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黑夜3

作者:魏风华

一个人的脑袋上可以有一个洞,晚上打开,白天塞上,里面还可以喷出香气,这太过于天方夜谭,不过这种事发生在唐朝,于是也就可以相信一下了。

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龙朔初来游北土,隶名于楚州龙兴寺,后与泗州临淮县信义坊乞地施标,将建伽蓝。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上有普照王佛字,遂建寺焉。唐景龙二年,中宗皇帝遣使迎师,入内道场,尊为国师,寻出居荐福寺。常独处一室。而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塞之。师常濯足,人取其水饮之,病疾皆愈。一日,中宗于内殿语师曰:“京畿无雨,已是数月,愿师慈悲,解朕忧迫。”师乃将瓶水泛洒,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师请以普照王字为名,盖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乃改为普光王寺,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至景龙四年三月二日,于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遍满于长安。中宗问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恐是欲归彼处,故现此变也。”中宗默然心许,其臭顿息。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即今塔是也。后中宗问万回师曰:“僧伽大师何人耶?”万回曰:“是观音化身也。如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见之而为说法。’此即是也。”先是师初至长安,万回礼谒甚恭,师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及师迁化后,不数月,万回亦卒。师平生化现事迹甚多,具在本传,此聊记其始终矣。(《纪闻》)

据记载,来自西域的僧伽禅师,在唐高宗龙朔年间东游中原,初居江淮地区的楚州龙兴寺。后在泗州临淮县信义坊求得一块地皮,欲建寺院。在插地标时,掘得古时“香积寺”铭匾,以及金像一尊,上写“普照王佛”四个字。僧伽禅师甚喜,于是开始修建寺院。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皇帝听说僧伽禅师居于江淮,于是派人迎入长安,于宫中做道场,尊为“国师”。不在宫中时,僧伽禅师就居于荐福寺。他时常独处一室,苦心修行。神奇的是,他的脑袋上有一个洞穴,平时用棉絮塞着,到了夜里就去掉棉絮,于是就有奇异的香雾从头上的洞穴中出来,满房缭绕,芳香异常。等到天亮时,满屋之香雾就会一点点回到脑袋里,禅师再用棉絮将洞穴口塞住,一如常人。

禅师神奇如此。

僧伽禅师喜欢洗脚,人取其水饮之,病疾皆愈。可以设想,在荐福寺外排队领洗脚水的人有多少。夜间在窗外偷窥禅师脑袋的更是不在少数。

这一天,唐中宗于内殿召见了禅师,说:“长安一带,数月无雨,愿禅师慈悲,解朕之心病,造福于黎民。”

禅师说:“陛下,这有何难!”说罢,来到庭院中,从怀中取出一只长颈瓶,将里面的露水洒于当空,顷刻间阴云四起,电闪雷鸣,长安暴雨如瀑。中宗皇帝甚喜,下诏御赐僧伽禅师所建寺院为临淮寺,并赠匾额。但禅师想以“普照王寺”为寺名,因为当初在地里曾挖出该佛金像。中宗皇帝认为“照”是则天皇后的名讳,未批准,建议叫“普光王寺”,随后又亲书匾额。

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二日,僧伽禅师圆寂于荐福寺。中宗皇帝悲伤不已,下令于荐福寺内起塔,漆禅师肉身,供养塔内。但没几天,长安起大风,有难闻之气味,皇帝问:“这是什么征兆呢?”有近臣表示,僧伽禅师于临淮建寺,大约是想回归那里吧。皇帝叹息,于心中应许,难闻之气顿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城郁烈的奇香。当年五月,在皇家卫队的护送下,禅师圆寂坐身被送至临淮普光王寺供养。再后来,有一天,中宗皇帝思念僧伽禅师,问身边的另一位高僧万回:“禅师是何等人物?”

万回答:“观音化身!”

当初,僧伽禅师初到长安,万回去拜见,禅师曾拍着万回的脑袋说:“你这小子,为什么在这里久留?可以走啦!”

在僧伽禅师圆寂几个月后,万回也圆寂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万回,唐朝诗人寒山在《自闻诗》中曾提及:“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大士。”后来,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记载了高僧万回的神奇之处:“僧万回年二十余,貌痴不语。其兄戍辽阳,久绝音问,或传其死,其家为作斋,万回忽卷饼茹,大言曰:‘兄在,我将馈之。’出门如飞,马驰不及。及暮而还,得其兄,缄封犹湿。计往返一日万里,因号焉。”也就是说,他可日行万里,故号“万回”。

因万回有如此法力,被朝廷得知,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召见。武则天对万回尤为宠信,号“神僧”。但在这里,于僧伽大师面前,他似乎属于小字辈,因为大师可以拍着万回的脑袋说:“你小子!”