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黑夜3

作者:魏风华

中唐时代处于由士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时期,带有世俗特点的休闲活动普遍进入显贵阶层的日常生活,比如伶戏、杂技等。

上降日,大张音乐,集天下百戏于殿前。时有伎女石火胡,本幽州人也,挈养女五人,才八九岁,于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令五女各居一条之上,衣五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乐》曲。俯仰来去,赴节如飞,是时观者目眩心怯。火胡立于十重朱画床子上,令诸女迭踏,以至半空,手中皆执五彩小帜。床子大者始一尺余,俄而手足齐举,为之踏浑脱,歌呼抑扬,若履平地。上赐物甚厚。文宗即位,恶其太险伤神,遂不复作。(《杜阳杂编》)

本条中的“上”指唐敬宗李湛,此君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喜欢杂耍百戏的皇帝。在其生日当天,皇宫内大张筵席,音乐、舞蹈、杂技、角力、幻术、曲艺,天下之中,鱼龙百戏,皆于殿前表演。

在众宦官的簇拥下,敬宗皇帝开始欣赏杂技了。

节目一个挨着一个,现在开始表演的是一个叫石火胡的幽州女子。她带着五个养女,大都八九岁。在大内庭院中,石火胡表演的是顶竿绝技:头上顶有一根百尺高竿,竿头系有五根弦,她的五个养女,身着红黄蓝白黑五色衣裳,各自站在一根弦上,手中或持戟,或持戈,于弦上翩然起舞,跳的是唐朝著名舞曲《秦王破阵乐》。把该舞曲引入杂技这是首创。该舞曲正常规模应是一百二十八人参加演出,现虽只有五个女童表演,却引来阵阵叫好声。可以想象一下,在灿烂晴空下,五个女童于半空舞蹈,仿若置身云间,或俯或仰,不时做出高难度动作,使观赏者胆战心惊。随后,石火胡又叫人将十张朱床叠在一起,最宽的也只有一尺多长,她一边顶着高竿,一边上得床去。此时,五个女童手持彩旗,在弦上轻盈跳跃,如履平地。而石火胡本人,头上顶高竿,以后背着床面,手足朝天空,名曰“踏浑脱”。观众看后,无不尖叫。我们的皇帝更是兴奋,就这样高高兴兴地度过了自己的生日,但过了几天后就被身边的宦官刘克明给掐死了。这位喜欢百戏的皇帝的生活就是这样有戏剧性。

说起来,唐朝宦官弑君,有时并非出于政治原因,而是单纯的私人动机,或简单的报复。比如敬宗之死,被杀前他曾处罚过陪他打马球的宦官。《旧唐书》记载:“十二月甲午朔。辛丑,帝夜猎还宫,与中官刘克明、田务成、许文端打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帝方酣,入室埂衣,殿上烛忽灭,刘克明等同谋害帝……”盛大如唐,皇帝境遇如此,死如儿戏。

还是说石火胡吧。像她这样的女子,人生经历想必令人欷歔。只是历史无情,它湮灭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给皇帝表演完了,她们一家得到了敬宗的恩赐,得了许多银子,离开长安,又去别的地方卖艺了。也许此后她们再没回过长安,因为不久后文宗皇帝即位,他认为这样的杂技太过惊险,令人伤神,不许再在宫内举办此类活动。

杂技是唐朝时属于百戏的一种。最初有可能来自西域,后来风行大唐,和幻术一起,为唐人所爱。当时,杂技以绳技和竿技为主,石火胡和养女们所玩的当是把绳技和竿技结合到了一起,又加上舞曲,可谓绝妙一时。石火胡头上顶竿,五个养女攀于竿上,可谓惊险,但还有多的:“幽州人刘交,戴长竿高七十尺,自擎上下。有女十二,甚端正,于竿上置定,跨盘独立。见者不忍,女无惧色。后竟为扑杀。”(《朝野佥载》)还有更多的:“德宗朝,有戴竿三原妇人王大娘,首戴十八人而行……”(《独异志》)但这还不是最多的。《安禄山事迹》中记载:“或一人肩符首戴二十四人,戴竿长百余尺。至于竿杪人,腾掷如猿穴飞鸟之势,竞为奇绝,累日不惮,观者汗流目眩……”竿上载了二十四人。这是到目前见到的最高纪录。

以上是关于唐朝杂技的故事。《独异志》中也记载有类似的故事,但意味更加深长:“唐贞元中,有乞者解如海,其手自臂而堕,足自胫而脱,善击球、樗蒲戏,又善剑舞、数丹丸,挟二妻,生子数人。至元和末犹在,长安戏场中日集数千人观之。”说的是唐德宗贞元年间,有街头卖艺为生者解如海,其人残疾,无手无脚,但善击球、玩色子,又善舞剑——这就令人惊叹了,不知道怎么个玩法。令人惊叹的是,这位无手无脚之人还有两个妻子,且这两个妻子还为他生了几个儿子……

无论如何,解如海老师是当时长安最著名的民间杂技艺人,可与本故事中的石火胡相提并论。到宪宗元和末年,如海老师犹在。据说,当时在长安戏场,每天有数千人观其表演,收入当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