为出世津梁也。”言讫作礼,礼毕闭目。冉冉上升,身在虚空,可半日许,足遂至地,开目,见大山林,或遇樵者,问其地号,乃庐山也。行十余里,见大藤树,周回可五六围,翠阴蔽日,清真等喜云:“大师所言奇树,必是此也。”各薙草而坐。数日后,树出白菌,鲜丽光泽,恒飘飘而动。众相谓曰:“此即大师所云灵药。”采共分食之。中有一人,绐而先食尽,徒侣莫不愠怒,诟责云:“违我大师之教。”然业已如是,不能殴击。久之,忽失所在,仰视在树杪安坐,清真等复云:“君以吞药故能升高。”其人竟不下。经七日,通身生绿毛,忽有鹤翱翔其上,因谓十九人云:“我诚负汝,然今已得道,将舍汝,谒帝于此天之上,宜各自勉,以成至真耳。”清真等邀其下树执别,仙者不顾,遂乘云上升,久久方灭。清真等失药,因各散还人间。中山张伦亲闻清真等说云然耳。 (《广异记》)

刘清真等人闭上眼后,真的冉冉升起,飞空而去。半日后,他们感到脚踩到了地面,这才睁开眼,见山林一片,有樵夫过来,于是相问,才知道已到江西庐山。他们往前走了一阵,果见一棵大树,翠枝蔽日,刘清真大喜:“大师所说的奇树,当是它!”

于是,众人在树下打坐。几天后,树干上就真的长出一只白蘑菇,鲜丽光泽,飘然而动。众人异口同声:“这就是大师所说的灵药吧!”

当时的计划是:把白蘑菇采下来,二十个人一起分食。但其中一人,趁大家不注意,一口把白蘑菇全给吞下去了(这是第四个转折),包括刘清真在内的其他人大惊,随即责问那人为什么违背大师之教。但已是事实,打那人一顿也没什么用了。正在大家郁闷时,那人突然消失不见,随后再看,见其端坐于大树的一根枝条上。

刘清真说道:“难道是因为你一个人吃了白蘑菇而高升了吗?”他叫那人下来。

那人似乎没听到,就是不下来。就这样,一连过了七天。七天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在枝条上端坐的那人,身上竟长出绿毛!随即有仙鹤飞来,于树上盘旋。这时,那人对树下的刘清真等人说:“我确实负了你们。不过,我现在真的得道啦!我就要离开你们了,去谒见天帝。你们今后要继续努力啊,争取早一天像我这样,成为一个真正而出色的神仙。再见!”刘清真等人恳请他下来相别,但那人没搭理他们,自己乘云飞去,一点点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刘清真等十九人沮丧至极。

那个人就这样独自窃食了神奇的丹药。

我们作一个插曲。关于窃食丹药而成仙的故事,在唐朝还有一例:山西蒲州永乐县,有座叫道净院的道观,唐文宗时代,有道士邓太玄在该道观炼丹。多年之后,虽丹药炼成了,但担心药力不济,所以当时未有服用,而是叫弟子收藏起来,由道士一同监管。邓太玄死后,其门徒周悟仙成为道观的管事。转眼到了宣宗时代,一个叫侯道华的蒲州人出现在道观门前。他说自己好道,愿意入观侍奉周悟仙,别无所求。周悟仙自然高兴,于是将他留下。侯道华殷勤备至。观中道士也都使唤他,有什么累活皆令其干,侯道华丝毫没有怨言,而是很愉快地做这些事情。他喜欢子史经典,干活之余,手不释卷,每每大声朗诵出来。众道士问之缘由。侯道华回答:“天上没有懵懂无知的仙人啊。”众道士张大嘴巴:“你的意思是,你将来能成仙?太有意思了。”侯道华笑而不语。顺便说一句,当时蒲州盛产大枣,甘甜纯脆,为唐朝之冠。据说,在当年所收之枣中,会有一二个没核的,而谁吃到它,则有大幸运。奇怪的是,邋邋遢遢的侯道华一连三年,都神奇地吃到了无核枣。这天早晨,侯道华干完了观里的活,拿着斧子去修古松的垂枝,观中道士不解其意。转天,周悟仙和群道士发现侯道华不见了。大家在古松下发现一张桌案,上面有一杯水,还有一双鞋子,侯道华的衣服就挂在他昨天修剪的松枝上:他飞升成仙了。当时是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五月二十一日。就是这样,邓太玄所炼的丹药被伪装成仆人的侯道华窃食了。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细节:即侯道华说过一句话:“天上没有懵懂无知的仙人啊。”在南宋时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点到了这个片段。在笔记中,诗人这样写道:“唐道士侯道华喜读书,每语人曰:‘天上无凡俗仙人。’此妙语也。《仙传》载:有遇神仙,得仙乐一部,使献诸朝,曰:‘以此为大唐正始之音。’又有僧契虚,遇异境,有人谓之曰:‘此稚川仙府也。’正始乃年号,稚川乃人字,而其言乃如此,岂道华所谓‘凡俗仙人’耶?”陆游的意思是,侯道华说天上不应有懵懂无知的神仙,但实际上确实有,比如有的神仙不知“正始”为三国时魏国的年号,有的不知“稚川”是东晋道士葛洪的字。由此看来,糊涂神仙确实不少。

我们不知道,那个激变为神仙的茶叶贩子,到了天界后会不会是个糊涂神仙。但无论如何,在这个由贩茶引起的故事中,我们都失算了。是的,我们没想到这最后成了一个十九个人成全一个人的故事。太有戏剧性了。最郁闷的应该是领头人刘清真,他实在无法想象自己的这次贩茶之旅的遭遇竟是这样离奇,更难以接受自己的一个手下意外地成仙。故事一波三折,有的细节甚是令人回味,比如那人成仙前身上长满绿毛。难道这是成仙的步骤之一吗?而那老僧又是谁,他所说的“大魔”到底是指什么?倒霉的刘清真等十九人最后去了哪里?回故乡寿州了,还是找那老僧说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